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唐紀·中宗復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唐紀·中宗復辟出自《資治通鑑》,武則天在唐高宗去世之後掌握了政權,最後改國號為周,從太后變成了皇帝。隨着年紀增長,武則天開始考慮身後事,心目中的繼承者在兒子李顯和武氏諸侄中搖擺不定。經過朝臣的勸說,她立李顯為嗣,將他召回京師。但是又擔心李氏家族和武家的矛盾尖銳,在自己身後會互不相容,所以讓他們發誓和好。當時朝中大臣大多支持太子李顯,武氏家族也擁有相當的實力,而武則天又非常寵愛張易之兄弟,這幾種力量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矛盾重重。

原文

(聖歷二年)太后①春秋高,慮身後太子與諸武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②,藏於史館。

(太后)政事多委張易之兄弟①;邵王重潤②與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竊議其事。易之訴於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殺。

(神龍元年正月)太后疾甚,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①張昌宗居中用事,張柬之、崔玄與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②桓彥范、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謀誅之。柬之謂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③曰:「將軍今日富貴,誰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④。」柬之曰:「今大帝之子為二豎⑤所危,將軍不思報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國家,惟相公處分,不敢顧身及妻子!」因指天地以自誓,遂與定謀。

初,柬之與荊府長史鄉①楊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語及太后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復之志。及柬之為相,引元琰為右羽林將軍,謂曰:「君頗記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輕授也。」柬之又用彥范、暉及右散騎侍郎李湛皆為左、右羽林將軍,委以禁兵。易之等疑懼,乃更以其黨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易之等乃安。

俄而姚元之自靈武①至,柬之、彥范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彥范以事白其母,母曰:「忠孝不兩全,先國後家可也。」時太子於北門起居,彥范、暉謁見,密陳其策,太子許之。[1]

癸卯,柬之、玄、彥范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遣多祚、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①,同心協力,以今日誅凶豎,復李氏社稷,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凶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②!諸公更為後圖。」李湛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③,殿下奈何欲納之鼎鑊乎④!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

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從至玄武門,斬關①而入。太后在迎仙宮,柬之等斬易之、昌宗於廡②下,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環繞侍衛。太后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對曰:「張易之、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罪當萬死!」太后見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誅,可還東宮!」彥范進曰:「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今年齒已長,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③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李湛,義府之子也。太后見之,謂曰:「汝亦為誅易之將軍邪?我於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湛慚不能對。又謂崔玄曰:「他人皆因人以進,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對曰:「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注釋

①太后:武則天,唐初工部尚書武士鑊的女兒,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通鑑》中稱「太后」,實際上當時武則天是稱帝的。

②鐵券:帝王頒發給功臣、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憑證。

①張易之兄弟:都是武則天的男寵。太平公主推薦張昌宗入侍禁中,張昌宗又推薦了其兄易之。武則天晚年,朝政多由張氏兄弟把持。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大臣張柬之等起兵迎中宗李顯復位,張氏兄弟被殺。

②邵王重潤:太子李顯(即唐中宗)之子李重潤。

①麟台監:武周時官名,秘書監。春官侍郎:武周時官名,禮部侍郎。

②:(wěi)。司刑少卿:掌管刑法的大理寺官員。

③右羽林衛大將軍:禁軍大將。

④大帝:指唐高宗。

⑤大帝之子:指太子李顯。二豎:指二張。

①(mín)鄉:今河南靈寶。

①靈武:今寧夏靈武。

①北門、南牙:北門指禁軍,南牙指宰相和廷臣。

②驚怛(dá):驚恐。

③徇(xùn)社稷:為社稷犧牲。

④鼎鑊(dǐnɡ huò):古代酷刑,用鼎鑊烹人。鼎鑊,都是烹飪用具。 ①斬關:砍斷門閂,泛指攻破城門。

②廡(wǔ):廊。

③天皇:指唐高宗。

譯文

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年事已高,擔心死後太子李顯與武氏諸人不相容。壬寅,命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一起作誓文,到明堂祭告天地,將誓言記入鐵券,藏於史館。

武則天經常將政事交付給張易之兄弟;邵王李重潤和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私下議論這件事。張易之知道以後告訴了太后,九月壬申,太后逼邵王等人自殺。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太后病重,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在宮中把持大權。張柬之、崔玄與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相王府司馬袁恕己商量着要除掉二張。張柬之對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說:「將軍今日富貴是誰賜予的?」李多祚流淚說道:「高宗皇帝。」張柬之說:「如今高宗皇帝的兒子受到二張的迫害,將軍就不想報大帝知遇之恩嗎?」李多祚說:「只要有利於國家,願聽相公差遣,我不敢只考慮自身和家族利益。」並指天地發誓,於是就與張柬之定下了計謀。

起先荊府長史鄉楊元琰接任張柬之官職時,一同渡江,到江中時,談到太后革唐為周的事,楊元琰慨然有匡復唐室的志向。等到張柬之為相,用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對他說:「你還記得江中所說的話嗎?今日的任命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任命。」張柬之又用桓彥范、敬暉和右散騎侍郎李湛為左、右羽林將軍,掌管禁兵。張易之等懷疑是要對付他們,於是張柬之就換為二張黨羽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張易之等才放心。

不久姚元之自靈武回到洛陽。張柬之、桓彥范商量:「事情可以成了。」就把謀劃告訴了姚元之。桓彥范將此事告訴了母親,他的母親說:「忠孝不能兩全之時就先國後家好了。」當時太子居住在玄武門,桓彥范、敬暉謁見太子,密陳除去二張的計劃,太子答應了。

癸卯,張柬之、崔玄、桓彥范和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到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和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王同皎到東宮迎太子。太子疑慮,不肯出宮,王同皎說:「先帝將國家交付給殿下,結果殿下橫遭幽廢,這是人神共憤的事,到如今已經二十三年了。如今上天賜予了這樣的機會,北門禁軍和南牙廷臣同心協力,要在今日誅除奸佞小人,恢復李唐社稷,請殿下暫至玄武門,以順應民心。」太子說:「奸佞小人確實應當誅滅,但聖上身體不適,如此必定受到驚擾。諸公還是以後再作打算吧。」李湛說:「諸將相不顧身家性命和家族安危而扶保社稷,殿下怎麼能就此放棄,置眾人於死地呢!如果殿下要阻止大家,請您自己出去跟大家說。」太子這才出了東宮。

王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大家跟隨至玄武門,破門而入。當時太后在迎仙宮,張柬之等在廊下斬殺了張易之、張昌宗,闖入太后休息的長生殿,以侍衛包圍寢殿。太后驚起,問:「是誰在叛亂?」眾人回答道:「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殺了他們,怕事情會泄露,所以不敢事先奏知陛下。在宮中動用軍隊武器,罪該萬死!」太后看見了太子,說:「是你嗎?既然奸人已經殺掉了,你可以回東宮去了。」桓彥范上前進奏:「太子怎麼可以再回去?當年高宗皇帝將愛子託付給陛下,如今太子年歲已長,久居東宮,天意人心,都一直在想念李唐。群臣不忘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的恩德,因此推奉太子誅除賊臣。請陛下傳位給太子,以順天意和人心。」李湛是李義府之子。太后見到他說:「你也參與了殺張易之將軍嗎?我待你們父子不薄,想不到也有今天!」李湛慚愧不能對答。太后又對崔玄說:「別人都是由他人舉薦的,只有你是朕親自提拔的,你也參與了這件事?」崔玄答道:「這正是臣回報陛下的大恩德。」

評析

武則天在唐高宗去世之後掌握了政權,最後改國號為周,從太后變成了皇帝。隨着年紀增長,武則天開始考慮身後事,心目中的繼承者在兒子李顯和武氏諸侄中搖擺不定。經過朝臣的勸說,她立李顯為嗣,將他召回京師。但是又擔心李氏家族和武家的矛盾尖銳,在自己身後會互不相容,所以讓他們發誓和好。當時朝中大臣大多支持太子李顯,武氏家族也擁有相當的實力,而武則天又非常寵愛張易之兄弟,這幾種力量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矛盾重重。[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