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唐紀·玄武門之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唐紀·玄武門之變是《資治通鑑》司馬光主編,內容為皇室內部衝突的文章。

原文

初,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①,曰:「當為兄手刃之!」世民從上幸元吉第,元吉伏護軍②宇文寶於寢內,欲刺世民;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元吉慍③曰:「為兄計耳,於我何有!」

建成擅募長安及四方驍勇二千餘人為東宮衛士,分屯左、右長林①,號長林兵。又密使右虞侯率可達志從燕王李藝發幽州突騎②三百,置東宮諸坊③,欲以補東宮長上④,為人所告。上召建成責之,流可達志於巂州⑤。

楊文斡嘗宿衛東宮,建成與之親厚,私使募壯士送長安。上將幸仁智宮,命建成居守,世民、元吉皆從。建成使元吉就圖①世民,曰:「安危之計,決在今歲!」又使郎將②爾朱煥、校尉橋公山以甲遺文斡。二人至豳州③,上變,告太子使文斡舉兵,使表里相應;又有寧州④人杜風舉亦詣宮言狀。上怒,托他事,手詔召建成,令詣行在⑤。建成懼,不敢赴。太子舍人⑥徐師謩勸之據城舉兵;詹事主簿⑦趙弘智勸之貶損車服,屏從者,詣上謝罪,建成乃詣仁智宮。未至六十里,悉留其官屬於毛鴻賓堡⑧,以十餘騎往見上,叩頭謝罪,奮身自擲⑨,幾至於絕。上怒不解,是夜,置之幕下,飼以麥飯,使殿中監⑩陳福防守,遣司農卿宇文穎馳召文斡。穎至慶州,以情告之,文斡遂舉兵反。上遣左武衛將軍錢九隴與靈州都督楊師道擊之。

甲子,上召秦王世民謀之,世民曰:「文斡豎子,敢為狂逆,計府僚已應擒戮;若不爾,正應遣一將討之耳。」上曰:「不然。文斡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他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上以仁智宮在山中,恐盜兵猝發,夜,帥宿衛南出山外,行數十里,東宮官屬將卒繼至者,皆令三十人為隊,分兵圍守之。明日,復還仁智宮。

世民既行,元吉與妃嬪更迭為建成請,封德彝復為之營解①於外,上意遂變,復遣建成還京師居守。惟責以兄弟不睦,歸罪於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天策兵曹參軍②杜淹,並流於巂州。挺,沖之子也。初,洛陽既平,杜淹久不得調,欲求事建成。房玄齡以淹多狡數,恐其教導建成,益為世民不利,乃言於世民,引入天策府。

上校獵城南,太子、秦、齊王皆從,上命三子馳射角勝①。建成有胡馬,肥壯而喜蹶②,以授世民曰:「此馬甚駿,能超數丈澗③。弟善騎,試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馬蹶,世民躍立於數步之外,馬起,復乘之,如是者三,顧謂宇文士及曰:「彼欲以此見殺,死生有命,庸何傷乎?」建成聞之,因令妃嬪譖之於上曰④:「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為天下主,豈有浪死⑤!」上大怒,先召建成、元吉,然後召世民入,責之曰:「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世民免冠頓首,請下法司案驗。上怒不解,會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勞勉世民,命之冠帶,與謀突厥。閏月,己未,詔世民、元吉將兵出豳州以御突厥,上餞之於蘭池⑥。上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

注釋

①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唐高祖李淵四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早逝,四子元吉。建成被立為太子,和齊王元吉關係友善。

②護軍:唐初秦王府和齊王府各置左右六府護軍,武職。

③慍(yùn):含怒,生氣。

①屯:駐軍防守。左、右長林:長林門,太極宮東宮的宮門。

②右虞侯:東宮官屬,掌警衛伺查。突騎:精銳騎兵。

③坊:官署。

④長(chánɡ)上:武官名。唐時九品,其職為守邊和宿衛宮禁。

⑤巂(xī)州:今四川西昌地區。

①圖:圖謀。

②郎將:武官名。秦置,主宿衛、車騎。校尉:為武散官低品官號。

③豳(bīn)州:今陝西彬縣。

④寧州:今甘肅寧縣。

⑤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⑥太子舍人:東宮屬官,掌文書。

⑦詹事主簿:東宮屬官,類似於秘書官。

⑧毛鴻賓堡:今陝西淳化西。

⑨奮身自擲:以頭碰地,表示自責之意。

⑩殿中監:殿中省長官,多以皇帝之親戚、貴臣擔任,掌管皇帝生活起居之事。

司農卿:官名,掌國家倉廩。

慶州:今甘肅慶陽。

左武衛將軍:唐代十二衛中之一。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都督:軍事長官。

①營解:營救。

②太子中允:東宮屬官。王珪:貞觀名臣。天策兵曹參軍:秦王的天策上將府屬官。

①角勝:爭勝負。

②蹶(jué):顛覆。

③超:越過。澗:山間流水的溝。

④譖(zèn):無中生有地說人壞話。

⑤浪死:徒然死去,白白送死。

⑥蘭池:在今陝西咸陽東。

譯文

當初,齊王李元吉曾經勸太子李建成除掉秦王李世民,他說:「我定當為兄長親手殺掉他!」李世民跟高祖李淵駕臨元吉府第,李元吉派護軍宇文寶埋伏在臥室里,想趁機刺殺李世民;李建成為人仁厚,馬上阻止了他。李元吉發怒,說:「這都是為兄長打算罷了,又關我什麼事呢!」

太子李建成擅自招募了長安和各地的驍勇之士二千餘人為東宮衛士,分別駐守在左、右長林門,稱為長林兵。又秘密地派了右虞侯率可達志從燕王李藝那裡徵發的幽州三百精銳騎兵,安置在東宮諸坊,想將這些騎兵補充東宮長上,被人告發。高祖責備李建成,將可達志流放到巂州。

楊文斡曾經擔任東宮侍衛,李建成和他關係親厚,悄悄地派他招募壯士送到長安。高祖將往仁智宮,命李建成留守長安,李世民、李元吉隨駕。李建成讓李元吉圖謀除去李世民,說:「安危之計,就決定在今年了!」又派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將盔甲送給楊文斡。二人到了豳州,就向皇帝稟報了太子的圖謀,告發太子派楊文斡起兵,和太子內外呼應;又有寧州人杜風舉也到仁智宮舉報太子的事。高祖大怒,藉口別的事,下手詔召見李建成,讓他到仁智宮來。李建成害怕,不敢去。太子舍人徐師謩勸他乾脆占據長安城起兵;詹事主簿趙弘智則勸他不用車馬,貶損服飾,不帶隨從,單獨進見皇帝謝罪;於是李建成趕去仁智宮。還沒走到六十里,太子就將官屬全部留在毛鴻賓堡,只帶了十餘人騎馬去見皇帝,向皇帝磕頭請罪,拚命磕頭表自責之意,幾乎要沒命了。高祖怒氣不消,當夜,將太子安頓在幕下,供應粗糙的麥飯,派殿中監陳福防守,又派司農卿宇文穎馳召楊文斡。宇文穎到了慶州,將太子的情況告訴了他,楊文斡就起兵造反。高祖派左武衛將軍錢九隴與靈州都督楊師道迎戰。

甲子,高祖召秦王李世民商議楊文斡叛亂之事,李世民說:「楊文斡這小子,竟然敢犯下這樣狂妄謀逆的事,想來他手下的屬員應當已經將他捉拿或是殺死了;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朝廷就應該派一員將領討伐他。」高祖說:「不是這樣的。楊文斡的事牽連着建成,恐怕響應的人很多。你應該自己出征討伐,得勝回朝,我就立你做太子。我不能效法隋文帝誅殺其子,到時候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不善征戰,這樣的話,將來他要是能夠忠心事你為主,你就應當保全他;如果他做不到忠心事你為主,你也容易制伏他。」

高祖因為仁智宮地處山中,擔心有叛軍猝然發難,夜裡率宿衛向南走出山外,行進了幾十里。東宮官屬和將卒相繼跟來的,一律編為三十人一隊,分兵包圍起來看守。第二天,高祖再回到仁智宮。

李世民出征以後,李元吉與後宮妃嬪都相繼為李建成求情,封德彝又在外面營救他,高祖的想法就改變了,重新派李建成返回長安留守。只是責備他與兄弟不和,歸罪於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天策兵曹參軍杜淹,將他們流放到巂州。韋挺是韋沖之子。起初,洛陽平定以後,杜淹很久都不得調任,想侍奉李建成。房玄齡認為杜淹狡猾多計,擔心他教唆李建成,對李世民更加不利,於是就向李世民進言,將杜淹引入天策府。

高祖到城南打獵,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都跟隨在旁,高祖下令三人比賽騎射以決勝負。李建成有匹胡馬,肥壯但喜歡將人甩下來,李建成將這匹馬交給李世民說:「這馬很神駿,能躍過數丈寬的水溝。二弟善騎,試着騎騎看。」李世民騎馬逐鹿,馬顛覆人,李世民一躍而起,躍出幾步遠站穩,等馬安靜下來,再騎上去,這樣好幾次,李世民回頭對宇文士及說:「他們想用這種方法來殺我,可是死生有命,又怎麼能傷害到我呢?」李建成聽說了,就讓妃嬪對高祖說他的壞話:「秦王自己說,我有天命,將來要成為天下之主,怎麼會就這樣白白死去?」高祖大怒,先召見李建成、李元吉,然後召李世民進見,責備他說:「天子自有天命,不是靠智慧和勇武就可以求來的;你也未免太着急了吧!」李世民摘去帽子磕頭謝罪,自請將此事交付法司調查。高祖仍然怒氣不止,正在此時有司上奏突厥入侵,高祖這才換了臉色,安慰勉勵李世民,讓他重新戴好帽子,和他商量突厥的事。閏月己未,下詔讓李世民、李元吉帶兵出豳州抵禦突厥,高祖在蘭池為他們餞行。每每有戰事,高祖就讓李世民出征,事平之後,對李世民的猜忌就更加厲害。

評析

唐朝的建立和平定天下依靠了李淵父子的同心協力,進行得非常順利。但是短短几年時間,因為繼承問題,皇室內部就起了極大的衝突。衝突的一方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另一方則是立下赫赫戰功的 秦王李世民。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官屬和軍事力量,暗中招兵買馬,籠絡人心。隨着天下局勢的穩定,到武德六七年以後,雙方的關係勢成水火,越來越緊張。[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