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魏紀·司馬懿誅曹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魏紀·司馬懿誅曹爽出自《資治通鑑》,是北宋時期司馬光寫的文言文。

【原文】

太子即位,年八歲;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加曹爽、司馬懿侍中,假節鉞①,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諸所興作宮室之役,皆以遺詔罷之。

【注釋】

①節鉞(yuè):符節和斧鉞。古代授予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誌。

【譯文】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齊王曹芳即位,年八歲;大赦天下。尊皇后為皇太后,加曹爽、司馬懿侍中,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總領尚書事。之前明帝時期正在建造的宮室,都因遺詔停止。

【原文】

爽、懿各領兵三千人更①宿殿內,爽以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事咨訪,不敢專行。

【注釋】

①更:輪流。

【譯文】

曹爽、司馬懿各領兵三千輪流在宮殿內值班,曹爽因為司馬懿年紀和地位都比自己高,所以像對待長輩那樣對待他,每每碰到事情都向他諮詢請教,不敢獨斷專行。

【原文】

初,并州刺史東平畢軌及鄧颺、李勝、何晏、丁謐①皆有才名而急於富貴,趨時附勢,明帝惡其浮華,皆抑而不用。曹爽素與親善,及輔政,驟加引擢,以為腹心。晏,進之孫;謐,斐之子也。晏等成共推戴爽,以為重權不可委之於人。丁謐為爽畫策,使爽白天子發詔,轉司馬懿為太傅,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爽從之。二月,丁丑,以司馬懿為太傅,以爽弟羲為中領軍②,訓為武衛將軍③,彥為散騎常侍④、侍講,其餘諸弟皆以列侯侍從,出入禁闥,貴寵莫盛焉。

【注釋】

①東平:地名,在今山東省。颺:(yánɡ)。謐:(mì)。

②中領軍:官名,漢末曹操置。品級較領軍將軍稍低。

③武衛將軍:官名,三國魏置,掌管中軍宿衛禁兵。

④散騎常侍:官名,三國魏置,由漢代散騎和中常侍合併而成,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譯文】

當初并州刺史東平畢軌和鄧颺、李勝、何晏、丁謐都是有才名而急於求富貴的人,趨炎附勢,明帝厭惡這種浮華的作風,因此壓制他們不加重用。曹爽向來和他們親厚,等到輔政,驟然提拔他們,視之為心腹。何晏是何進的孫子,丁謐為丁斐的兒子。何晏等人共同推戴曹爽,認為大權不可交託給別人。丁謐為曹爽謀劃,讓曹爽稟告天子下詔,將司馬懿轉任太傅,對外以名號尊崇他,卻沒有實際的權力,尚書奏事則要先通過自己,以此控制大權。曹爽接受了提議。二月丁丑,任命司馬懿為太傅,任命曹爽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都成為列侯擔任皇帝侍從,出入宮禁,貴寵無比。

【原文】

爽事太傅,禮貌雖存,而諸所興造,希復由之①。爽徙吏部尚書盧毓為僕射②,而以何晏代之,以鄧颺、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晏等依勢用事,附會者升進,違忤者罷退,內外望風,莫敢忤旨③。

【注釋】

①希復由之:很少再通過他(司馬懿)。

②僕射:官名,漢成帝置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地位僅次於尚書令。

③忤旨:違抗意旨。

【譯文】

曹爽對待太傅的態度,僅保存着表面的禮貌,真正要進行的事務很少再跟司馬懿商量了。曹爽將吏部尚書盧毓調任僕射,讓何晏取代這個職位,任命鄧颺、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何晏等人仗着勢力處理事務,依附他們的就加以升遷,違逆他們的則加以罷免,內外望風,官員沒有敢違抗他們意旨的。[1]

【原文】

正始八年,大將軍爽用何晏、鄧颺、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太傅懿不能禁,與爽有隙。五月,懿始稱疾,不與政事。

【譯文】

正始八年(247年),大將軍曹爽用何晏、鄧颺、丁謐的計策,將太后遷居到永寧宮;獨自把持朝政,樹立親信黨羽,屢次更改制度。太傅司馬懿不能阻止,與曹爽之間開始有了嫌隙。五月,司馬懿開始稱病,不參與政事。

【原文】

大將軍爽,驕奢無度,飲食衣服,擬於乘輿①;尚方②珍玩,充牣③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為伎樂。作窟室④,綺疏⑤四周,數與其黨何晏等縱酒其中。弟羲深以為憂,數涕泣諫止之,爽不聽。爽兄弟數俱出遊,司農沛國桓范⑥謂曰:「總萬機,典禁兵,不宜並出。若有閉城門,誰復內入者?」爽曰:「誰敢爾邪!」

【注釋】

①乘輿:代指皇帝。

②尚方:皇室庫房。

③牣(rèn):豐足。

④窟室:地下室。

⑤綺疏:雕飾花紋的窗戶。

⑥司農:官名,掌租稅錢各鹽鐵和國家的財政收支,為九卿之一。沛國:今江蘇沛縣。桓范:曹爽的「智囊」。司馬懿起兵討曹爽時,桓范勸曹爽挾持魏帝到許昌,曹爽不聽。後曹爽被司馬懿所殺,桓范也被殺。

【譯文】

大將軍曹爽驕奢無度,飲食衣服都和皇帝類似;家中充斥着宮廷才有的珍玩,又私自將明帝的才人當做歌舞伎樂。營造地下室,四壁裝滿雕飾花紋的窗戶。經常和何晏等人在此縱飲。其弟曹羲非常擔憂,屢屢流淚勸諫,曹爽不聽。曹爽兄弟屢次一起出遊,大司農沛國人桓范對他說:「你們兄弟總攬大權,掌管禁兵,不宜一起出城。萬一有人關閉城門,你們誰又能進城呢?」曹爽說:「誰敢做這種事!」

【原文】

初,清河、平原①爭界,八年不能決。冀州刺史孫禮請天府②所藏烈祖封平原時圖以決之。爽信清河之訴,雲圖不可用,禮上疏自辨,辭頗剛切。爽大怒,劾禮怨望,結刑五歲。久之,復為并州刺史,往見太傅懿,有忿色而無言。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禮曰:「何明公言之乖③也!禮雖不德,豈以官位往事為意邪?本謂明公齊蹤伊、呂④,匡輔魏室,上報明帝之託,下建萬世之勛。今社稷將危,天下凶凶⑤,此禮之所以不悅也!」因涕泣橫流。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注釋】

①清河:今河北清河。平原:今山東平原。

②天府:朝廷藏物之府庫為天府。烈祖封平原時圖:即明帝曹叡封平原王時的地圖。

③乖:不正常,古怪。

④齊蹤伊、呂:和伊尹、呂尚(姜子牙)相比。

⑤凶凶:騷動不安的樣子。

【譯文】

原先清河國和平原國為了地界爭論不休,歷時八年都不能解決。冀州刺史孫禮請求用朝廷所藏的明帝封平原王時的地圖比對,來判定邊界。曹爽相信了清河國的說法,說地圖已經不能用了,孫禮上疏辯解,言辭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彈劾孫禮心懷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後來,孫禮又做了并州刺史,往見太傅司馬懿,神情憤怒,不說話。司馬懿問:「你嫌并州刺史職務低呢,還是生氣處理地界的事?」孫禮說:「明公怎麼講這麼奇怪的話?孫禮雖然不德,難道會將官職和往事放在心上嗎?我本以為明公您是伊尹、呂尚一樣的人物,可以輔佐魏室,上報明帝重託,下建萬世功勳。如今社稷就快要處於危難之中了,天下都騷動不安,這才是我不高興的理由。」邊說着邊涕淚橫流。司馬懿說:「先別這樣,要忍耐別人忍受不了的事。」[1]

【原文】

冬,河南尹李勝出為荊州刺史,過辭太傅懿。懿令兩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進粥,懿不持杯而飲,粥皆流出沾胸。勝曰:「眾情謂明公舊風發動,何意尊體乃爾!」懿使聲氣才屬①,說:「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當屈并州,并州近胡,好為之備!恐不復相見,以子師、昭兄弟為托。」勝曰:「當還忝本州,非并州。」懿乃錯亂其辭曰:「君方到并州?」勝復曰:「當忝荊州。」懿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還為本州,盛德壯烈,好建功勳!」勝退,告爽曰:「司馬公尸居餘氣②,形神已離,不足慮矣。」他日,又向爽等垂泣曰:「太傅病不可復濟③,令人愴然④!」故爽等不復設備。

【注釋】

①屬:連接。

②尸居餘氣:形容人即將死亡。

③濟:有利,有益。

④愴(chuànɡ)然:悲傷的樣子。

【譯文】

冬季,河南尹李勝出任荊州刺史,去向太傅司馬懿辭行。司馬懿叫兩名婢女服侍,他拿衣服,衣服掉落;指着嘴巴說口渴,婢女進粥,司馬懿不拿杯子直接飲用,結果粥都流出來灑在胸口。李勝說:「大家都說明公舊病發作,沒想到身體已經這樣了!」司馬懿裝作半天才緩過氣來的樣子說:「年老病重,生死不過是早晚的事。委屈你到并州為官,那裡靠近胡地,要做好防備!這一別恐怕不再相見,就把小兒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託付給你了。」李勝說:「我是回到本州,不是并州。」司馬懿故意聽錯,問道:「你才到并州?」李勝又說:「荊州。」司馬懿說:「年老昏聵,聽不明白你的話了。如今你回到家鄉為官,德高壯烈,好好建立功勳。」李勝回去後,告訴曹爽說:「司馬公奄奄一息,身體和神魂分離,已不足為慮了。」後來有一天,他又向曹爽等垂淚道:「太傅病大概不會再好了,真是令人難過。」因此曹爽等不再防範司馬懿。

【原文】

太傅懿陰與其子中護軍師、散騎常侍昭謀誅曹爽。

【譯文】

太傅司馬懿暗中與其子中護軍司馬師、散騎常侍司馬昭謀劃如何除掉曹爽。

【原文】

春,正月,甲午,帝謁高平陵①,大將軍爽與弟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彥皆從。太傅司馬懿以皇太后名義下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②,授兵出屯洛水浮橋③,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據爽營,太僕④王觀行中領軍事,據羲營。因奏爽罪惡於帝曰:「臣昔從遼東還,先帝詔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後事為念。臣言『太祖、高祖⑤亦屬臣以後事,此自陛下所見,無所憂苦。萬一有不如意,臣當以死奉明詔』。今大將軍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⑥,外則專權,破壞諸營,盡據禁兵,群官要職,皆置所親,殿中宿衛,易以私人,根據盤互⑦,縱恣日甚,又以黃門張當為都監⑧,伺察至尊,離間二宮,傷害骨肉,天下洶洶,人懷危懼。陛下便為寄坐,豈得久安!此非先帝詔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雖朽邁,敢忘往言!太尉臣濟等皆以爽為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衛,奏永寧宮,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車駕;敢有稽留,便以軍法從事』!臣輒力疾⑨將兵屯洛水浮橋,伺察非常。」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為,留車駕宿伊水⑩南,伐木為鹿角,發屯田兵數千人以為衛。

【注釋】

①高平陵:明帝曹觳之墓,在今河南洛陽東南。

②勒(lè)兵:帶領軍隊。武庫:儲藏兵器軍備的倉庫。

③浮橋:在並列的船或筏子上鋪上木板而成的橋。

④太僕:官名,秦漢九卿之一,掌輿馬畜牧之事。

⑤太祖:曹操。高祖:文帝曹丕。

⑥僭(jiàn)擬:僭越,超出規定範圍,自比皇帝。

⑦根據盤互:把持據守,互相勾結。

⑧都監:三國時稱內侍官。

⑨力疾:勉強支撐病體。

⑩伊水:在今河南西部,源出欒川伏牛山北麓。

伐木為鹿角:一種用帶有枝杈、形似鹿角的樹木堆放地上以阻擋敵軍前進的防禦物。

【譯文】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皇帝謁高平陵,大將軍曹爽與弟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曹彥都隨侍在側。太傅司馬懿以皇太后名義下令,關閉城門,帶兵占領武庫,派遣軍隊駐紮在洛水浮橋,召司徒高柔持節代理大將軍的職務,占據曹爽營。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占據曹羲營。然後向皇帝上奏曹爽罪惡,說:「臣當年從遼東回到京師,先帝詔令陛下、秦王及臣登上御床,握着臣的手臂,念念不忘身後事。臣進言說『太祖、高祖也曾把後事託付臣,這是陛下所見過的,陛下不用擔心,萬一有違陛下意願的事情發生,臣自當不惜一死完成陛下的託付』。

如今大將軍曹爽,背棄先帝的遺命,敗壞典章制度,在內則僭越自比為君主,在外則專權擅政,擾亂軍隊,控制了禁軍,朝廷上重要官職都安插親信,連殿中宿衛都換了私人,親黨勢力盤根錯節,日益放縱。他又任用宦官張當為都監,窺視陛下動靜,離間太后和陛下的感情,傷害骨肉關係,如今天下人情洶洶,人們心懷恐懼。如此局面,陛下就像是暫時寄坐在皇位上,並非長治久安之道。這種局面也並非先帝要陛下及臣登上御床當面囑託的本意。臣雖然老邁,也不敢忘記前言。太尉蔣濟等都認為曹爽有叛逆之心,他們兄弟不宜再掌管宿衛,於是上奏永寧宮,皇太后下令讓臣如奏執行。臣則吩咐主事者和黃門令『罷免曹爽、曹羲、曹訓的官職,剝奪他們軍權,以列侯的身份回到府邸,不得逗留,阻礙陛下車駕;要是有人敢阻礙車駕的,一律以軍法從事』!臣立即率兵屯駐洛水浮橋,又伺察有無異常情況。」曹爽看到了司馬懿的奏章,城裡的信息又不通,十分窘迫不知所措,安排皇帝的車駕夜宿伊水南,伐木製成鹿角以作防禦,徵發屯田兵數千人護衛。

【原文】

懿使侍中高陽、許允及尚書陳泰說爽,宜早自歸罪,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①尹大目謂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為誓。

【注釋】

①殿中校尉:武職官名。

【譯文】

司馬懿派侍中高陽、許允及尚書陳泰勸說曹爽,應當及早回來認罪,又派他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對他說,不過免官而已,並以洛水為誓。[1]

【原文】

(桓)范至,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①,發四方兵以自輔。爽疑未決,范謂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於今日卿等門戶,求貧賤復可得乎?且匹夫質一人,尚欲望活;卿與天子相隨,令於天下,誰敢不應也!」俱不言。范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②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③,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從,自甲夜至五鼓④,爽乃投刀於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⑤佳人,生汝兄弟,犢耳⑥!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也!」

【注釋】

①許昌:今河南許昌東部。

②洛陽典農治:洛陽屯田部隊。

③中宿:半夜。

④甲夜:初更時分。五鼓:天亮。

⑤曹子丹:曹真,字子丹,曹操族子,三國著名將領,曹爽、曹羲的父親。

⑥(tún)犢:小豬,小牛。

【譯文】

桓范到了曹爽那裡,勸曹爽兄弟帶天子至許昌,徵發四方的軍隊以增強自己的實力。曹爽遲疑未決,桓范對曹羲說:「此事昭然若揭,你是讀書人還不明白嗎?今日情形下你們曹家這樣的門戶,即使只求貧賤平安度日還能做到嗎?況且平民百姓抓了一個人為人質,還想以此為條件試圖活下來。你們現在和天子在一起,挾天子號令天下,誰敢不聽!」大家都默不做聲。桓范又對曹羲說:「你的一支軍隊就近在城南,洛陽屯田部隊也在城外,只要願意,立刻可以招致。現在起程去許昌的話,不過半夜就到了。許昌的武庫,足可以裝備士兵;只有糧食讓人擔憂,而我身上就帶着大司農印章。」曹羲兄弟默然,不聽從桓范的主張,自入夜至五鼓,最後曹爽將刀扔在地上說:「即使免官了,我也不失為富家翁。」桓范哭道:「曹真何等人物,竟生出你們兄弟,像豬和牛一樣蠢笨。想不到今日竟被你們連累滅族。」

【原文】

爽乃通①懿奏事,白帝下詔免己官,奉帝還宮。爽兄弟歸家,懿發洛陽吏卒圍守之;四角作高樓,令人在樓上察視爽兄弟舉動。爽挾彈到後園中,樓上便唱言:「故大將軍東南行!」爽愁悶不知為計。

【注釋】

①通:通傳,轉達。

【譯文】

曹爽於是把司馬懿的奏章轉交給皇帝,請皇帝下詔罷免自己的官職,然後奉送皇帝回宮。曹爽兄弟回到家裡,司馬懿立即派出洛陽官吏和兵士將曹家團團圍住,在宅院四角建起高樓,令人在樓上監視曹氏兄弟舉動。曹爽帶了彈弓到後園中,樓上便有人大聲喊:「前大將軍往東南去了。」曹爽愁悶得不知所措。

【原文】

戊戌,有司奏:「黃門張當私以所擇才人與爽,疑有奸。」收當付廷尉考實①,辭云:「爽與尚書何晏、鄧颺、丁謐、司隸校尉畢軌、荊州刺史李勝等陰謀反逆,須三月中發。」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並桓范皆下獄,劾以大逆不道,與張當俱夷三族②。

【注釋】

①廷尉:官名,掌司法刑獄。考實:審訊出實情。

②夷三族:秦漢時代的刑罰。凡犯特殊重罪,尤其謀反謀叛等十惡罪名者,處以誅滅三族的極刑。三族之範圍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指父、兄弟及妻子。

【譯文】

戊戌,有司奏:「宦官張當私自將所擇才人送給曹爽,懷疑他們之間有勾結。」收捕張當交付廷尉審訊。張當說:「曹爽與尚書何晏、鄧颺、丁謐、司隸校尉畢軌、荊州刺史李勝等人陰謀造反,到三月中就會起事。」於是抓捕曹爽、曹羲、曹訓、何晏、鄧飈、丁謐、畢軌、李勝和桓范一起入獄,彈劾他們大逆不道,與張當都被夷滅三族。

評析

明帝臨終將八歲的兒子託付給司馬懿和曹爽。起初一切都很順利,二人輪番值宿,朝政也很平靜。但是曹爽是個浮躁急進、不能容人,且有野心的人。他和他的同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司馬懿排擠出去,大權在握,控制禁宮宿衛,安插親信,黨同伐異,任意更張制度。

可是他們都疏忽了司馬懿,司馬懿韜光養晦,成功地讓對方覺得他不再具有任何威脅,最後除掉曹爽幾乎是在談笑間完成的。[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