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贈宣城趙太守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贈宣城趙太守悅》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贈宣城趙太守悅》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1]

天寶三載(744),李白被賜金還山,途經南陽,與趙悅相識。此前趙悅曾以監察御史身份於幽州討寇,接着當過兩任縣令,因坐事被出而"歸田園"(南陽)。天寶七載(748),趙悅為楊國忠識拔,再進御史台,不久又進了尚書省。但由於"驚飈摧秀木",被出牧歷任三郡太守。天寶十四載(755),趙悅時任宣城太守,李白為其作此詩。

全詩通篇歌頌了趙悅剛正不阿的人格,感慨其對作者的知遇抬愛之情,同時含蓄表現出作者此時處境艱難,欲借趙悅的舉薦建立功業的願望。作者開篇引用趙襄子(毋恤)創建趙國、平原君(趙勝)養士輔國的英雄業跡,運用襯托的手法,表現趙氏身世的不同凡響。隨之歷述趙悅的起落人生,"秀木"襯托出趙悅重入蘭台奏事建言的擔當有為,"鶚立"化抽象為形象,贊楊其藩鎮宣城的高風亮節。

最後作者以衛鶴、東郭之比,語帶自嘲,表現出自身困頓的處境;獼猴、羸馬之嘆,心懷憂憤,空懷報國之志而難以實現;久蓄鯤鵬之志,恨無溟海之風,表達出希望得到賞識而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全詩結構嚴謹,內容深刻,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是李白詩歌中的經典作品。

作品原文

贈宣城趙太守悅

趙得寶符盛,山河功業存。

三千堂上客,出入擁平原。

六國揚清風,英聲何喧喧。

大賢茂遠業,虎竹光南藩。

錯落千丈松,虬龍盤古根。

枝下無俗草,所植唯蘭蓀。

憶在南陽時,始承國士恩。

公為柱下史,脫繡歸田園。

伊昔簪白筆,幽都逐遊魂。

持斧冠三軍,霜清天北門。

差池宰兩邑,鶚立重飛翻。

焚香入蘭台,起草多芳言。

夔龍一顧重,矯翼凌翔鵷。

赤縣揚雷聲,強項聞至尊。

驚飆頹秀木,跡屈道彌敦。

出牧歷三郡,所居猛獸奔。

遷人同衛鶴,謬上懿公軒。

自笑東郭履,側慚狐白溫。

閒吟步竹石,精義忘朝昏。

憔悴成丑士,風云何足論?

獼猴騎土牛,羸馬夾雙轅。

願借羲皇景,為人照覆盆。

溟海不振盪,何由縱鵬鯤。

所期玄津白,倜儻假騰鶱。

詞句注釋

1、趙悅:天寶十四載為宣城太守,參見《唐刺史考》卷一五六。

2、寶符:《史記·趙世家》載,趙簡子曾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賞。"

3、"三千"二句:《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4、茂遠業:指後裔繁盛·虎竹,《漢書·文帝紀》:"二年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南藩:指宣城。

5、千丈松:《世說新語·賞譽》:"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樑之用。"

6、蘭蓀(sūn):香草名,喻指有才能的人。

7、國士:舊稱一國的傑出人物。

8、柱下史:指御史。

9、繡:繡衣,御史所服。

10、簪(zān)白筆:《御覽》卷二二七引《魏志》曰:"帝嘗大會殿中,御史簪白筆側階而坐。上問左右:'此為何官何主?'左右不對,辛毗曰:'此謂御史,舊時簪筆以奏不法,今者直備官,但珥筆耳。"

11、幽都:指幽州。遊魂:安旗等注:"指斥敵寇之語,意謂不能久存。"此指趙悅以御史佐幽州軍幕。

12、持斧:指為御史。漢武帝時,"繡衣御史暴勝之,使持斧逐捕盜賊,以軍興從事,誅二千石以下"。見《漢書·王訴傳》。

13、差池:《詩·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正義:"差池者,往飛之貌。"

14、鶚立:王琦注:"《埤雅》:鶚性好時,故每立更不移處。所謂鶚立,義取諸此。"重飛翻:喻其復出為官。

15、蘭台:御史台,古亦稱蘭台寺。起草:後漢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

16、夔(kuí)龍:虞舜之二臣名。此指當時的宰相楊國忠。矯,舉。李白《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昔相公秉國憲之日,一拔九霄,含香華省(尚書省)。"

17、赤縣:京都所治為赤縣。

18、強項:《後漢書·董宣傳》載,東漢董宣任洛陽令時,秉公處死湖陽公主的蒼頭,抗旨不向公主謝罪。"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之,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帝稱之為"強項令"

19、頹秀木:李康《運命論》:"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20、"跡屈"句:瞿蛻園、朱金城注:"此似指趙曾為赤縣令而又罷黜。唐之赤縣令,秩為正五品上,故雖罷黜而官資已顯,得再起為郡守也。"

21、猛獸奔:用後漢宋均事。東漢時,九江郡多虎,屢為民患。宋均為九江太守,退奸貪,進忠善,行仁政。猛虎乃相率渡江而去。見《後漢書·宋均傳》。

22、"遷人"二句:《左傳·閔公二二年》:"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瞿蛻園、朱金城注:"遷人,李白自謂。此句意謂謬受趙之寵遇。"

23、東郭履:《史記·滑稽列傳》:"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貧困饑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東郭先生應之曰:'誰能履行雪中,令人視之,其上履也,其履下處乃似人足者乎?"

24、狐白溫:《文選》王微《雜詩》:"詎憶無衣苦?但知狐白溫。"呂向注:"狐白,謂狐腋之白毛以為裘也。"

25、精義:《易·繫辭》:"精義人神,以致用也。"

26、"獼猴"句:《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裴松之注引《世語》載,司馬宣王辟州泰,三十六日而擢為新城太守。宣王為泰會,使尚書鍾繇調泰:"君釋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擁麾蓋,守兵馬郡,乞兒乘小車,一何駛乎!"泰曰:"誠有此。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職,獼猴騎土牛,又何遲也!"

27、羲(xī)皇:日御,此處代指日。

28、覆盆:盆戴於頭頂,無法看天。比喻蒙不白之冤,無由申訴。司馬遷《報任安書》:"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

29、鵬鯤:《莊子·逍遙遊》:"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30、要津:比喻顯要的官職。《古詩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31、假:藉助。騰騫:飛騰。

白話譯文

趙毋恤得到寶符而為太子,建立了獲取山河的功業。

平原君趙勝擁有三千門客,出入隨行。

縱橫六國揚清風,英名聲望赫赫。

你是大賢之後,繼承祖宗遠大事業,來南藩宣城作虎竹太守。

你們趙家子孫宛如茂盛的千丈古松,虬龍盤根綿延萬年。

龍生龍,古松枝下無俗草,儘是芳香的蘭花蓀草。

回憶我在南陽的時侯,就承蒙你給予我以國士之恩。

你曾經為柱下御史,也曾經脫去御史繡衣而歸田園。

往往我曾經耳上擱書寫諫書的白筆,也曾經去北方追逐遊魂。

在天北門持斧而能勇冠三軍,神情威嚴如霜清雪白。

你前後又作過兩地的太守,如魚鷹再度翻飛。

我焚香後進入皇上的蘭台,起草的文書芳言滿章。

皇上也曾經很看重我這個輔弼良臣,那時我正像矯健的雄鷹展翅高翔。

海內滿布我的大名,如雷貫耳,以強項般的剛強不屈而聞於皇上。

秀木高於林而驚飆摧之,雖然被人憋屈,我的品質卻更加明顯。

你出任太守經歷了三郡,所到之處,惡人聞風而逃。

而我如衛公之鶴,有興登上衛懿公的車軒,而謬得封賞。

自笑如穿東郭之履,有鞋面沒有鞋底,處境窘迫,面對穿白狐腋毛大衣的人不禁有羞慚之感。

有空閒就步竹石徑吟詩,細研精義而忘卻早晚的時間。

神情憔悴,面容醜陋,不足以談論風雲大事。

職務提升如老牛拉破車,瘦馬卻要駕駛兩輛車。

願借得太陽的光芒,為我照亮覆盆之下的黑暗。

亂世出英雄,溟海不振盪,鯤鵬怎麼才能展翅高飛呢?

期待你有朝一日身居高位,借你的東風青雲直上。

作品鑑賞

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作者開篇表達作者對友人政績的讚頌,繼而回憶曾經與友人共度的難忘時光,最後轉述自身,表達自己想借友人的舉薦,實現自己鯤鵬般的願望。"趙得"六句:借趙毋恤得寶符而為太子,建立獲取山河的功業,平原君趙勝擁三千門客,出入隨行以求尊主安國的事跡,彰顯出趙氏族人歷史的顯赫。其二人縱橫六國,清風遠揚,英聲喧喧,功業赫赫,以此二人輝煌的功勳,襯托出趙悅政績的突出,表達出對趙悅的讚美。"大賢"六句:作者直抒胸臆,表現出對趙悅是大賢之後,將繼承祖宗遠大事業的欣羨。"茂"體現出趙悅前程似錦,"光"則體現出其治理下的區域繁榮昌盛,政績顯赫。"千丈松","虬龍"提現出趙氏宗族根基的厚重,松枝下不生雜草,盡長幽蘭和芳蓀,表現作者對趙悅後人的殷切期盼,直抒胸臆,表達出對趙氏的讚美。

"憶在"四句:作者回憶在南陽初識詩,所承蒙收到的國士之禮。趙悅曾為柱下御史,那時卻脫繡衣,守田園,作者感激趙悅儘管坐事歸田園,仍對自己有所抬愛。"伊昔"四句:作者回憶趙悅頭簪御史白筆,監軍前往幽州上任。形象生動展現出趙悅的正直。手持斧鉞佐理三軍,肅清天朝的北大門,表現出趙悅治理有方,政績顯赫,歌頌趙悅崇高的為官品質。"差池"六句:"鶚"表現出趙悅不屈於命運,雖陰差陽錯作兩地縣令,但為官兢兢業業,如同魚鷹再度翻飛,表現作者對趙悅的崇敬,"芳言"表現出趙悅善進良言。趙悅一旦贏得夔龍般的賢明大臣的垂青器重,那矯健的羽翼凌空翔舞會賽過鳳凰。"夔龍"襯托出趙悅的才華,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把伯樂比作夔龍,鳳凰襯托出趙悅無盡的才華。"赤縣"六句:"強項"表現出趙悅的剛正,"驚飆"可以吹倒高大的林木,表現作者對趙悅遭受邪佞之臣的打壓而被貶謫的痛恨,表現作者對人生的道路曲折的感慨。以此反襯出趙悅不畏強權的高貴的品質。"猛獸奔"寫出趙悅所到之處,不法之人如猛獸般望風逃竄,誇張的手法表現出趙悅嚴於治理,治區安定祥和的場景。

作者隨後引述自身,"遷人"四句:作者以衛鶴自喻,遭貶之人而謬得趙悅的賞識,表現出對趙悅的感激。作者自笑如東郭先生衣履凋敝處境不堪,面對身穿狐白裘的貴人感到慚愧,借"東郭履"的典故表現出自己如今處境艱難。"閒吟"四句:"閒雲""精義"表現作者如今賦閒於世,雖然心懷鯤鵬之志,但苦於沒有門路,以致碌碌無為。"獼猴"四句:作者再次藉助形象生動的比喻,我如今就像獼猴騎着土牛,瘦馬夾着雙轅車,困頓疲累而遲滯不前。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形象,表現出自己此時的困頓。作者願借得羲皇上人的光輝,照亮覆盆之下的黑暗。"溟海"四句:將自身比作鯤鵬,以溟海大風比作趙悅,闡釋無風鯤鵬無法展翅高飛的道理,表現作者對獲得趙悅幫助的殷切心情。期待趙悅有朝一日身居高位,借其東風青雲直上。通篇以趙太守的有為反襯自己的無為,筆意縱恣,思緒翻飛,感情跌宕,氣骨高舉。

名家點評

清代文學家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首十二句敘趙世胄之盛,'憶在南陽'二十句,敘昔相見之早,並頌太守之賢。'遷人'十六句謝趙款接之厚,仍冀其汲引也。"

清代文學家李琦《李太白全集》:"李白一生在不同階段都以大鵬自喻,大鵬與詩人的自我形象融匯一體,來展示他一生都對自我有着充分的自信自負及其凌雲壯志。詩歌表達了更希望有朝一日能顯宦居要職,以作鯤鵬之舉的願望,可李白的鯤鵬之志一直未能實現。"

曲阜師範大學王國彪副教授《朝鮮車天輅漢詩研究》:"詩中李白將大鵬作為抒發壯偉氣概、表現巨大抱負的載體。他希望自己能在政治活動中像大鵬一樣扶搖直上,搏擊雲天,這體現了他實現遠大理想、不走常規仕途之路的急切心情。同時,大鵬形象也是詩人自由精神的化身。大鵬那種任天而飛、曠達豪邁、傲岸自信的性格貫穿李白的一生。"

李白研究專家郁賢皓《李白叢考》:"自己雖然受到趙悅優禮,而閒散之餘,憂思轉甚,寂寞難安,希求一日居仕宦要職,作鵬鯤飛舉。"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3]

視頻

走進詩人李白

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