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唐紀·則天女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唐紀·則天女皇出自《資治通鑑》。內容為武氏被新皇再次恩寵,又因妒火爭寵而橫生殘酷殺戮的故事。

【原文】

唐高宗永徽五年(甲寅,公元654年)

上之為太子也,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太宗崩,武氏隨眾感業寺為尼。忌日,上詣①寺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泣。王后聞之,陰令武氏長發,勸上內之後宮,欲以間淑妃之寵。武氏巧慧,多權數,初入宮,卑辭屈體以事後;後愛之,數稱其美於上。未幾大幸,拜為昭儀,後及淑妃寵皆衰,更相與共譖之,上皆不納。昭儀欲追贈其父而無名,故托以褒賞功臣,遍贈屈突通等,而武士彠預焉。

王皇后、蕭淑妃與武昭儀更相譖②訴,上不信後、淑妃之語,獨信昭儀。後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國夫人柳氏及舅中書令柳奭入見六宮,又不為禮。武昭儀伺後所不敬者,必傾心與相結,所得賞賜分與之。由是後及淑妃動靜,昭儀必知之,皆以聞於上。

【注釋】

①詣:到,至。

②譖:誣陷,說壞話。

【譯文】

唐高宗永徽五年(甲寅,公元654年)

高宗當初還是太子的時候,進寢宮服侍唐太宗,看見才人武氏便十分喜歡。唐太宗駕崩後,武氏隨着眾嬪妃到感業寺出家為尼。等到唐太宗的忌日,高宗親自到感業寺行香拜佛,見到了武氏,武氏哭泣,高宗也跟着流淚。王皇后得知消息後,便暗中讓武氏蓄髮,並勸說高宗納武氏入後宮,企圖藉以武氏來離間高宗對蕭妃的寵幸。武氏天生乖巧聰慧,善於玩弄權術,剛剛入宮時,她卑躬屈膝地侍奉皇后;皇后因此十分喜歡她,多次在高宗面前稱讚她。不久,武氏便得到高宗的極大寵幸,被拜為昭儀,皇后與蕭妃於是均失寵,二人便開始一同誣告武氏,高宗對她們的誣告一概不予聽從。武昭儀企圖追贈他的父親武士彠官爵,可是苦於名不正言不順,因此便假託要褒獎賞賜十三位有功之臣,其中就有武士彠。

王皇后、蕭淑妃與武昭儀三人相互誣告誹謗,高宗從來都不相信王皇后、蕭淑妃的話,唯獨對武昭儀非常信任。王皇后不會曲意逢迎高宗的左右近臣,她的母親魏國夫人柳氏及舅舅中書令柳奭入見六宮嬪妃,又不講究禮節。武昭儀窺伺到王皇后討厭的人,於是就與之傾心相交,所得到的賞賜也要分給她們。因此,王皇后與蕭淑妃的一舉一動,都逃不出武氏的掌控範圍,她還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全都稟告給高宗。

【原文】

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又畏大臣不從,乃與昭儀幸太尉長孫無忌第,酣飲極歡,席上拜無忌寵姬子三人皆為朝散大夫,仍載金寶繒錦十車以賜無忌。上因從容言皇后無子以諷無忌,無忌對以他語,竟不順旨,上及昭儀皆不悅而罷。昭儀又令母楊氏詣無忌第,屢有祈請,無忌終不許。禮部尚書許敬宗亦數勸無忌,無忌厲色折之。

六年六月,武昭儀誣王后與其母魏國夫人柳氏為厭勝,敕禁後母柳氏不得入宮。秋,七月,戊寅,貶吏部尚書柳奭為遂州刺史。奭行至扶風,岐州長史承素希旨奏奭漏泄禁中語,復貶榮州刺史。

唐因隋制,後宮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皆視一品。上欲特置宸妃,以武昭儀為之,韓瑗、來濟諫,以為故事無之,乃止。

【譯文】

儘管王皇后已經失寵,但是高宗並沒有廢掉她的想法。恰巧這時武昭儀生了一個女孩,皇后憐愛她並逗弄她玩。皇后出去以後,武氏便趁沒人看見將女嬰掐死,並蓋上被子。這時高宗正好來到,武氏假裝歡笑,打開被子一同看孩子,卻發現女嬰已經死了,武氏當即大聲哭鬧。問左右侍女是怎麼回事,左右都說:「皇后剛剛來過這裡。」高宗聽後勃然大怒,說道:「皇后殺了我的女兒!」武昭儀趁機哭泣着數落皇后的罪過。皇后無法替自己辯解,高宗從此有了廢掉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後的打算。但他又深恐大臣們不服,因此便和武氏一道臨幸太尉長孫無忌的府第,酒至酣暢後,於酒席上將長孫無忌寵姬的三個兒子都封為朝散大夫,又令人裝載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等共十車賞賜給長孫無忌。高宗趁機講到王皇后沒有子嗣,以此來暗示長孫無忌,可是長孫無忌卻顧左右而言他,竟然沒有順從高宗的旨意。高宗與武氏二人於是在不愉快中結束了這場酒宴。武昭儀又讓自己的母親楊氏到長孫無忌的宅第,屢次請求,都沒有得到長孫無忌的允許。禮部尚書許敬宗也曾經多次勸說長孫無忌,被長孫無忌義正詞嚴地斥責了一頓。

六年六月,武昭儀誣陷王皇后和她的母親魏國夫人柳氏求巫婆施展厭勝術詛咒武昭儀,高宗因此敕令嚴禁皇后的母親柳氏進出後宮。七月初十,將吏部尚書柳奭貶為遂州刺史。柳奭赴任走到扶風縣,岐州長史於承素揣摩聖意,上奏稱柳奭泄漏宮禁秘密,又把他貶為榮州刺史。

唐朝因襲隋朝制度,後宮貴妃、淑妃、德妃、賢妃都是正一品。高宗於是打算特別設置一個宸妃,以封給武昭儀,韓瑗、來濟勸諫阻止,說以前沒有這個先例,高宗只好作罷。

【原文】

中書舍人饒陽李義府為長孫無忌所惡,左遷壁州司馬。敕未至門下,義府密知之,問計於中書舍人幽州王德儉,德儉曰:「上欲立武昭儀為後,猶豫未決者,直恐宰臣異議耳。君能建策立之,則轉禍為福矣。」義府然之,是日,代德儉直宿,叩閣上表,請廢皇后王氏,立武昭儀,以厭兆庶之心。上悅,召見,與語,賜珠一斗,留居舊職。昭儀又密遣使勞勉之,尋①超拜中書侍郎。於是衛尉卿許敬宗、御義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皆潛布腹心於武昭儀矣。

長安令裴行儉聞將立武昭儀為後,以國家之禍必由此始,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私議其事。袁公瑜聞之,以告昭儀母楊氏,行儉坐左遷西州都督府長史。

上一日退朝,召長孫無忌、李、于志寧、褚遂良入內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為中宮,上意既決,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殺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於草茅,無汗馬之勞,致位至此,且受顧托,不以死爭之,何以下見先帝!」稱疾不入。無忌等至內殿,上顧謂無忌曰:「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遂良對曰:「皇后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后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上不悅而罷。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眾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萬代之後,謂陛下為如何!願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當死!」因置笏於殿階,解巾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歸田裡。」上大怒,命引出。昭儀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于志寧不敢言。

【注釋】

①尋:不久。

【譯文】

中書舍人、饒陽人李義府因為被長孫無忌所厭惡,被降職為壁州司馬。敕令還未到門下省,李義府便已經暗中得知,於是向中書舍人、幽州人王德儉詢問計謀,王德儉說:「高宗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如今正在猶豫不決,生怕宰相們會有異議。假如你能夠提議策立武氏為後,那麼就可以轉禍為福了。」李義府對他的話深表贊同。這一天,他代替王德儉值宿,叩門向高宗上奏章,請求廢掉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後,以滿足黎民百姓的心愿。高宗聽後大為喜悅,隨即親自召見李義府,與他交談,並賜他珍珠一斗,留下他讓他官復原職。武氏也在私下裡派人慰勞勉勵他,不久他便被破格提拔為中書侍郎。從此以後,衛尉卿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暗地裡向武氏表示願意為其效勞。

長安縣令裴行儉得知朝廷就要立武昭儀為皇后,認為國家的禍患將要從此開始了,於是便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一起私下裡商議此事。袁公瑜聽說後,便將這一情況據實稟告給武氏的母親楊氏,裴行儉因此獲罪,被貶謫為西州都督府長史。

有一天,高宗退朝後,又宣召長孫無忌、李、于志寧、褚遂良進入內殿。褚遂良說:「今天皇上宣召,多半是為了後宮的事,如今皇上的主意已定,如果膽敢違抗,必定是死罪。太尉是元舅,司空是功臣,不能讓皇上背負殺元舅與功臣的壞名聲。我褚遂良原本出身貧寒,也沒有立下什麼汗馬功勞,能有今天這個地位,況且還接受了先帝臨終託孤,不能不以死相諫,否則將無法向死去的先帝交代!」李績稱病沒有去內殿。長孫無忌等人到了內殿,高宗便對他們說:「皇后沒有子嗣,武昭儀有,現在朕想立武昭儀為皇后,你們覺得怎麼樣?」褚遂良回答道:「皇后出身名門望族,是先帝為陛下明媒正娶的妻子。先帝臨死前,曾經握着陛下的手對我說:『朕的好兒子、好兒媳,現在就託付給你了。』

這些話都是陛下親耳所聞,直到現在還猶如在耳邊一樣。未聽說皇后有什麼過錯,怎能輕易地廢掉呢!我不敢曲意順從陛下,而違背先帝的遺願啊!」高宗聽後十分不悅,但也只好作罷。第二天,他又提及此事,褚遂良說:「陛下如果一定要更換皇后,那麼我請求遴選天下的名門世家,何必非立武氏不可?武氏曾經侍奉過先帝,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天下人的耳目,哪裡能夠遮掩呢?等到千秋萬代以後,人們又將怎麼看待陛下呢?願陛下三思而後行!我如今忤逆陛下,罪當處死。」說完將朝笏置於殿內台階上,並解下頭巾向高宗叩頭直到血流滿面,他說道:「還給陛下朝笏,乞求陛下能夠放我回老家養老去。」高宗當即勃然大怒,下令將他帶出去。武昭儀則隔着簾幕大聲說道:「何不就此斬殺了這老東西!」長孫無忌說:「褚遂良是先帝的顧命大臣,即使有罪也不可以加刑。」于志寧則什麼話也不敢說。

【原文】

韓瑗因間奏事,涕泣極諫,上不納。明日又諫,悲不自勝,上命引出。瑗又上疏諫曰:「匹夫匹婦,猶相選擇,況天子乎!皇后母儀萬國,善惡由之,故嫫母輔佐黃帝,妲己傾覆殷王,《詩》云:『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每覽前古,常興嘆息,不謂今日塵黷聖代。作而不法,後嗣何觀!願陛下詳之,無為後人所笑!使臣有以益國,菹醢之戮,臣之分也!昔吳王不用子胥之言而麋鹿游於姑蘇。臣恐海內失望,棘荊生於闕庭,宗廟不血食,期有日矣!」來濟上表諫曰:「王者立後,上法乾坤,必擇禮教名家,幽閒令淑,副四海之望,稱神祗之意。是故周文造舟以迎太姒,而興《關雎》之化,百姓蒙祚;孝成縱慾,以婢為後,使皇統亡絕,社稷傾淪。有周之隆既如彼,大漢之禍又如此,惟陛下詳察!」上皆不納。

【譯文】

韓瑗趁機上奏疏,流淚對高宗廢除皇后的打算進行極力勸阻,高宗並不接受。他第二天又勸諫高宗,悲傷得不能自已,高宗下令將他帶出去。韓瑗因此又上奏章勸諫道:「一般的夫婦,尚且要經過相互選擇後才結合,更何況天子呢?皇后母儀天下,是全天下婦女的典範,善惡皆因她而生,所以才會有嫫母輔佐黃帝、妲己傾覆殷朝這樣的歷史。《詩經》上說:『赫赫有名的宗周,就毀滅在褒姒的手裡。』我每次閱讀前朝史事,常常會扼腕嘆息,未曾想今天這樣的聖明之世也會受到玷污。做事不依循法度,後世將如何看待呢!唯願陛下能夠三思,不要給後人留下笑柄。假如我的話能夠有益於國家,那麼即使被剁成肉醬,臣也死得心甘情願!昔日吳王不聽從伍子胥的話,結果致使吳都姑蘇破敗,麋鹿到處出沒。我深恐陛下讓海內外的有識之士失望,那樣就離讓皇宮長滿荊棘、宗廟不能繼續享有祭祀的情況為期不遠了!」來濟也上表勸諫高宗道:「君主冊立皇后,應該因循天理法度,必須選擇名門禮教之家的淑女,優雅嫻靜,賢淑美好,才能與四海的厚望相符,也能和神靈的意圖相稱。所以說周文王才要造船迎接太姒,世間從此才有《關雎》的教化,百姓蒙受福祉;漢成帝縱慾成性,讓婢女當了皇后,因而使皇族血統遭到斷絕,江山社稷因此傾覆沉淪。周代的昌盛是那般,漢代的災禍又是這般,希望陛下能夠明鑑啊!」高宗對這些諫言一律不予採納。

【原文】

它日,李績入見,上問之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許敬宗宣言於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欲立一後,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昭儀令左右以聞。庚午,貶遂良為潭州都督。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上之下永徽六年,冬,十月,己酉,下詔稱:「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並除名,流嶺南。」許敬宗奏:「故特進贈司空王仁祐告身尚存,使逆亂餘孽猶得為蔭,並請除削。」從之。

乙卯,百官上表請立中宮,乃下詔曰:「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待從,弗離朝夕,宮壼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曾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

【譯文】

有一天,李績入宮晉見,高宗於是問他道:「朕打算冊立武昭儀為皇后,可是褚遂良卻固執己見認為不可以。褚遂良既然是先帝的顧命大臣,現在他極力反對,那麼事情真就應該停止嗎?」李績回答道:「這是陛下的家務事,何必要去徵詢外人的意見呢!」高宗廢后的主意隨即定了下來。許敬宗在朝中揚言道:「莊稼漢多收了十斛麥子,尚且想要換個老婆呢!更何況是天子要冊立皇后,人們又何必要管那麼多事而妄生異議呢?」武昭儀讓身邊的人將此話傳到了高宗那裡。初三,高宗下詔將褚遂良貶為潭州都督。

公元655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詔道:「王皇后、蕭淑妃密謀用毒酒殺人,現今被廢為平民。她們的母親和兄弟也都全部被撤消官爵,流放到嶺南一帶。」許敬宗上疏道:「已故特進贈司空王仁祐尚且還留存有封官的憑證,這些會讓逆亂的餘孽還能受蔭做官,請求一併削除他的官爵。」唐高宗答應了他的請求。

十月十九日,文武百官聯名上奏唐高宗,請求冊立武氏。唐高宗隨即頒發詔書說:「武氏出身功勳之家,祖輩世代為官。她先前曾因為才德超群而被選入後宮。在後宮中,她品行端正,聲譽極佳。朕先前做太子時,她受到我已故母親的特殊恩惠,得以經常服侍皇帝,日夜陪侍左右。她在後宮之中十分檢點自己的行為,而且能很好地處理嬪妃之間的關係。皇帝對此十分清楚,經常垂青讚賞,於是便把武氏賞賜給朕,這就如同漢宣帝將宮女王政君賜給皇太子一樣。因此,武氏是可以被冊立為皇后的。」

【原文】

十一月,丁卯朔,臨軒命司空李績齎璽綬冊皇后武氏。是日,百官朝皇后於肅義門。

故後王氏、故淑妃蕭氏,並囚於別院,上嘗念之,間行至其所,見其室封閉極密,惟竅壁以通食器,惻然傷之,呼曰:「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對曰:「妾等得罪為宮婢,何得更有尊稱!」又曰:「至尊若念疇昔①,使妾等再見日月,乞名此院為回心院。」上曰:「朕即有處置。」武后聞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蕭氏各一百,斷去手足,投酒甕中,曰:「令二嫗骨醉!」數日而死,又斬之。王氏初聞宣敕,再拜曰:「願大家萬歲!昭儀承恩,死自吾分。」淑妃罵曰:「阿武妖猾,乃至於此!願它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由是宮中不畜貓。尋又改王氏姓為蟒氏,蕭氏為梟氏。武后數見王、蕭為祟,被發瀝血如死時狀。後徙居蓬萊宮,復見之,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注釋】

①疇昔:往日,從前。

【譯文】

十一月初一,武氏被冊立為皇后。當天,文武百官於肅義門朝拜了武后。

先前的皇后王氏和淑妃蕭氏一同被囚禁在後宮別的院落里。唐高宗顧念當初的情分,於是秘密去囚禁她們的地方,只看見囚室封閉極嚴,只在牆壁上鑿了一個小孔,以便能夠送食物進去。他看見二人如此悲慘,便動了惻隱之心,大聲呼喊道:「皇后、淑妃你們在哪裡?」王氏聽到是皇上的聲音,於是就哭着說道:「臣妾等已經因罪被貶為宮中奴婢,哪裡還會有後、妃的尊貴稱號!」接着又說:「假如陛下還能念及舊情,那麼我請求讓臣妾等重見天日,把這個院子改名為回心院吧。」皇上說:「朕馬上就安排。」武后很快便得知此事,她勃然大怒,隨即派人去把王氏和蕭氏各打一大板,接着砍去她們的手足,把她們投到酒罈子裡去,還罵道:「讓這兩個女人骨醉!」沒過幾天,兩人相繼死去,武后又令人砍下她們的腦袋。

王氏當初聽到宣布處置她們的敕令時,向高宗拜了又拜說:「祝願皇上萬歲!武昭儀承蒙陛下的恩寵,死自然是我的事了。」淑妃蕭氏則破口大罵道:「阿武是一個狐狸精,奸詐狡猾,竟然狠毒到如此地步!只求來生我做貓,阿武做鼠,我活活地咬住她的咽喉。」因此宮中從此不再養貓。不久又將王氏改姓為蟒氏,把蕭氏改姓為梟氏。武后隨後多次看見王氏和蕭氏的鬼魂在宮中作祟,披頭散髮,遍體流血,一如死的時候的樣子。於是武后只得遷到蓬萊宮居住,可是還是能看見同樣的情形,因此她就遠遠地移居到了洛陽,終生沒有再回長安。[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