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流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資金流向(money flow)在國際上是一個成熟的技術指標。其計算方法很簡單,舉例說明:在9:50這一分鐘裡,某一板塊指數較前一分鐘是上漲的,則將9:50這一分鐘的成交額計作資金流入,反之則計作資金流出,若指數與前一分鐘相比沒有發生變化,則不計入。 每分鐘計算一次,每天加總統計一次,流入資金與流出資金的差額就是該板塊當天的資金淨流入。[1]
說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有些投資者從字面上錯誤理解了資金流向的意義,他們認為資金流向就是資金的進場或離場。其實不然,資金流向是反映市場多空買賣意願、主力散戶買賣意願的數據指標體系。資金流向分析屬於行為金融學和技術指標雙重領域的範疇,通過分析多空買賣意願和主力散戶博弈行為來分析預測股價行為,對短線操作有較高的參考意義。
算法
價格角度 通過價格變化反推資金流向。股價處於上升狀態時產生的成交額是推動股價上漲的力量,這部分成交額被定義為資金流入;股價處於下跌狀態時產生的的成交額是推動股價下跌的力量,這部分成交額被定義為資金流出;當天兩者的差額即是當天兩種力量相抵之後剩下的推動股價上升的淨力,定義為當天的資金淨流入。 定義資金流向 考察成交單的方向和大小來定義資金流向。根據滬深交易所提供的成交數據,如果單筆成交的成交價在現價之上,即主動性買盤,表明買方的意願更強烈,該筆成交定義為資金流入;如果單筆成交的成交價在現價之下,即主動性賣盤,表明賣方的意願更強烈,該筆成交定義為資金流出。另外一方面,根據單筆成交量的大小將主力資金和散戶資金加以區分,就可以很好的將機構資金的動向展示給投資者。 算法說明 鷹眼大單-資金流向系統主要採用第二種算法,將資金流向分為總資金流向和分類資金流向。其中,總資金流向反映多空雙方買賣意願,分類資金流向反映主力和散戶買賣意願。
作用
資金流向能夠幫助投資者透過指數(價格)漲跌的迷霧看到其他人到底在幹什麼。指數(價格)上漲一個點,可能是由1000萬資金推動的,也可能是由一億資金推動的,這兩種情況對投資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指導意義。 一般情況下資金流向與指數漲跌幅走勢非常相近,但在以下兩種情況下,資金流向指標具有明顯的指導意義: 1.當天的資金流向與指數漲跌相反。比如該板塊全天總體來看指數是下跌的,但資金流向顯示全天資金淨流入為正。 2.當天的資金流向與指數漲跌幅在幅度上存在較大背離。比如全天指數漲幅較高,但實際資金淨流入量很小。 當資金流向與指數漲跌幅出現以上背離時,資金流向比指數漲跌幅更能反映市場實際狀況。 大盤主力資金淨流入(100萬以上)與大盤走勢對比 大盤主力資金流是通過收費數據計算得到的每日市場內活躍的大資金成交情況,大資金的流入流出趨勢反映了主力在股市中運作的思路。 參考用法:1.當主力淨流入資金從負的最大值開始持續向正值靠攏時,說明主力資金的拋壓開始減少,大盤可能下跌趨勢開始放緩。 2.當主力淨流入資金開始從負值像正值轉變時,市場可能短期面臨啟穩反彈趨勢。 3.當主力淨流入資金到達峰值並從峰值開始回落時,大盤可能短期面臨上漲幅度放緩或震盪的趨勢。 4.當主力資金淨流入開始持續下降靠近負值時,拋壓出現,市場可能又要面臨短期調整的趨勢。
市場趨勢
在多年研究基金資金流向的理論體系中,當一個市場趨勢尚未確定形成時,過於集中且方向一致的資金流向容易形成「物極必反」效應。而趨勢確認之後的資金進一步蜂擁,容易激發較大的市場運行慣性,即趨勢強化。如果不認同上述理論體系便不能很好理解本篇。之所以在時點給出本篇分析,是因為當前諸多金融市場的對沖基金資金流動與分布,正出現了如此特徵。故希望此篇能為投資者帶來一定戰略參考價值。 如今無論外匯市場,黃金市場,還是大宗商品市場,都出現「投機衝動」,投機衝動的定義是根據對沖基金資金流向特徵而冠名的,不僅散戶茫然無助如此,諸多對沖基金同樣如此。或許是動盪的基本面題材太豐富,市場對沒有題材刺激的日子不習慣,故一顆歐債危機餘韻的塞浦路斯小石子,就能在平靜投機的湖面激起巨大浪花。儘管湖面正再次歸於平靜,但在湖邊駐足觀望的投機力量與投機心思仍伸長脖子,充滿期待,他們在期待歐債危機的天空再墜落一顆足以翻江倒海的「隕石」,即便等得、看得眼花,看出幻覺,仍在繼續期待。但要告誡的是,卯足勁兒伸長脖子等待,當心脖子被斬。繼續蓄積能量沖向投機湖邊,期待分享歐債危機的隕石墜落湖中的美景,當心先葬身湖底。 一個塞浦路斯金融危機的題材讓上周對沖基金在美元市場、歐元市場,金銀市場大肆投機流動,儘管在黃金市場中的流動方向是期望的。但並不贊同上周基金在黃金市場中的流動支撐依據,幾乎與在美元市場中的流動目的和方向一樣,都是基於塞浦路斯題材,否則不應該出現基金在美元和黃金市場中極其相似的資金流向信號,它們之間正常的流向應是有矛盾的。在塞浦路斯金融危機題材不具備持續炒作價值的前提下,我認為這樣過激的資金流向可能蘊含風險,即出現理論體系擔心在趨勢沒有確認前的「物極必反」現象,而不是趨勢確認之後的趨勢慣性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