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周紀·毛遂自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周紀·毛遂自薦》講的是公元前258年(周郝王五十七年)毛遂自薦的故事。

原文

周郝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趙王使平原君求救於楚。平原君約其門下食客文武備具者二十人與之俱,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毛遂自薦於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1)脫而出。非特其未見而已。」平原君乃與之俱,十九人相與目笑之。

平原君至楚,與楚王言合從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決,何也?」楚王怒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

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也。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2)、郢(3),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以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從而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為上客。

注釋

(1)穎:某些細長東西的尖銳部分。

(2)鄢(yān):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

(3)郢(yǐnɡ):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

譯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援,平原君打算集合門下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同行,但是只挑到十九人,其他的人都不足取。就在這時,毛遂站出來親自向平原君做自我推薦。平原君說:「一個人的才能,就像把錐子放在囊中一樣,它的尖銳之處,應該早就會顯露出來,被人發現了。現在你在我的門下都有三年了,而左右並沒有人誇讚過你,我也從沒聽說過你有什麼才能。這說明你還是沒有才能,所以你還是留下吧。」毛遂說:「那現在就請您把我放到囊中去!假如早些把我放到袋子裡,我也早就脫穎而出了。」平原君只得允許他一同前往,於是其餘十九個人都嘲笑他。

平原君一行到了楚國,和楚王談合縱的好處以及不合縱的弊端,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也沒談出個結果。於是毛遂手按長劍,一步一步地登上台階,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了,可是現在從日出開始到中午仍然沒有結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楚王怒目呵斥道:「趕緊下去!我正在和你的主人商談,你上來做什麼?」

毛遂手按長劍,上前道:「君王現在之所以叱罵我毛遂,無非就是仗着楚國人多。現在在十步以內,大王您就無法憑藉人多勢眾的優勢了。現在君王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在我面前,你呵斥什麼?我聽說商湯憑藉方圓七十里的土地而稱王天下,周文王憑藉方圓百里的土地而稱霸諸侯。這難道能說是仗着人數眾多嗎?說到底都是看準形勢,發揚其威。現在楚國方圓五千里,擁有兵士百萬餘眾,這是稱霸於天下的資本。以楚國的強大,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相抗衡。但如今白起一個無名小卒,卻敢率領數萬人和楚國作對,一戰就占領了楚國的鄢、郢,再戰則燒毀了夷陵,三戰則焚燒了楚國的宗廟,這真是天大的仇恨,你難道就不感到羞恥嗎?合縱聯合就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的私利。我的主人在面前,你呵斥什麼!」

楚王說:「是,是,正如先生所說,我現在就舉國追隨趙國而去。」毛遂說:「您真的打算合縱了嗎?」楚王說:「我答應了。」毛遂於是便對楚王的左右近臣說:「拿雞、狗、馬的血來。」毛遂雙手捧着銅盤,跪着獻給楚王說:「君王您應該首先歃血為盟,其次才是我的主人,最後輪到我毛遂。」於是楚、趙兩國就在大殿上定好了合縱之約。毛遂左手托着裝血的銅盤,右手則向殿下的十九人招呼道:『諸位就在殿下歃血吧!你們都是碌碌無為之輩,只能是所謂因人成事的人罷了。」平原君這次合縱成功,回到趙國以後說:「我從現在開始,再也不敢胡亂品評人才了!」隨即以毛遂為上賓。

評析

毛遂自薦的故事發生在戰亂紛飛的戰國時期。毛遂本來是平原君手下的門客,一直都沒有表現出什麼特殊的才能,直到秦國包圍了趙國的邯鄲,平原君準備集合門下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向楚國求救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手下還有這麼一號人物,而且在談判過程中起到了這麼大的作用。[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