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陳紀·楊堅篡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陳紀·楊堅篡周出自《資治通鑑》,司馬光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原文

周楊後①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后②及嬪、御等,咸愛而仰之。天元昏暴滋甚③,喜怒乖度④,嘗譴後,欲加之罪。後進止詳閒,辭色不撓⑤,天元大怒,遂賜後死,逼令引訣⑥,後母獨孤氏詣閣陳謝⑦,叩頭流血,然後得免。

注釋

①周楊後:北周宣帝宇文贇的正室楊皇后,楊堅之女。

②四皇后:周宣帝立五位皇后,除了楊後外,還有朱氏、陳氏、元氏、尉遲氏。

③天元:即周宣帝,稱天元皇帝。滋甚:更加厲害。

④乖度:背離常理。

⑤不撓(náo):不屈。

⑥引訣:自殺。

⑦獨孤氏:楊堅之妻,楊皇后母親。詣(yì)閣陳謝:到皇宮請罪。詣,前往。

譯文

北周宣帝的楊後性情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和後宮嬪御都敬愛和尊重她。宣帝日益昏暴,喜怒無常,曾經責備楊後,想治她的罪。楊後態度安詳,辭色不屈,宣帝大怒,就賜楊後死,逼着她自裁。楊後的母親獨孤氏到皇帝面前請罪自責,叩頭流血,楊後才得以倖免。

作品評析

北周宣帝宇文贇統治嚴苛,當時作為楊皇后父親的楊堅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勢力,宣帝很忌憚他,曾經想殺掉楊堅以除後患。579年,宣帝駕崩,年幼的兒子即位為靜帝,同時宣帝將後事託付給他的寵臣劉昉、顏之儀。劉昉和鄭譯等大臣認為主少國疑,楊堅又有如許聲望,所以轉投楊堅,支持他在改朝換代之際奪取政權。

當時的局面是北周宗室並無掌握實權的人物,重臣如小御正劉昉、內史鄭譯、御飾大夫柳裘、內史大夫韋謩、御正下士皇甫績等人都傾向於楊堅,朝中一批傑出的人才如李德林、高熲等也都選擇站在楊堅一邊,維護周皇室的只有御正中大夫顏之儀。在革退顏之儀,用禁軍震懾百官以及矯詔自任為左丞相,節制所有政治軍事事務以後,朝中的權力已經牢牢控制在楊堅手中。

楊堅掌握實權之後,馬上廢除宣帝時期的暴政,頒布法令,改行寬大之政,又躬行節儉,努力營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到了這個時候,楊堅已經準備好了一切,改周為隋不過是個儀式而已。[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