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賀龍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賀龍橋位於四川省甘孜州得榮縣文物年代判定為1958年。2012年7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賀龍橋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榮縣子庚鄉瓦卡村南約20千米的金沙江上。大橋總體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北一端為四川得榮縣,西南一端為雲南德欽縣。大橋全長約80米,寬4米,為斜拉式鐵索吊橋,所用鐵索為8號鐵絲扭成,固定於金沙江兩岸的山岩土,並立有影壁,上書毛主席長征詩。索塔高約13米,底邊長寬均為2米,以石塊和混凝土築成。橋身為鋼製。此橋是當地人民為紀念紅軍長征時,賀龍從此經過而修建,「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為伏龍橋,索塔上所書寫的橋名即為「伏龍橋」。後又在東面30米處重新修建一座橋,此橋不再使用。2010年,賀龍橋被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賀龍橋是賀龍曾祖父首倡修建的,它是一座由的風雨橋。賀廷宰熱心公益事業,見玉泉河「奔流湍急,道路為梗」,行人十分不便,於是決定修橋。由於他只是一個教私塾的文人,修橋工程艱巨,個人經費有限,「至斥腴畝以償其負」。後來,賀龍的祖父賀良仕子代父勞,費盡心血,終於在1915年修建成功,深獲遠近鄉鄰稱頌。1916年春,賀龍刀劈芭茅溪鹽稅局以後,就在這橋頭成立桑植討袁民軍,賀龍被推為總指揮。1928年春,賀龍、周逸群等為實現中央「分區割據」的戰略部署,返回洪家關組織3000餘人的隊伍,又在這橋上宣布這支隊伍為工農革命軍。這座橋因人禍水患,屢遭厄運。1929年11月,此橋被反動團防陳策勛拆毀,1937年秋,當地群眾集資重建。1940年5月被洪水衝垮,1950年10月桑植縣政府拔款重修,1952年冬竣工,命名為「賀龍橋」。1998年7月23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將橋沖走,當年12月又由桑植縣人民政府拔款重建。現在的這座橋就是按當年原貌修復的[2]

相關信息

2006年7月17日12時19分,隨着最後一片25mT梁穩穩落位,賀龍橋工程梁體吊裝勝利完成!這標誌着賀龍橋施工最關鍵、最艱難的一頁順利翻過,賀龍橋順利合龍。

賀龍橋工程為7跨簡支橋樑,橋長184米,跨徑組合為2×25m+40m+3×25m+13m,共預製T梁22片,其中:40m主跨T梁3片、25mT梁15片、13m空心板4片。工程地處監利縣汴河鎮,位於洪湖腹地,東西跨螺山乾渠。

受湖區地域土質差、交通不便影響,大型架橋設備不能進場,賀龍橋T梁轉移、吊裝安全面臨嚴峻考驗!賀龍橋項目部通過對全國20多家專業架橋施工單位的比較、篩選、考證,賀龍橋樑體吊裝最終確定為扒杆縱向「釣魚」方案。

為確保安全,T梁吊裝過程中,管理處和施工、監理三方通過對重點環節的重點管理,保證了工程的質量、進度和安全生產。一是加強轉運路基的處理,對運梁道路反覆換料、碾壓,加大地基承載力,對已吊裝到位後作為轉運路基的13米空心板進行濕接縫現澆,增加受力面積,並對其底部進行支撐分力。二是加強對吊裝設備的安全檢查,突出對吊裝鋼纜卷揚機等設備的監控,杜絕設備「帶病」上崗。三是加強對施工現場的管理,非工作人員一律禁止進入工地,吊裝期間,水陸交通全域封閉管制。

賀龍橋3片自重100餘噸的主梁安全轉運、通過13米空心板和25米T梁,其彎矩與剪力均超過該橋設計荷載(汽一15,掛車一80),間接考驗了橋體結構物質量

2008年5月27日,荊州市螺山乾渠航道工程賀龍橋工程順利通過省港航局、荊州市交通局質量檢驗監督站等組成的評審組評審,評定為合格。  賀龍橋工程是荊州市螺山乾渠航運建設的配套工程,地處監利縣汴河鎮,位於洪湖腹地,東西跨螺山乾渠(連接長江和四湖總乾渠額咽喉航道)。該工程於2003年3月30日開工,全長534.622米,包括一座7跨簡支梁橋和兩岸連接線。

目前,荊州市螺山乾渠宦子口船閘工程項目的300級宦子口複線船閘、螺山乾渠32.4公里航道疏浚和新建賀龍橋三大工程已全部交工驗收。

視頻

賀龍橋 相關視頻

賀龍祖上兩代費盡心血建成,見證賀龍革命歷程,歷盡滄桑的賀龍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