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尾青竹絲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赤尾青竹絲蛇 [1]是台灣地區最常見,數量最多的毒蛇,又成為赤尾鮐。中小型蛇,屬於蝮蛇科的毒蛇。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赤尾青竹絲
- 中文別名:赤尾鮐
- 英文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爬蟲綱
- 目:圓鱗目
- 亞目:蛇亞目
- 科:蝮蛇科
- 亞科:赤尾青竹絲科
- 種:毒蛇、青蛇
- 分布:赤尾青竹絲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
簡介
學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台灣六大蛇之一。 赤尾青竹絲是台灣地區最常見,數量最多的毒蛇,又成為赤尾鮐。中小型蛇,屬於蝮蛇科的毒蛇。頭部為典型三角形,其上密布著細小之圓鱗,在野外很容易認出。全身為草綠色、翠綠色或深綠色,尾巴末端為磚紅色或暗紅色。雌蛇在腹側有白色或黃白色的細縱線,雄蛇除了此一白色的細縱線外,在其下緣另有一條磚紅色的細線相接鄰著。在鼻孔與眼睛之間有一明顯的頭窩,可感覺熱以確定攻擊對象。尾部短小,可纏繞在其他物體上。
形態特徵
小型毒蛇,又名赤尾鮐,體色以綠色為主,常有人將其與無毒的青蛇相混淆,背鱗列數為21列。
棲息及生活環境
赤尾青竹絲喜歡棲息在中低海拔的小山區和平地之樹林、灌叢、草叢、竹林、溪流、水田、果園和農作地等環境,適應力強,能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有時在山區住家附近的瓜棚或柴堆也可發現。因其體色與環境相似,保護色極佳,很不容易被發現。在本省,此蛇的咬人率占第一位,幸好其毒性較弱,致死率只有1~2%。白天夜晚均會活動,但以夜間活動較為頻繁。性情兇猛,攻擊性強,在攻擊或防衛時,尾巴會顫動。以兩棲類、蜥蜴、鳥類和老鼠為食物。卵胎生,可產3~15隻小蛇。
廣泛分布
赤尾青竹絲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數量極為普遍。
品種介紹
其與無毒的青蛇在形上可明顯區分的特徵是:
1.赤尾青竹絲的頸部細長,頭呈明顯的三角形;青蛇頭部則為橢圓形。
2.赤尾青竹絲的身體兩側有一條自頸部延伸至尾的白色縱線;青蛇則無。
3.赤尾青竹絲之尾部為磚紅色;青蛇則為通體綠色。大部分雄性赤尾青竹絲體側的白色縱線下,尚有一條紅色縱線。
生態習性
赤尾青竹絲的族群數量很多,且棲地型態極為廣泛,由平地到兩千多公尺山區的各類型環境多能發現到它的蹤跡。常纏繞於灌叢或矮樹枝上休息或靜待蛙、鼠、鳥類等獵物經過捕食之。
繁殖
多於夜間活,卵胎生。剛出生的幼蛇其平均吻肛長為20.8cm,尾長為4.8cm,重約4g,其後腹部3到6列尚未癒合的腹鱗,一年左右這些鱗片會完全癒合,也就看不到這個肚臍的痕跡。幼蛇誕生後即可四處遊走,母蛇對他們並無特別反應。仔蛇會在產出後一星期內蛻第一次的皮。赤尾青竹絲幼蛇,若在成長初期給予等量的食物,兩性個體的成長速率並無差異 ,在食物充足的生長條件下,雌雄兩性個體均能分別於12個月和10個月左右達到性成熟體長,雄性的性成熟吻肛長約37cm,尾長約9cm,而雌性則分別為43cm和9.5cm。雄蛇的體側有一白色和鮮紅色的細縱帶,而雌蛇的縱帶則為白色,不過少數的雄蛇也只有白色的細縱帶,而更少數的雌蛇是具有正常雄性的特徵。成熟的雄性個體在夏季進入產生精子的高峰,而在其他季節內,輸精管內依然可儲存少量精子,因此雄蛇可能全年均可交配 。然而交配高峰期則發生於秋冬兩季,在這兩個季節雌雄兩隻蛇身體緊密相依,有時雄蛇會以體側或頭部摩擦雌蛇的身體,這樣的行為常可達數小時以上。其它時候他們幾乎都是單獨行動。 幼體-赤尾青竹絲的幼蛇剛孵化出的幼蛇,體型與構造與成蛇有些差別,型態的比例與身體的顏色都略有不同。
面臨問題
人為打殺。
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