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資治通鑑·齊紀·魏遷洛陽

資治通鑑·齊紀·魏遷洛陽本文闡述了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故事,表達了遷都與其說是一次遷都,不如說是鮮卑政權的一次全面漢化改革運動。

目錄

原文

(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①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恐群臣不從,乃議大舉伐齊②,欲以脅眾。齋於明堂左個③,使太常卿王諶筮④之,遇「革」,帝曰:「『湯、武革命⑤,應乎天而順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書任城王澄⑥曰:「陛下奕葉重光⑦,帝有中土;今出師以征未服,而得湯、武革命之象,未為全吉也。」帝厲聲曰:「繇云:『大人虎變』⑧,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龍興已久,何得今乃虎變!」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⑨眾邪!」澄曰:「社稷雖為陛下之有,臣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⑩,曰:「各言其志,夫亦何傷!」

既還宮,召澄入見,逆①謂之曰:「向者《革卦》,今當更與卿論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競言,沮②我大計,故以聲色怖文武耳。想識朕意。」因屏③人,謂澄曰:「今日之舉,誠為不易。但國家興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將移風易俗,其道誠難,朕欲因此遷宅中原,卿以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④中土,以經略四海⑤,此周、漢之所以興隆也。」帝曰:「北人習常戀故⑥,必將驚擾,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斷自聖心,彼亦何所能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⑦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橋,欲以濟師。

(九月)戊辰,魏主濟河①;庚午,至洛陽。

魏主自發平城至洛陽,霖雨②不止。丙子,詔諸軍前發。丁丑,帝戎服③,執鞭乘馬而出。群臣稽顙④於馬前。帝曰:「廟算⑤已定,大軍將進,諸公更欲何雲?」尚書李沖等曰:「今者之舉,天下所不願,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獨行,競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無其辭,敢以死請!」帝大怒曰:「吾方經營天下,期於混壹⑥,而卿等儒生,屢疑大計;斧鉞有常⑦,卿勿復言!」策馬將出,於是安定王休等並殷勤泣諫。帝乃諭群臣曰:「今者興發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後!朕世居幽朔,欲南遷中土;苟不南伐,當遷都於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帥如右。南安王楨進曰:「『成大功者不謀於眾。』今陛下苟輟⑧南伐之謀,遷都洛邑,此臣等之願,蒼生之幸也。」群臣皆呼萬歲。時舊人雖不願內徙,而憚於南伐,無敢言者;遂定遷都之計。

李沖言於上曰:「陛下將定鼎①洛邑,宗廟宮室,非可馬上行游以待之。願陛下暫還代都②,俟群臣經營畢功③,然後備文物、鳴和鸞④而臨之。」帝曰:「朕將巡省州郡,至鄴⑤小停,春首即還,未宜歸北。」乃遣任城王澄還平城,諭留司百官以遷都之事,曰:「今日真所謂革也。王其勉之!」帝以群臣意多異同,謂衛尉卿⑥、鎮南將軍於烈曰:「卿意如何?」烈曰:「陛下聖略淵遠,非愚淺所測。若隱心而言,樂遷之與戀舊,適中半耳。」帝曰:「卿既不唱異,即是肯同,深感不言之益。」使還鎮平城,曰:「留台庶政⑦,一以相委。」

作品注釋

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稱元宏,鮮卑人。執政期間,對北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俗等各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的都城。

②齊:南朝的齊。

③齋於明堂左個:在明堂南廂的東頭大廳。明堂,古代帝王頒布政令,接受朝覲和祭祀天地諸神以及祖先的場所。

④太常卿:官名,秦置奉常,漢改名太常,掌宗廟禮儀,兼選試博士。其後為專掌祭祀禮樂之官。北魏稱太常卿。諶:(chén)。筮(shì):古代用蓍草占卜的一種迷信活動。

⑤湯、武革命:商湯討伐夏,周武王討伐商,都是改朝換代的征伐。這是革卦的卦辭。

⑥任城王澄:拓跋澄,孝文帝叔父,北魏遷都的重要支持者。

⑦奕葉重光:指孝文帝繼承北魏先世光輝的基業。奕葉,即奕世,累世。重光,比喻累世盛德,輝光相承。

⑧繇(yáo):《易經》的「繇辭」,即卜辭。大人虎變:比喻居上位者出處行動變化莫測。虎變,如虎身花紋的變化。

⑨沮:動詞,令……沮喪。

⑩解:消失,消解。

①逆:迎上前去。

②沮:同「阻」,阻撓。

③屏(bǐnɡ):屏退,讓人退下。

④卜宅:選擇住地。這裡指遷都。

⑤經略四海:經營治理天下。

⑥習常戀故:習慣於舊有的、已經成為常例的事物,戀舊。

⑦子房:張良,漢初劉邦的謀臣。

①濟河:渡河。

②霖雨:連綿大雨。

③戎服:穿着軍服。

④稽顙(sǎnɡ):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

⑤廟算:朝廷確定的謀略。

⑥混壹:統一天下。

⑦斧鉞有常:斧和鉞,古代兵器,用於斬刑。這裡借指重刑。常,規矩,規則。

⑧輟(chuò):停止,停息。

①定鼎:這裡指遷都。

②代都:即平城。

③俟(sì):等。經營畢功:指營建都城的工程結束。

④備文物、鳴和鸞:準備好車駕及典章文物(迎接孝文帝)。和鸞,古代車上的鈴鐺。掛在車前橫木上稱「和」,掛在軛首或車架上稱「鸞」。

⑤鄴(yè):今河北臨漳境內。

⑥衛尉卿:官名,統率衛士守衛宮禁。

⑦留台庶政:平城政府中的各種政務。

譯文

永明十一年(493年),魏孝文帝因為平城寒冷,六月都會下雪,又常有風沙,因此想要遷都洛陽;但擔心群臣不願意,於是聲言要大舉伐齊,以此脅迫眾人。在明堂齋戒,讓太常卿王諶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說:「革卦就是『湯、武革命,順乎天命應乎人心』。這是大吉!」群臣不敢說話。尚書任城王拓跋澄說:「陛下繼承了先世的光輝基業,在中原稱帝;如今出兵征伐還未臣服的敵寇,就得到表示湯、武革命的卦,這不算是全吉。」皇帝厲聲說:「繇辭說:『王者出處行動變化莫測,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紋一樣』,怎麼不吉啦?」拓跋澄答道:「陛下龍興已久,怎麼現在又出來虎變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發兵嗎?」拓跋澄說:「社稷雖為陛下所有,但臣為社稷之臣,怎麼能明知危險而不說話。」過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氣,說:「不過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也沒什麼關係。」

孝文帝回宮後召拓跋澄入見,迎上前去對他說:「上次說的《革卦》,我現在和你再重新討論一下。明堂上我之所以發怒,是因為怕人人競相發言,破壞我的大計,所以故意疾言厲色,不過為了震懾百官罷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孝文帝讓隨從退下,對拓跋澄說:「今日之事實在是不容易,但國家在北方興起,遷都到平城,此地是適合打仗的地方,不適合推行文治。如今要移風易俗,實在艱難,朕因此想遷都中原,你有什麼看法?」拓跋澄說:「陛下想遷居中原,以經營天下,這本來就是周、漢兩朝之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孝文帝說:「北人風俗戀舊保守,知道之後必定驚擾,阻力重重,你有什麼辦法?」拓跋澄說:「不平凡的事,本身就不是平凡的人可以辦得到的,陛下乾綱獨斷,反對的人又能做什麼呢?」孝文帝說:「任城王真是我的張良。」

六月,丙戌,孝文帝下令建造黃河上的橋,準備出師時渡河用。

九月戊辰,孝文帝渡過黃河,庚午至洛陽。

孝文帝自平城出發到洛陽,雨一直連綿不止。丙子,下詔諸軍出發。丁丑,孝文帝穿着戰袍,執鞭乘馬出來。群臣聚集在他的馬前磕頭攔阻。皇帝說:「朝廷的大計已定,大軍就要出發,諸公還想說什麼?」尚書李沖等人說:「陛下現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願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獨斷專行,究竟為什麼?臣等不願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該說什麼來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勸。」孝文帝大怒說:「我正在經營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統一大業,而你們這些儒生,屢屢懷疑我的大計;斧鉞不饒人,你們就不必再說了。」策馬將行,這時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懇切地哭諫皇帝放棄出征。孝文帝於是對群臣說:「如今做出這麼大的場面,最後如果取消征伐,怎麼做後人的榜樣?朕世代居住在遙遠的北方,想要南遷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遷都於此,各位王公以為如何?同意遷都的站在左面,不願意的站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楨上奏說:「『建立大功勳的人不徵求大家的意見。』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遷都洛陽,那麼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群臣高呼萬歲。當時雖然老一輩人都不願遷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沒有敢出來反對的;於是孝文帝就定下遷都之策。

李衝進言:「陛下將定都洛邑,則新都的宗廟宮室,並非立刻可以建成。希望陛下暫回平城,待群臣將都城營造完畢,再具儀仗車駕,迎候陛下駕臨。」孝文帝說:「朕要去巡省州郡,在鄴城稍作停留,初春就會回洛陽,不宜北回舊都了。」於是派遣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將遷都之事告知留下的百官,說:「今日是真正的『革』了。任城王要好好努力!」孝文帝知道群臣意見不一,對衛尉卿、鎮南將軍於烈說:「你覺得遷都之事如何?」於烈答道:「陛下英明的謀略看得深遠,不是愚笨和淺陋之輩可以猜測得到的。如果誠心來說,願意遷都和懷戀舊地,各占一半吧。」皇帝說:「你既不提出反對,也就是贊同,我深深感念你不說出反對的話的好處。」派他還鎮平城,說:「舊都的一切政務,全都委託給你了。」[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