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尾噪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赤尾噪鶥
原圖鏈接

赤尾噪鶥[1]為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鳥類, 棲息於溝谷濕林中矮竹叢或灌叢間,常結小群活動,作喧鬧的舞蹈炫耀,抖動尾部並扑打兩翼。以[[[昆蟲]]、果實為食。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形態特徵

雌雄[2]羽色相似,頭頂至後頸紅棕色,眼先、頰、眉紋黑色,頰後部和耳羽灰白色或銀灰色沾褐色,在頭側形成一塊灰色塊斑。背橄欖灰色或橄欖綠色,各羽均具黑褐色羽緣;腰和尾上覆羽橄欖綠色或橄欖黃色,兩翅小覆羽和中覆羽與背顏色大致相似,初級覆羽黑色,外緣赤紅色,大覆羽和飛羽表面概為鮮紅色,內翈黑褐色,最內側次級飛羽內翈具白斑;尾羽表面鮮紅色。頦、喉黑色,上胸暗棕褐色或橄欖黃色、具灰色羽緣,下胸、腹等其餘下體暗灰褐色,腹隱約具黑端,尾下覆羽近黑色。

虹膜紅色或褐色,嘴黑色,腳黑色或紫褐色,趾、爪亦為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6~93克,♀67~93克;體長♂220~272毫米,♀238~256毫米;嘴峰♂19~22毫米,♀18~22毫米;翅♂94~106毫米,♀93~102毫米;尾♂108~134毫米,♀110~128毫米;跗蹠♂38~44毫米,♀37~41毫米(瑤山亞種)。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竹林和林緣灌叢帶,冬季也下到山腳和溝谷等低海拔地區。

生活習性

常成對或成3~5隻的小群活動。性膽怯,善鳴叫,鳴聲嘈雜,稍有動靜即藏入濃密的灌叢內,常常聽其聲不見其影。

  • 遷徙:留鳥。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種類主要有土蠶、蟬幼蟲、甲蟲等昆蟲以及蜘蛛等無脊椎動物和草莓、草子、野果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地:中國、老撾、緬甸、泰國、越南。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福建。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茂密的常綠闊葉林中,巢多置於林下灌木上或小樹上。巢呈杯狀,主要由竹葉、枯草和混雜一些細根構成,內墊有竹葉。卵白色、被有少許紅褐色或近黑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8~30毫米×20~21毫米。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地被描述為極罕見或稀有物種(del Hoyoet al. 2007)。中國約有100~10,000繁殖對(Brazil 2009)。赤尾噪鶥在中國種群數量稀少,不常見。





參考文獻

  1. 關於赤尾噪鶥的知識. 每日頭條. 2018-02-19. 
  2. 赤尾噪鶥.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