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不出的小鎮,回不去的家鄉(齊曉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不出的小鎮,回不去的家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不出的小鎮,回不去的家鄉》中國當代作家齊曉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不出的小鎮,回不去的家鄉

在一位同學父親的葬禮上,遇到了久未謀面的一位同學,他看到我很驚喜的樣子,當他得知我在鎮衛生院工作的時候,吃驚與惋惜之情溢於言表。他十指交叉抱於胸前連連說:「真沒想到,可惜,太可惜了!當初你是我們的偶像!」我被他的表情逗笑了,說:「有嘛可惜的,我這不是建設家鄉嗎?」

我們共同的家鄉是秦村。在我們懵懂的童年,我們以自己是秦村街的而自豪作文里常常會寫「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把家鄉建設的更美好。」在我們青澀的少年時代,好好學習的主要動力是「考出去」,希望讀書改變命運,跳出農門,走出小鎮。很多農村學子以秦村中學為起點,走向了世界各地,在各個國家和城市裡紮根,在不同的領域建功立業,成為家鄉的驕傲。

我是靠讀書「跳農門」的70後大軍中的一員,曾是秦村中學的榮耀,在無數艷羨中走出小鎮的時候,我也沒想到我會再回來——我畢業後分配到了離家幾步之遙的秦村醫院。合鄉並鎮、合村並校之後,鎮政府遷走了,寄託了秦村兩代人希望的秦村中學人去樓空。我現在工作的秦村鎮中心衛生院,也不是當初的秦村醫院,在離生我養我的秦村街10多公里的鎮政府所在地。現在的秦村鎮,有了長足發展,已經不是我們當初的秦村鎮了。

兒時的秦村鎮,就是我們口中的秦村街,通天河環抱着從東到西秦一至秦五五個村。鎮上有幾千口人,很多姓氏,但沒有一家是姓秦的。常常會有人奇怪:「秦村,到底是村還是鎮?沒有姓秦的,為什麼叫秦村?」 據說因當年秦叔寶曾在此駐兵而得名秦村,叫村,是地地道道的小鎮。

秦村人愛練武術。我小的時候街上是有武館的,放學之後很多同學都去練武,我也曾跑去看熱鬧。齊景春老爺爺的一縷長髯里藏着讓我們無比好奇的傳奇故事,他的得意弟子以一敵十的故事也被我們津津樂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大俠夢,但堅持下來的不多,很多人都會兩下,也就會兩下。練武術的小孩,會在六一兒童節時上台表演,也常常成為是元宵節的舞獅明星。鬧元宵最熱鬧的是舞獅。在鑼鼓點與鞭炮聲中,拿着繡球的小伙,一個跟頭翻上高高的桌子,扮獅子的也不甘示弱,竄上桌子,引來一陣喝彩,再擺幾個搞笑的造型,引得人們哈哈大笑。

秦村歷來尚武重義,秦村的男人特別愛拜盟兄弟。有人編笑話:倆不認識的秦村人上公廁,有一個人沒帶紙,另一個人給了他一張手紙,上完廁所倆人就拜盟兄弟了。很多盟兄弟是在兒時就拜下的,一生親密,彼此家人之間也互相扶持,不是親兄弟勝過親兄弟。也有一些盟兄弟是酒席飯桌名利場上拜的,熱熱鬧鬧開始,熱熱鬧鬧結束,趕完一場又一場。男人喝了酒就愛吹牛,最流行的說法是:「兄弟,有嘛事言語!包在我身上,沒咱辦不了的事!咱跺跺腳,秦村的四個角都亂顫!」

秦村的女人愛趕集,不買東西也要到集上逛一逛。農曆逢一、六在大街趕大集,中秋、除夕、元宵節在老街趕小集,隔三差五哪個村組織就在哪個村趕個會。

趕大集的時候,吃穿用度、牲畜農資等從二村一直擺到四村,沿街的店鋪也備足了貨,生活所需應有盡有,農忙時臨近中午就散了,農閒時從早晨一直趕到下午。嫁到外村的姑娘常選在集日回娘家,為父母和自己買點生活所需,若遇到以前要好的小姐妹,就站在大集上白話一陣。青年相親也在大集上遠遠看一下,叫「側見面」,彼此中意再安排正式的相親。現在趕大集的大街,是上世紀80年代修的,是鎮上的第一條柏油路,它見證了秦村街的繁華,也見證了秦村街的衰落。

小集上只賣吃食、鞭炮、紙錢等節日所需,趕一早晨就散去,各自回家過節。我不知道如今只趕小集的老街趕過多少年大集,滿足過多少代人的需要。我記得奶奶每年都去老街上請灶王爺,記得爸媽給買的糖葫蘆和大甘蔗,記得自己去買過年畫,記得賣鞭炮的好像一直在放鞭炮,雖然是在一個角落,但整得半條街都是濃濃的火藥味。

趕會的時候,有時是請戲班,有時是請雜技馬戲團,有時是請歌舞團,搭了棚子圍上柵欄賣票演出。說是賣票,其實很多人家的票是送的。秦村的七大姑八大姨姑奶奶們接到邀請都高高興興來趕會看戲,商販的攤位連擺好幾天,都可以好好賺一筆。

我的父母都已經退休,早在城裡買了房子,可還是願意住在村里,我常回家看看。我家就在大街上,多年來極少去老街。因為健康扶貧,我又去了老街,重走了那一條條小胡同,路過我們當初的校園,兒時的記憶一下子清晰起來。那一座座老房子,一條條小胡同,宛如初戀,依然在那裡,但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老房子裡住着的長輩,還叫着我的乳名,依然過着清貧的日子,他們說:「現在政策真好!」

我是聽着村支書貓爺爺的大喇叭廣播長大的,曾經很討厭他總在清早打斷我的好夢。現在想來,沒有哪一個播音員能像貓爺爺,草稿不打一個,就能把國家政策、熱點新聞說得頭頭是道,家長里短、大事小情講得那麼生動有趣。如今,打了半輩子離婚一次也沒成功的貓奶奶不在了,聽說貓爺爺也不那麼健談了,我竟很懷念那一句「三村的老少爺們注意啦!」。

現在走到哪都能買到好吃的包子,最難忘的還是大青傘下姬家包子,再也聽不到白色蒸汽中底氣十足能傳二里地的那一聲「包子——熟啦——」

曾經跺跺腳秦村四個角爛顫的男人,如今口角流涎,一走一顫。

在外的兄弟姐妹們注意啦!趁父母還在,常回家看看吧!趁年華正好,村莊還在,為做家鄉做點事吧![1]

作者簡介

齊曉嵐,秦村鎮秦三村人,現供職於東光縣秦村鎮中心衛生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