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產泡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資產泡沫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資產泡沫是指資產價格中不能被基本面(如現金流、折現率等)因素所解釋的部分,其對現實經濟的影響非常大。

資產泡沫也可以說是金融資產泡沫,是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資產價格飛漲,遠超出由實體經濟所決定的資產基本價值,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

資產泡沫是金融研究領域中的核心問題之一,一直是經濟學界關注的焦點。在現實的資產市場上,經常可以觀察到的經驗現象是,在沒有顯著基本面變化的情況下,資產價格卻會持續上升,從而產生資產泡沫現象。

通貨膨脹與資產泡沫的區別

通貨膨脹與資產泡沫的區別在於,通貨膨脹為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的過程;而資產泡沫則是某種資產的市場價格水平相對於理論價格的非平穩性向上偏移過程。根源上看,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是過多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的結果;資產泡沫是由於不符合經濟現實的買賣行為導致的資產價格高估。

著名的金融資產泡沫

(一)南海泡沫事件——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證券市場泡沫事件

「泡沫經濟」一詞即來源於此事件。

17世紀末,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閒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於是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1719年,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英國下議院通過南海公司交易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價立刻由129英鎊竄升至160英鎊。當下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價又漲至390英鎊。於是投資更為踴躍,半數以上的參議員紛紛介入,連國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質疑,波及南海公司。1720年7月起,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破滅。英國的財政部長在南海公司的內幕交易中,私賺90萬英鎊利潤。醜聞敗露後,他被關進了英國皇家監獄——倫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資人比他更悲慘。損失慘重的還有英國經濟和政府信用。

(二)華爾街崩盤——歷史上一幕最瘋狂的投機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刺激金融資產走強。從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漲了468%。1929年7月,受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以及工業增長滯緩的影響,道指從9月3日的386點開始下跌,到1932年6月30日,跌至41點,跌幅達89%。其中美國鋼鐵公司股價由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股價從92美元跌至7美元。這次股災,使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幾千家銀行倒閉,數萬家企業破產,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蒸發。經濟倒退,到1954年才恢復到股災前的水平。

(三)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滅

日本金融資產到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高達38915點。進入90年代,金融資產開始暴跌,到2013年4月,跌至7607點,跌幅達80%。

金融資產下跌使日本經濟增長率由1990年的6.0%降至1992年的1.1%,股票市值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到1992年的299萬億日元,3年減少331萬億日元,跌幅達53%。金融資產交易量只有以前的20%,201多家證券公司普遍虧損。

日本經濟連續幾年負增長或零增長,銀行倒閉179家。投資減少,庫存增加,房地產價格跌幅近半,整個國家財富縮水近50%。

(四)21世紀初次級債市場崩潰導致的全球金融危機

這次的危機與歷史上的金融危機有很大區別,因為危機的真正主角其實並不是次級債,而是各種次級債的相關金融衍生品。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次級債券衍生合約的市場規模被放大至近40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7倍之高。次級債將金融衍生品的『衍生』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稱其為金融衍生品的巔峰之作恐怕並不為過。次級債衍生品猶如一個倒立的金字塔,一旦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風險就會成倍放大,並帶來災難性後果。這次危機造成了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雖然目前各國推出了各種經濟刺激方案,但收效仍未顯現,這次金融危機何時見底仍是無知之數。

金融資產泡沫產生的原因

金融資產泡沫產生的原因有很多種,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金融泡沫產生的原因是有明顯區別的。有的是一種原因占主導,有的是摻雜多種主要因素,比如貨幣和經濟調控政策失誤,政府監管不足,金融槓桿和金融衍生品的過度發展,但不變的是人性的貪婪與恐懼。

(一)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貨幣當局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經常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當銀行當局放鬆銀根,增加貨幣供應量時,這時,市場上利率較低,資金充裕,經濟主體手中持有的貨幣增加,替代效應必然會出現,經濟主體用手持現金購買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金融市場上交投活躍。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使經濟主體的賬面收入增加,由於財富效應,經濟主體消費增加。金融市場的活躍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對未來的預期,股票價格的接連上漲降低了企業的重置成本。企業紛紛通過金融市場籌資和利用銀行信貸擴大投資規模,從而使實質經濟趨於繁榮。與此同時,實質經濟的繁榮使金融市場更好地發揮了資金融通功能,不僅把貨幣從流通領域吸引到金融市場,把居民的儲蓄吸引到金融市場,而且把貨幣從國外和農村以及其他各個領域吸引到金融市場。資金的大量增加,在金融市場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導致金融資產價格的大幅上漲,金融泡沫開始形成。隨着經濟的進一步繁榮,越來越多的資金湧向金融市場,瘋狂地金融資產,過度投機出現了,金融資產的價格持續上漲。。。

超額流動性作用在金融市場,就表現為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因此從根本上講,資金過剩是助推資產價格上升的根本性因素。

在今天的全球經濟環境中,金融市場扮演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如果央行仍然一味關注物價,而忽視資產價格的波動,則將對經濟造成很大風險。上個世紀日本80年代至今與美國90年代至今的經歷都說明了「低通脹」容易誤導貨幣當局,誘使他們維持過於寬鬆的貨幣條件,使信貸過度擴張,從而為金融資產泡沫創造了天然的氣候環境。傳統的貨幣政策理論認為低通脹是維持經濟增長減少周期性波動的最好保證。但近20年來,物價與產出所呈現的穩定性並未能表現為資產價格的穩定性。恰恰相反,資產價格在過去20年中大起大落,動盪得更加劇烈。換言之,低通脹並不能保證金融穩定。

縱觀泡沫歷史,我們可知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是離不開擴張性貨幣政策系統的支持。如果說非理性亢奮是資產價格泡沫產生的直接的主觀原因的話,那麼存在固有不穩定性的金融中介是資產價格泡沫產生的間接的客觀原因:當人們預期到資產價格上漲的話,在巨額利潤的刺激下,他會千方百計地籌措資金去投資或投機,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向銀行貸款。而金融機構由於固有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會在經濟繁榮時期和資產價格上揚時,過於樂觀放鬆貸款條件;由於資產價格的上漲,銀行手中的抵押資產的價值也就越值錢,信貸業務也就越做越大,從而導致過度信貸資金流向資本市場,吹大泡沫。

資產泡沫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在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局部泡沫之後,近期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股市一路高歌猛進,出現了股市也出現泡沫的觀點。對於資產泡沫和經濟增長的關係,一直存在較大爭論,大量研究認為資產泡沫不利於經濟增長,但也有相當數量研究認為資產泡沫對經濟增長可以起到積極作用。本文梳理關於資產泡沫與長期經濟增長之間關係的研究文獻,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如何趨利避害,避免資產泡沫危害,發揮其正面作用的政策建議。

一、資產泡沫危害論

資產泡沫的出現加劇了市場價格波動,由此增加了要素配置過程的噪音干擾,不利於資源優化配置,當資產泡沫破滅時,經濟危機往往伴隨而生,造成經濟大幅波動。對於資產泡沫危害的研究較多,林林總總,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大類:第一,擠出論,即泡沫資產投資對實體經濟部門投資形成擠占;第二,金融占優假說,利率、匯率等經濟變量在泡沫環境下受投機性金融活動影響,難以準確反映市場基本面因素,傳遞的錯誤市場信號妨礙消費和投資決策;第三,賭場論,非理性泡沫在市場的蔓延易於使實體經濟成為投機活動的副產品;第四,短期主義論,資產泡沫膨脹吸引更多參與者追求短期投機,從而導致其對長期項目的忽視和低估,不利於企業的長期價值增長;第五,金融不穩定論,泡沫期投機行為的增加當使金融環境變的更為脆弱,當債務緊縮時,金融脆弱性將引發危機。

在上述研究中,擠出論和金融不穩定論影響最大。擠出論認為資產泡沫減少了儲蓄,從而造成社會資本存量增長變慢,導致經濟增長減速。而次貸危機後,資產泡沫造成的金融不穩定論更被廣為接受,大多數人均認同過度的資產泡沫會加劇金融風險,從而可能誘發經濟危機。

二、資產泡沫拉動經濟增長的幾種條件

但上世紀70年代後,理性預期革命之後,人們開始認識到資產泡沫並不能簡單地被視為投資者的狂熱與非理性的產物,它的出現並不違背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理性人假設。資產泡沫的存在是經濟和金融市場運行的正常產物,反映了市場運行態勢,並且在一定條件下,資產泡沫有益於長期經濟增長。

(一)當存在資本過度積累的情況下,資產泡沫具有正面的「擠出效應」

經濟周期運行中,在經濟高漲時往往出現過度投資或者資本過度積累的情況,這時的資本邊際產出低於均衡增長路徑條件下的資本邊際產出。在這種經濟狀態下,資產泡沫對投資的「擠出效應」具有積極意義,減少了全社會無效投資,改善了宏觀經濟失衡,因此有資產泡沫環境下的資本邊際產出要高於無資產泡沫環境下的邊際產出。如果資產泡沫的出現帶來的經濟效率提升大於其帶來弊端,則社會福利得到了帕累托改進,是對市場無效性的改進。

(二)當資產泡沫發生在創新型資產上,可以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

如果把社會資產分為傳統產業資產和創新型資產,那麼當資產泡沫出現在後者上,會起到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而當資產泡沫出現在前者上,會降低經濟的創新活動,減緩經濟增長速度。這種情況在美國信息通信產業蓬勃發展階段表現的最為明顯。雖然最終美國網絡泡沫破滅,但總的看來上世紀90年代的信息通訊行業資產泡沫加速了美國的產業轉型和技術進步,有利於美國的長期經濟增長。

(三)當存在流動性約束時,適當的股市泡沫有助於企業融資

當存在流動性約束時,企業融資難問題顯現,如果這時股票價格上漲,會導致企業托賓Q值上升,而企業管理者抓住這種機會,通過發行股票以增加投資,可以解決融資問題。托賓Q值是指資本的市場價值與其重置成本之比,反映的是一個企業兩種不同價值估計的比值,分子上的價值是金融市場上公司值多少錢,分母中的價值是企業的「基本價值」即重置成本。托賓的Q理論提供了一種有關股票價格和投資支出相互關聯的理論。如果Q高,那麼企業的市場價值要高於資本的重置成本,新廠房設備的資本要低於企業的市場價值。這種情況下,公司可發行較少的股票而買到較多的投資品,投資支出便會增加。如果Q低,即公司市場價值低於資本的重置成本,廠商將不會購買新的投資品。

三、對當前我國資產泡沫的認識及政策建議

當前我國的資產泡沫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資產泡沫助推了投機行為,產生虛假繁榮,導致金融系統風險加大。由於泡沫資產的價格偏離實體經濟內在價值,因此很脆弱,一旦泡沫破滅,經濟將劇烈震盪。因此,防範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的資產泡沫是宏觀審慎政策的基本內容之一。

但是,從總需求角度看,房地產泡沫客觀上啟動了投資消費增長,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雖然加劇了一些產業的產能過剩,但對經濟增長具有一定正面意義。近期在宏觀政策調控下,我國房地產市場由熱轉冷,投機熱錢逐步流出,泡沫有所化解,爆發劇烈危機的幾率基本消失。

而對於股票市場資產泡沫,在抑制過度投機和防範金融風險的同時,要認識到其所具有的潛在積極作用,通過政策引導,進一步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首先,股市吸納了大量過剩資金,防止了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加劇。其次,股市上漲為產業資本帶來巨大收益。截至4月23日,今年以來A股重要股東淨減持金額達1783億元,只有在股價大幅上漲的條件下產業資本才能獲得如此豐厚的高回報。第三,股市融資功能有所加強。不僅IPO再次啟動,而且進入牛市後上市公司增發配股也更容易,融資成本下降。未來,在加強風險監管、防範過度投機的同時,應當增加股市對於戰略新興產業、生產型服務業、創新企業、中小企業的支持,可以讓符合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創新企業的股價出現適當泡沫,加速資金流向這些企業和行業,將有助於我國的結構調整和長期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