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周易姓名 的圖片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景縣、蔚縣,山東東平,山西太原、大同、陽泉,陝西韓城,河南泌陽,西峽,南陽,禹州等地,廣東新會等地也有分布。漢代有赤斧;金代有赤昱,洛川刺史;元代有赤攸克;明代有赤從周,汶上縣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赤

拼音; chí

筆畫; 7

分類; 姓氏

分布; 今河北景縣、蔚縣,山東東平,山西太原、大同、陽泉,陝西韓城,河南泌陽,西峽,南陽,禹州等地

部首; 赤

筆順編號; 1213234

五筆; fou

赤姓分布

赤[赤、𤆍,讀音作zǐ(ㄗˇ),亦可讀作chí(ㄔˊ),但不可讀作chì(ㄔˋ)]←古「赤」字BOKEE顯示不出來,上大下火。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景縣、蔚縣,山東東平,山西太原、大同、陽泉,陝西韓城,河南泌陽,西峽,南陽,禹州等地,廣東新會等地也有分布。漢代有赤斧;金代有赤昱,洛川刺史;元代有赤攸克;明代有赤從周,汶上縣丞。[1]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曾孫帝嚳之子契,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據史籍《山海經》記載:帝顓頊從姜姓東夷少昊的手中奪取了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後,統一中原,歷史進入炎黃時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漢語成為世界語,中華古象形圖騰由鳥鳳變為龍,甲骨漢字記述了華夏文明史。後來黃帝曾孫帝嚳與女簡一見鍾情,生下殷契,舜帝十分高興,賜契為子氏,又稱紫氏、赤氏。其後裔有稱赤氏者,讀音作zǐ(ㄗˇ),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君主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鄉,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相傳契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居於商(今河南商丘)。相傳其母因吞玄鳥(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賜姓子。商族後來不斷的壯大,終於在契的十四代孫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了殷氏為王的商朝。

殷商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於太原郝鄉(今山西太原),其後子孫也以地為氏,稱郝氏。一說郝鄉在今陝西西矮附近,史稱郝氏正宗。至於郝氏的得姓,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商朝被周朝滅亡之後,按當時的習慣,子期的後裔有的便以地名為氏稱郝氏,是為山西郝氏或陝西郝氏。

春秋末期的公元前376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時,郝氏人家為躲避禍亂,將「郝」字去「邑」改為「赤」字,稱赤氏,讀音作chí(ㄔ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在彝族地區,最隆重的節日是火把節,火把節多在農曆6月24~25日舉行,到夜晚,人們點上紅彤彤的火把,火把行列從村頭照到田野,人們圍着熊熊燃燒的火堆,盡情歌舞,「打歌」、「阿細跳月」、「打跳」、「大三弦」、「羅作舞」、「朵洛荷」等歡快的集體舞在這天都會大展風采。古彝族人崇奉火把,由此產生了塞赤氏和赤氏兩個世系。

彝族在歷史上沒有姓氏,實行父子連名制,由父名和子名順推相連,父親名字的最後一個字,作為兒子名字的第一個字,十代為一輪。

彝族使用漢姓開始於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賜水西宣慰使靄翠「安」姓,寧州土司「祿」姓。其他土司及土司以下階層的人相繼攀附安、祿等姓氏。如烏撒土司安姓,烏蒙、東川土司祿姓。故彝族中安、祿等姓人家較多。芒部土司「隴」姓來歷待考。

除封建皇帝賜姓外,彝族使用的漢姓主要有以下幾種來源:一是地方漢族官員認為彝人「家無姓名」,不便管理戶籍和徵收賦稅等事務,以「百家姓首八字」分別給予姓氏。二是由氏族圖騰轉化而來。三是彝、漢雜居相處,為便於交往假託鄰里漢姓,所以彝族的漢姓總是與當地漢族姓氏大多相同。四是彝族婦女與漢族或其他民族通婚所生子女,多數是族別從母,姓氏從父。

彝族塞赤氏和赤氏兩個世系後來多稱漢姓赤氏,讀音作chí(ㄔˊ)。

郡望

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部),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

京兆郡 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治所在長安,即為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朱提郡 夏、商時期屬梁州地。周王朝時期時稱竇地甸、大雄甸。春秋時期稱靡莫部。奏時力蜀郡地。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為郡,領十二縣。內有朱提、南廣、堂琅三縣,境域約當今昭通地區全境及川東南和本省會澤縣、昆明市一部。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犍為南部都尉,領朱提、南廣、堂琅、漢陽(今貴州威寧、水城一帶)、郁鄂(今宣威一帶)五縣。越二年,設犍為屬國都尉,領朱提、漢陽兩縣;堂琅併入朱提,南廣仍屬犍為郡。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改犍力屬國為朱提郡。三國時期力蜀地,兩晉、南北朝時期仍置朱提郡,其間一度置南廣郡。隋置恭州,後為開邊縣轄地。唐復置恭州,後分置曲州、靖州、協州;南詔時始稱烏蒙部。「來揮玉斧」,今昭通地區為敘州羈摩之地,分設烏蒙、問?畔。易娘、易溪等部。元初置烏蒙萬戶、悶畔萬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立烏撒路、烏蒙路。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稱軍民總管府。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兼軍萬戶,領烏撒路、烏蒙路。東川路、芒部部,隸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18年)改隸雲南、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20年)烏蒙、東川、芒部府升力軍民府,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改芒部軍民府為鎮雄軍民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歸流,降鎮雄州為鎮雄直隸州,烏蒙府、東川府仍舊;從四川劃隸雲南。九年,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置恩安縣附郭。民國初年(公元1912年)廢府存縣。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設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昭通、巧家、魯甸、永善、綏江、鹽律、大夫、彝良、威信十縣;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會澤縣劃入。1950年昭通解放,設專員公署,後改昭通地區行政公署。1958年會澤縣劃出。1981年新設水富縣。

建寧郡 秦朝時期設益州郡。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他派人入南荒,始知秦拓五尺道至西洱河而止於洱河口。張騫表奏漢武帝,以甸為滇,稱西洱河為滇池,始於此。時莊有後人張仁果,為人忠厚,性慈,知其賢,立仁果為白王,以白崖(今彌渡紅岩)為都。後傳六王,改國號為建寧,遷都澄江(今祥雲、賓川二縣境)。至漢朝,位為大鬼主雍奪。蜀相諸葛武侯南征,殺雍,封龍佑那為建寧王,賜姓張,立鐵柱於建寧城,並立碑標記。古代的益州郡地古建寧城,當在今祥雲、賓川縣境內。諸葛武侯在建興三年秋,改益州郡為建寧郡,移治味縣(今雲南曲靖)。

歷史名人

赤向榮

(公元1942~今),山西五寨人。著名地方稅務工作者。

山西省五寨縣工商局市場管理所所長。

他1984年從寧武縣陽方口石油公司消防隊調入五寨縣工商局,任東秀莊工商所所長,1985年調市場管理所擔任所長。他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奔波在市場管理中。他每天早上從離縣城十公里的家裡騎自行車來到市場上,從不間斷、不知疲倦地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切,使一個無人敢管的贓、亂、差市場煥發出勃勃生機,為繁榮五寨市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年年被縣局評為先進個人,1992~1994年出席縣勞模大會,1995、1996年被地區工商局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廉政建設先進個人, 1997年被山西省工商局評為先進個人。[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