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秦紀·荊軻刺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秦紀·荊軻刺秦》講的是公元前228年(昭襄王十九年)荊軻刺秦的故事。

原文

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初,燕太子丹嘗質於趙,與王善。王即位,丹為質於秦,王不禮焉。丹怒,亡歸。

燕太子丹(1)怨王,欲報之,以問其傅鞠武(2)。鞠武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媾(3)匈奴以圖秦。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令人心惛然(4),恐不能須(5)也。」頃之,將軍樊於期(6)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諫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7)也。願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太子曰:「樊將軍窮困於天下,歸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時也,願更慮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禍以為福,計淺而怨深,乃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所謂資(8)怨而助禍矣。」太子不聽。

太子聞衛人荊軻(9)之賢,卑辭厚禮而請見之。謂軻曰:「今秦已虜韓王,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趙不能支秦,則禍必至於燕。燕小弱,數困於兵,何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10)。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11),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唯荊卿留意焉!」荊軻許之。於是舍荊卿於上舍,太子日造(12)門下,所以奉養荊軻,無所不至。及王翦滅趙,太子聞之懼,欲遣荊軻行。荊軻曰:「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13)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14)見臣,臣乃有以報。」太子曰:「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也!」荊軻乃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計將安出?」荊卿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15)其胸,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遂自刎(16)。太子聞之,奔往伏哭,然已無奈何,遂以函(17)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藥焠(18)之,以試人,血濡縷(19),人無不立死者。乃裝為遣荊軻,以燕勇士秦舞陽為之副,使入秦。

秦始皇二十年,荊軻至咸陽(20),因王寵臣蒙嘉卑辭以求見;王大喜,朝服,設九賓(21)而見之。荊軻奉圖以進於王,圖窮而匕首見(22),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驚起,袖絕。荊軻逐王,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23)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24),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負(25)劍!」負劍,王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26)。荊軻廢,乃引匕首擿(27)王,中銅柱。自知事不就,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遂體解荊軻以徇(28)。王於是大怒,益發兵詣趙,就王翦(29)以伐燕,與燕師、代師戰於易水之西,大破之。

作品注釋

(1)太子丹:燕王喜的太子,曾被送到秦國當人質,因為受到冷遇,逃回燕國。荊軻行刺秦王失敗後,秦國發兵攻燕,太子丹率部退保遼東,被燕王喜斬首,奉獻秦國。

(2)鞠武:燕國太子丹的老師,曾跟隨太子丹到趙國都城邯鄲做人質。

(3)媾(ɡòu):求和。

(4)惛(hūn)然:神智不清。

(5)須:等待。

(6)樊於期:秦國將領,由於反對秦王獲罪逃亡入燕。

(7)蹊(xī):小路,路。

(8)資:幫助。

(9)荊軻:戰國末期衛人,好讀書擊劍,衛人稱為「慶卿」,後到燕國,被當地人稱為荊卿。由燕國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進獻。秦王大喜,在咸陽宮隆重召見。獻圖時,圖窮匕首現,刺秦王不中,被殺。

(10)合從:即「合縱」,泛指聯合。

(11)曹沫之與齊桓公:曹沫,魯國人。齊桓公和魯會盟,曹沫劫持齊桓公,逼迫他答應盡數歸還侵奪魯國的土地。

(12)造:到。

(13)督亢:今河北涿州東南有督亢陂,其附近定興、新城、固安諸縣一帶即戰國燕督亢,是燕國的膏腴之地。

(14)說:同「悅」。

(15)揕(zhèn):刺。

(16)自刎(wěn):割頸自殺。

(17)函:匣子。這裡作動詞用,指用盒子裝上。

(18)焠(cuì):浸染。

(19)濡(rú)縷:沾濕一縷。形容沾濕範圍極小,引申指力量微弱。[1]

(20)咸陽:秦國都城,今陝西咸陽。

(21)九賓:為古代賓禮中最隆重的禮儀,主要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延迎上殿。

(22)圖窮而匕首見:地圖打開到最後,裡面藏着的匕首露了出來。圖,地圖。窮,盡。見,同「現」。

(23)卒:同「猝」。

(24)兵:武器。

(25)負:背。

(26)股:腿。

(27)擿(zhì):投擲。

(28)徇:示眾。

(29)王翦:秦著名將領,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荊軻事件之後,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國,在易水西擊破燕軍主力,逼迫燕王逃到遼東,平定了燕薊。

作品譯文

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當初,燕太子丹曾經在趙國做過人質,與嬴政非常要好。後來嬴政即位之後,燕太子丹又在秦國做人質,嬴政這時卻對他非常無禮。太子丹惱羞成怒,於是就從秦國跑回來了。

燕太子丹怨恨秦王嬴政,想要報復,於是就向太傅鞠武求教。鞠武提出燕國和西面的三晉,南面的齊、楚聯合,同時和北方的匈奴結好,來共同對付秦國。太子丹說:「太傅的計策,曠日持久,恐怕我們等不及。」不久,秦國將軍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國,太子丹收留了他,還提供地方安頓他。鞠武勸諫說:「以秦王的殘暴和他對燕國的積怨,已經夠讓人害怕的了,要是他再聽說我們接納樊將軍的事,豈不是像人家說的,把肉丟在餓虎出沒的小路。請太子快將樊將軍打發到匈奴去。」太子丹說:「樊將軍走投無路,投奔到我這裡,這正是我捨棄生命也要保全他的時候,請您再考慮一下。」鞠武說:「做危險之事來企求平安,製造禍端以期得到福祉,用簡單淺陋的方法去解決怨恨,這些都是為結交一個人而不顧國家安危的做法,只能讓怨恨加深,加速禍事來臨而已!」太子丹聽不進去。

太子丹聽說衛人荊軻的賢名,於是帶了很多禮物,態度謙恭地去拜訪。太子丹對荊軻說:「現在秦國已俘虜了韓王,又舉兵南伐楚,北伐趙。趙國無力抵抗秦兵,一旦趙國被滅,則燕國的亡國之禍也就不遠了。燕國弱小,屢屢受到戰爭的騷擾,怎麼能抵抗秦國的進攻呢?各國諸侯都被秦國的強大震懾,不敢以合縱之計對敵。我有一條計策,只要找到天下的勇士出使秦國,劫持秦王,逼迫他交還諸侯的土地,就像以前曹沫對待齊桓公的方法,如果能圓滿完成就再好不過了;萬一不成功,也可以藉此機會刺殺秦王,一旦秦王遇刺,出征在外的大將聽說國內出事,必定使得秦國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機會,諸侯得以行合縱之計,那時秦國必定為六國所破。這件事希望荊卿能認真考慮一下!」荊軻答應了太子丹。於是太子丹將荊軻安頓在上舍,每天上門拜望,奉養荊軻無微不至。等到秦國將軍王翦滅趙的消息傳來,太子丹害怕了,想立刻派荊軻去秦國。

荊軻說:「現在我們沒有可以取信於秦國的辦法,即使去了也很難接近秦王。如果有樊將軍的首級和燕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必定高興地召見臣,臣才可以依計行事。」太子丹說:「樊將軍走投無路來投靠我,我不忍心這麼做啊!」於是荊軻單獨去見樊於期說:「秦國對待將軍真可謂殘忍啊,父母宗族都被誅殺!如今還以金千斤,邑萬家懸賞將軍首級,將軍有何打算?」樊於期嘆息流淚說:「你有什麼辦法呢?」荊卿說:「我希望得到將軍的首級進獻秦王,秦王必定歡喜地召見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直刺他的胸膛,那時候,將軍大仇得報,而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可以消除了!」樊於期說:「你說的也正是我日夜刻骨銘心想着的事啊!」於是自刎。太子丹聽說了趕去哭祭,但已經沒有別的辦法了,只得用盒子將樊於期的首級盛放起來。太子事先找到了天下最鋒利的匕首,派工匠以藥焠煉,用人來試驗,見血封喉,沒有不立刻斃命的。於是準備好一切派遣荊軻,又以燕國勇士秦舞陽為荊軻的副手,讓他們出發到秦國去。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荊軻到了咸陽,通過秦王寵臣蒙嘉態度謙卑地請求謁見。秦王聽說了他們帶來的禮物大喜,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設九賓之禮召見。荊軻捧着地圖進獻秦王,圖窮而匕首現,他抓住秦王的衣袖,以匕首行刺;沒有刺中,秦王驚起,袖子掙斷。荊軻追上去,秦王繞着柱子跑。群臣一時都驚呆了,因事情發生得突然,出乎意料,大家盡失常態,而秦法規定,殿上群臣不得攜帶武器,於是左右上前徒手和荊軻搏擊,有人叫道:「大王背上的劍!」於是秦王拔出背後的劍斬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繼續追擊,就把匕首投向秦王,卻擊中了銅柱。荊軻自知行刺不成,大罵道:「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想活捉秦王,逼他許下有利於燕國的約定,來回報太子!」於是秦人將荊軻分屍示眾。秦王大怒,增加兵力到趙國,命令王翦攻打燕國,在易水之西大破燕、代的軍隊。

作品評析

面對秦國的強大實力和咄咄逼人的野心,六國丟盔棄甲,一敗塗地。燕國太子丹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國家的命運,他努力尋求可以挽救燕國的辦法。在他看來,秦國和六國之間的實力對比過於懸殊,而且六國已經被秦國的強大嚇破了膽,都戰戰兢兢,只求自保。所以他拒絕了太傅從長計議的主張,選擇了他眼中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刺殺秦王。

《資治通鑑》的記載比起《史記》來要簡單得多。其着重點不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關係的挖掘上,而將選材集中於太子丹和太傅的兩種觀點上,表現出《資治通鑑》和之前的史書記載方式與解讀方式的不同。[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