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資源配置經濟效益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資源配置經濟效益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錄

名詞解釋

資源配置經濟效益,是指由於資源配置結構變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資源配置經濟效益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資源投入一定的情況下,如何配置資源使產出最大;二是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如何配置資源使投入最小。

資本配置經濟效益的提高

從資本資源配置看,提高資本配置經濟效益就是要解決:

一是一定量的資本如何在不同產品或不同用途之間進行配置,使投資收益率最大,如多項目組合投資決策等;

二是生產一種產品如何優化配置各種資本資源的結構,使成本最低,如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結構優化,固定資產內部結構優化,流動資產或原材料內部結構優化等。

另外,從企業權益角度看,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結構的優化,也屬於資本配置管理的範疇。

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是指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即以儘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儘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

經濟效益從其內涵與提高途徑角度看,可分為潛在經濟效益、資源配置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效益和技術進步經濟效益及管理經濟效益。

其中,

潛在經濟效益是指在現有技術水平條件下,企業實際經濟效益與最大可能經濟效益之間的差異,在資源(或生產要素)投入(存量)一定條件下,主要表現為實際產出與最大可能產出之間的差異。

規模經濟效益是指適度的規模所產生的最佳經濟效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它是指由於生產規模擴大而導致的長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現象。

技術進步經濟效益,一般地說,是指由於技術變動而引起的投入產出率的變動,或生產率的變動,非技術變動引起的經濟效益變動不屬於技術進步經濟效益,如閒置資源利用產生的經濟效益等就不構成技術進步經濟效益的內涵。

管理經濟效益是指由於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產生的經濟效益,主要是管理職能經濟效益和管理體制經濟效益,如計劃、組織、指揮、控制與經濟效益的關係,產權結構、公司治理結構對經濟效益的影響等。

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是指根據社會需求,組織物資資料、設備、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

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作出的選擇。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