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迎春性格特點早被林黛玉一語道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賈迎春性格特點早被林黛玉一語道破,紅樓夢中賈迎春的命運很讓人悲嘆,她父親為了抵債居然將她嫁給了無情獸中山狼,最終被虐待至死。
原文
賈元春這位大家小姐,地位顯赫,賢良淑德,是正室嫡女,她為家族帶來無上的榮譽。《紅樓夢》原文中說,「三春爭及初春景」,按照曹公的意思,她的妹妹們皆不及她。
若是論犧牲精神,的確如此。
但《紅樓夢》作為一部違逆時代潮流的小說,對於其中的女性,作者是懷着一種尊重且崇敬的心態去描繪。其中不論人物性情如何,她們的身上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光點,值得讀者們去愛憐和讚嘆。所以,我認為若是以個性來論人物高低,恐怕無法讀出《紅樓夢》精髓。
元春之妹,迎、探、惜三春各有姿態,探春以其出眾的慧敏而平服眾人,惜春因其嫡出的身份使眾人服氣。但是,在那個暗淡的角落裡,有一個毫不起眼的大家小姐,她沒有薛林的才華,沒有探春出彩,也沒有嫡出的身份。她總是被習慣性忽視,只因為在人眼中她是一塊「木頭」,不會哭,不會笑。
她是榮國府長房所出的小姐,賈迎春。
大多數人對於賈迎春這個「可有可無」的人物沒有多大印象。發生在賈迎春身上比較著名的一個情節是書中第七十三回。在奶娘和丫鬟因為賈迎春的首飾而大吵的時候,迎春卻「不敢」拿出小姐風範,執起一本《太上感應篇》,坐在一旁默默的讀着。直到探春經過,才擺平了這一鬧象;隨後,平兒要幫助追回金鳳,她卻說:「寧可沒有了,又何必生氣。」
這是懦弱嗎?我認為不是。這是一種善良包容,同時這也是一種別樣的明哲保身之道。
賈迎春這位女子,所尊崇的理念不是元春和探春的光復榮耀,振興家族。她崇尚道家精神,她知道,道法自然,萬物皆在因果之中,因果相連,有因必有果。她明白,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越是大的氣度,越能夠包容一切。
因此,她選擇了沉默,選擇了縱容她身邊一切的不平。她不是不疼,她會哭;她不是淡漠,也會笑。只是她選擇把這一切藏在心中,儘可能不為自己、不為身邊的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在賈府這個魚龍混雜的地方,見人辦事,欺善怕惡之象筆筆皆是。刁奴欺主,明爭暗鬥,「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機敏如探春,也不得不發威動怒去震懾賈府上下;謹慎如黛玉,也不得不為眾人的悠悠之口而吃心;圓滑如寶釵,在奸佞妄為後,不得已對大觀園避而遠之。
而迎春,她既不能夠像寶釵一樣一走了之,也不能像黛玉一樣受到賈府最高統治者的庇護,更不能像探春一樣威懾他人。她若想在賈府好好的生存,只有遠離是非,溫吞隱忍。她把一切都寄托在因果之上,始終都相信,自己的善良,自己的退讓,終會有好的結果。她不求別人理解她的心思,只求自己無錯無過,所作所為能對得起本心,就足夠了;上天會明白她這個人,以及為了自己的生存和善良能夠兩全,所做出的一切包容與諒解。
可是,迎春錯了。不是錯在自己的信仰,而是錯在所生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在那個賈府,不容許有這樣的善良存在,不容許女子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可是縱觀書中女子,聰敏或愚鈍,溫良或兇惡,真正得到好的結局的有多少呢?是的,在封建時代,紅顏薄命,女兒悲劇是必然。不論迎春是剛烈還是懦弱,是敢於抗爭還是無能爭辯,悲局皆是相同。可以說,那個年代,每一位女子的命運不是性格所控,也沒有什麼因果必報,社會就已經奠基了所有女子的悲劇情調。
可這一切,迎春不知。
所以,在被無良的親生父親賈赦「出賣」於虎狼之地後,迎春哭訴道「偏是這麼個結果」。她種下了善良的因,卻沒有料想到結出的不是碩大而甜美的果實;相反,那是一顆晦暗酸澀的苦果,甚而,這顆果實能夠毒人性命。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迎春做到了李昌齡作《太上感應篇》勸善的初衷,可是那個時代所回饋給她的卻恰好相反。
迎春的命運,是封建時代女子悲劇的最鮮明寫照,多少女兒順應天命,不違女德,只求因果得報,善良終有好結果。
可惜,正如黛玉之言:虎狼屯於階陛,尚談因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