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贈別從甥高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贈別從甥高五》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贈別從甥高五》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給其外甥高五的一首贈別詩。[1]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當時李白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李白另有《醉後贈從甥高鎮》詩,詞意與此首大致相同。高五似指高鎮。彼首有「馬上相逢」句,當作於前;此首雲高將「隴西行」,當作於後。高五(鎮)生平事跡不詳,從詩意中可以看出,詩人與高五極厚善,而遭際亦相似。

此詩描述贈意別情,讚揚高五,又抒懷抱,似為對自己一生之總概括,蘊含無限之悲痛、感慨與憤激,反映了詩人入世出世的複雜心情。全詩格調開闔雄健,而又有濃郁頓錯之致,言近旨遠,意在言外,餘味無窮。

作品原文

《贈別從甥高五》[2]

魚目高泰山,不如一璵璠⑴。

賢甥即明月⑵,聲價動天門。

能成吾宅相,不減魏陽元⑶。

自顧寡籌略⑷,功名安所存?

五木思一擲⑸,如繩系窮猿。

櫪中駿馬空,堂上醉人喧。

黃金久已罄,為報故交恩。

聞君隴西行⑹,使我驚心魂。

與爾共飄颻⑺,雲天各飛翻。

江水流或卷,此心難具論。

貧家羞好客⑻,語拙覺辭繁。

三朝空錯莫⑼,對飯卻慚冤⑽。

自笑我非夫⑾,生事多契闊⑿。

蓄積萬古憤,向誰得開豁⒀?

天地一浮雲⒁,此身乃毫末⒂。

忽見無端倪⒃,太虛可包括⒄。

去去何足道,臨歧空復愁。

肝膽不楚越,山河亦衾裯⒅。

雲龍若相從⒆,明主會見收。

成功解相訪,溪水桃花流⒇。

白話譯文

魚的眼珠即使堆得比泰山還高,卻哪裡比得上一塊美玉?

賢甥就是珍貴的明月珠,聲望和身價振動了天門。

一定會成為我家的宰相外甥,如同寄居外祖父家的魏舒。

再看看我自己卻缺少良謀大略,至今仍朱取得功名。

我的處境好似被繩拴任的猿猴,窮途末路,真想像賭博一樣奮力一擲五木。

榴頭沒有池騁干里的駿馬,堂上充滿醉酒的狂呼。

為了酣報故友的恩情,黃金早已揮撒全無。

聽說l爾要去隴西郡,真使我心裡吃驚不已。

我與你是飄泊的人,如今又要分手各奔前途。

江水流淌有時會時彎時曲,我的心緒卻難以一一發泄。

貧困的人家難於好客,笨嘴人總會感到言詞繁綺。

徒然讓你冷落寂寞了三日,對着蒲飯慚愧自己的無能。

嘲笑自己不是個大丈夫,生活中充滿了勤勞辛苦。

心裡番積着不盡的憂愁,發泄給誰才使自己獲得解脫?

天地如同一片小小的浮雲,我如同細微的毫毛尖。

看起來天地似乎無邊無際,然而天地又被籠括進太虛。

不要說什麼越走越遠,面對分離的岔路口心中又充滿憂愁。

你我肝膽相近,不似楚越兩地一樣隔遠,遠離山河卻如同蓋一床被褥。

如果有一天風雲際會,聖明的君主還會把我起用。

功成名就時,你如果想起要尋找我,我正在一溪清流、兩岸桃花的世外隱居。

詞句注釋

⑴「魚目」二句:魚目高高堆如泰山也不如一片玉。魚目:魚的眼珠子。一說魚目指夜明珠。璵(yú)璠(fán):美玉。

⑵明月:珍珠名。

⑶陽元:晉人魏舒,字陽元。《晉書·魏舒傳》:少孤,為外家寧氏所養。寧氏起宅,相宅者云:「當出貴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謂應之。舒曰:「當為外氏成此宅相。」

⑷寡籌略:少謀略。籌略:籌畫,謀略。

⑸五木:古代博具以所木為子,一具五枚。古博戲樗蒲用五木擲采打馬,其後則擲以決勝負。後世所用骰子相傳即由五木演變而來。

⑹隴西:郡名,唐隴右道有隴西郡,即渭州,治所在今甘肅隴西縣東南。

⑺飄颻(yáo):流落,飄泊。

⑻家:一作「居」。

⑼三朝:即三日之義。錯莫:猶落寞,冷落之意。

⑽飯:一作「飲」。

⑾非夫:非丈夫。

⑿契闊:勤苦,勞苦。《詩經·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毛傳:「契闊,勤苦也。」

⒀開豁:解除,消除之意。

⒁浮云:喻不值得關心之事。

⒂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十分細微。

⒃端倪:頭緒,邊際。

⒄太虛:謂氣這一宇宙萬物最原始的實體。

⒅「肝膽」二句:《莊子·德充符》:「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鄉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衾(qīn)裯(dāo):被子和帳子。

⒆雲龍:《易·乾》:「雲從龍,風從虎。」雲龍相從,喻君臣遇合。

⒇桃花:此用東晉陶潛《桃花源記》典故。言其歸隱之地。溪:一作「綠」。

作品鑑賞

此詩作為一位長輩對晚輩的贈詩,自然不離一些忠告和勉勵的話語,同時此詩也抒發了作者理想不得實現的感慨。

詩分四段。開頭六句為第一段,是對從甥的誇讚。「魚目高太山,不如一璵璠」,這起句奇絕高邁,猶如飛自天外,落之玉盤。高如泰山的夜明珠,不如一塊美玉。這開頭的兩句議論,引入入勝,又為下兩句夸甥作了鋪墊。下兩句把從甥比作明月,評價何等之高!明月行天,萬人仰看,聲價動地,自不必說了。一句「動天門」,反襯動人間,一語兩面,可謂奇異妙筆。「能成吾宅相,不減魏湯元」兩句,用了一個典故。魏湯元即魏舒,少孤,為外祖家撫養。外家起宅,相宅者云:「當出貴甥。」外家視魏舒少而慧,以為應驗。魏舒曰:「當為外視成此宅相。」(《晉書·魏舒傳》)此兩句詩意,是贊從甥高才,不弱於魏舒。詩人把如明月一般聲價的高五,視為「能成吾宅相」,似有貶抑之嫌,其實不然,詩人是從輩份上立論的,顯然含有愛惜之意。

「自顧」以下八句為第二段,詩人自述個人境況。他誇讚從甥「能成吾宅相」之後,自比慚愧,所以有「自顧寡籌略,功名安所存」之句。李白未獲「功名」,是否因缺少籌略尚無定論。「從政治思想家和活動家的角度看,李白實在不算高明」(王運熙《李白集校注·前言》),但他仕路受阻,主要還是因為權貴讒毀。李白政治上受挫之後,仍懷報國之心,但也時有出世之想,泄氣之辭。「五木」以下六句,直敘境況。詩人把自己比作「繩系窮猨」,不得自由,心想五木一擲,擺脫爵祿的羈絆。五木,古代賭博的一種器具。《世說》云:桓宣武與袁修道樗蒲(博戲),「袁修道齒不合,遂厲色擲去五木。

」詩人化用此典,內含寓意。李白蔑視權貴,而注重友情。為了報答故交的恩義,他不惜「千金散盡」;為使堂上醉人盡興,又不惜以駿馬換酒。他生性豪俠意氣,鄙視黃白之物,每遇故交,慷慨解囊,興之所至,不惜以「五花馬,千金裘」去「換美酒」,「同銷萬古愁」(《將進酒》)。此詩「櫪中」四句自述境況,充分表現了詩人豪爽重義的情性。

「聞君」以下十句為第三段,轉寫離別之情。「聞君隴西行,使我驚心魂」。聽到從甥將去隴西,隴西郡乃唐代邊陲荒涼之地。西行此地,不能不令人為之一驚。以下則寫送別時的複雜心情。意思是想與從甥同去「飄颻」,如寒鳥入荒原,雪天各飛翻。但是詩人心中又有矛盾,沒有明說,只言此種心情,如江水流卷,難以陳述完全。「貧家羞好客,語拙覺辭繁」,是說貧家偏偏好客,語拙偏又辭繁,這種自相矛盾難以說明白。因此幾天打不起精神,連吃飯也感到無由的羞愧。此番送別之情,寫得細密委婉,一語三嘆。

「自笑」句以下為最後一段,開解之言。意思是:自笑我不是大丈夫,生來多有苦事難以擺脫。心中積蓄了多少憂憤,何處能得到開豁?想來猶如天地間一層浮雲,此身不過是物之毫末罷了;頃刻間即無蹤影,終歸化入自然之氣中了。古代哲人以為「萬物散而為太虛」。想到如此,所以「去去何足道?臨歧空復愁。」去去,指從甥隴西之行。臨歧,面臨歧路。此為寬解之語。「肝膽不楚越;山河亦衾幬。」《莊子·德充符篇》云: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詩人藉此開斛,既然認為萬物皆一,與自然同體,那麼山河也就是床上的帳被了。

詩人借莊子之言,以表豁達之情。「雲龍若相從,明主會見收。」《易乾·文言》云:雲從龍,風從虎。意思是龍起生雲,虎嘯生風,同類感應。後用以比喻君主得賢臣,臣子遇明君。詩人藉此是說從甥西行,如果雲龍相從,建功立業,那麼皇帝會徵召入朝的。最後詩人談到自己,則另有一番深意。「成功解相訪,溪水桃花流」,是說:成功之後不會忘了我,找我可到有溪水桃花的地方。晉人陶淵明寫了《桃花源記》,那脫離塵世之累的自由生活所在,成為許多政治失意之人嚮往之處。李白曾有「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古風·鄭客西入關》)之句,反映了詩人對桃花源的嚮往。此詩以「溪水桃花流」作結,暗含詩人隱居之想。

名家點評

《遼寧大學學報》主編宋緒連:此詩先夸從甥後述己況,再寫別甥離緒,最後以曠達之情作結。整首詩開闔有致,起伏變化,一氣雙收,可謂大家風範。其誇張之筆,不失真情;沉鬱之處,一往情深;開豁之辭,聲情並振,將爽直和委婉、摯着和超脫熔為一爐,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走進詩人李白

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