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紅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赤紅壤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赤紅壤區的原生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雨林,植被組成既有熱帶雨林成分,又有較多的亞熱帶植物種屬。赤紅壤地區現有植被結構趨勢是自北向南、自東向西熱帶性種屬增多。

赤紅壤分布於北回歸線兩側,緯度較低,北與西北兩面高山屏障,東南面海,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盛行,冬季來自內陸的乾冷氣團多受高山阻滯而削弱,從而形成冬暖夏熱、濕潤多雨的優異氣候條件,系同一氣候帶內少有的天然溫室。

成土環境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9-22℃,最冷月均溫10-15℃,最熱月均溫21.7-28.5℃,≥10℃積溫多在6500-8450℃。年降水量1000-2600毫米;年蒸發量1376-2000毫米。無霜期達350天。乾濕季分明,一般3-9月為雨季,10-2月為旱季。年乾燥度為1.32-0.37.由於赤紅壤分布地區跨3個緯度,加上地形複雜,因而氣候的區域性差異較明顯。赤紅壤區的原生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雨林,植被組成既有熱帶雨林成分,又有較多的亞熱帶植物種屬。赤紅壤地區現有植被結構趨勢是自北向南、自東向西熱帶性種屬增多。粵、閩沿海丘陵台地,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能在保存較好的風水林及自然保護區可以看到,其構成的主要樹種有:紅栲、烏來栲、紅鱗蒲桃、厚殼桂、硬殼桂、多種杜英、多種冬青、黃杞、黃桐、毛茜草樹、橄欖等,並散生鵡掌柴、多種茜草樹、肉實樹、狗骨柴,墨氏山胡椒等。林下灌木有羅傘樹、九節木、鯽魚膽、多種木姜子、五月茶、柏拉木、粗葉木等。草本層主要有耐陰耐濕而矮小的單葉新月蕨、淡竹葉、華山姜、狗脊蕨、金毛狗、蓮座蕨、風尾蕨、草珊瑚、金栗蘭、海芋、山芭蕉等。赤紅壤的母質類型多樣。土壤發育和肥力特性受母質影響深刻。總的趨勢是自東到西,岩漿岩成分減少,而沉積岩成分增加。

形態特徵

赤紅壤剖面的形態特徵歸納為以下幾點:1.剖面層次分異明顯,具有腐殖質表層(A層)、粘化層(B層)和母質層(C層)。2.A層濕態色調呈棕至棕紅色(5YR-7.5YR),亮度3-5,彩度2-6;B層濕態色調呈棕紅至紅棕(2.5YR-7.5YR),亮度3-5,彩度4-8,其色調與粘粒游離鐵含量呈顯著正相關(r=0.78,a=0.05),與砂/粘比值呈一定負相關(r=0.77,a=0.05);C層受母質影響大,色調較複雜,從紅色(10R)到黃色(2.5Y),但多數與母質近似,亮度及彩度均較B層高,有時尚可見紅、黃、白色斑塊。3.土壤質地多壤質粘土。A層因粘粒機械淋移或地表流失,質地稍輕。B層固粘粒澱積,質地稍粘。4.自然植被下表土層結構多為屑粒狀和碎塊狀。B層塊狀和棱塊狀,在結構面和孔壁上常見鐵鋁氧化物膠膜澱積。微形態觀察,多見彎曲短裂隙,少數孔道狀孔隙,孔壁與裂隙面有較多老化擴散膠凝狀粘粒膠膜澱積,消光微弱,見微弱光性定向粘粒。C層多塊狀和弱塊狀結構,一般沒有或少量膠膜澱積。5.鐵鋁氧化物移動澱積較明顯,其含量均以B層最高,並常見膠膜澱積,有的可見鐵質軟結核。局部堆積台地和坡麓地帶可見各種形狀的網紋層、側向漂洗層、鐵盤鐵子層;其形成可能與地下水和側滲水活動有關,並非赤紅壤形成過程的特徵。6.總孔隙量較大,微團聚性和滲透性較好。赤紅壤粘粒礦物以高嶺石為土。並有較多無定形鐵鋁氧化物的膠結,因而形成的團聚體(1-0.01毫米)達65%-89%。土體的總孔隙、通氣孔隙和持水孔隙均較高,總孔隙度為40.5%-52.8%,平均47.2%,有利於調節土壤水氣矛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