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文化廣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赤峰文化廣場的寬闊和綠地的增多無非都讓百姓們感覺到在這裡聊天或是閒逛都是非常的樂意久留。而且廣場周邊的商業大廈的變化也展現着赤峰商業在不斷跟蹤現代前沿。有特點的是廣場上偶爾會有少量的小販出現,不時的增加了廣場的趣味和觀賞。
赤峰市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
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
歷史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 雙孔石刀、 石耜、有肩石鋤、 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 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 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 連室陶窯。玉雕工藝[2]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 獸形玉、 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 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 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 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 飄舉,極富動感,是 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 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 龍的傳人。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 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着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
視頻
赤峰文化廣場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十二種新石器時代陶器文化 ,搜狐,2018-11-24
- ↑ 玉雕工藝的特點 有哪些,搜狐,201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