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唐紀·貞觀治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唐紀·貞觀治道是《資治通鑑》司馬光主編,內容為貞觀之治的古文。

原文

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②焉。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慾也。」

注釋

①哂(shěn):嘲笑。

②野宿:露宿。

譯文

唐太宗李世民和群臣討論如何平息盜賊。有人請求用嚴格的法令來禁止,太宗微微笑着說:「百姓之所以成為盜賊,是因為賦稅勞役繁重,官吏貪污,民眾饑寒切身,所以才不顧廉恥的。朕應當捐棄奢華,減少費用,輕徭薄賦,任用清廉的官員,讓百姓衣食有餘,自然就不做盜賊了,哪裡需要用重法!」這樣過了幾年以後,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外面的大門都不用關閉,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擔心治安問題。太宗又曾經對侍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依仗百姓。壓榨百姓以侍奉君主,如同割肉以充飢,填飽了肚子人卻死了,君主富有了國家就要滅亡。因此人君最擔心的不是外患,而是國家內部出現的事。欲望多了花費就多,花費多了賦稅就重,賦稅重則百姓憂愁,百姓憂愁則國家危險,國家危險君主也就難以自保了。朕經常考慮這些事,所以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望。」

作品評析

「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稱道的治世。或者可以說這是最接近古代理想社會的時期。

關於「貞觀之治」,太宗所說的「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大約是最簡約的概括了,《通鑑》涉及貞觀之治的內容都是圍繞着這些主題展開的。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和當時諸多大臣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太宗的知人善任、虛己以聽和歸美群臣都為後世艷稱,因此這一時期的君臣關係也成為古代社會君臣關係的典範。[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