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親戚軼事(侯文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親戚軼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親戚軼事》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親戚軼事

迄至現在,過年的約定俗成就是走親訪友,那時交通工具沒有,道路閉塞,即使近在咫尺,親戚家一年也難能走訪幾次。但孩子最盼的還是走親戚,單是跟相仿年齡的表弟表妹相會也感到莫大幸福,孩子總是有共同語言,而且可以無話不談,現在想來也是一種樂趣,而且如同陳年老酒愈陳彌篤。

當時最盼望的是去姥姥家,因為只要我去,姥姥總是把家裡有的食物叫我吃個足夠,炸菜、饅頭、花卷、米麵、豆饃、油條、餅乾叫你總是嘬得肚子飽圓飽圓的,但姥姥總是一讓再讓:「吃啊,吃啊,吃,要吃飽。」直到自己實在不能吃了,姥姥才滿足地笑了,蹀躞着小腳,放心地去忙活自己的家務。臨走時,姥姥還一再囑咐:「常來啊,常來,來看姥姥。」還總是把好吃的東西塞在手裡,目送好遠,依依不捨,即使凜冽的寒風也難能撼動姥姥單薄的身影,在我看來,她從來都是那麼高大。

其實俺還有個頭娘,那是十里八鄉的大戶人家,家有五間石板屋笆小瓦覆蓋的北屋和南屋,在當時當地也確實富裕得十分顯眼。父親說,姥爺曾經多次被土匪綁票,即使用碳銑子亂烙一氣,也從來沒有從他身上流淌一分一文的油水。那時講究階級鬥爭,雖然爺爺是村里最早的共產黨農救會長,還出征作戰十年,但身為團支部書記的父親,入黨問題最終沒有解決,原因是姥姥家出身富農。

可是孩子卻沒有這個隔閡,二舅總是先走訪我家,或許覺得對父親有所愧疚,而且來時總帶着跟我同歲的表弟,他活潑可愛,聰明好學。進門的第一句話就是:「二姑姑夫過年好啊。」這是臨走時二舅妗子囑咐的見面禮道。「好啊,好,你爹你媽你也好。」吃飯了,大人忙着喝酒,可我兄弟倆一見面,卻是比賽認字,就是一篇課文輪着讀,看誰讀得好。喏喏發聲且輕聲慢語的表弟讀了《孔融讓梨》,他把融讀成了龍,我就趕忙糾正:「不念龍,念融,念融。」表弟摸了摸膝蓋,抽了抽鼻子,揉了揉眼,就奶聲奶氣地說:「俺老師教的就是念龍,不念融。」「不對,你老師白搭,俺老師行,就念融。」兩個孩子爭得面紅耳赤,誰也不服誰。最後還是二舅解圍說:「你表弟說話就這樣啊,把融念成龍了,不是老師教的不對。」我倆方才握手言歡。

過了幾天,我跟父親就去二舅家回訪。二舅是廚子,會做菜,第一回去時,二妗子端上了香腸,陪俺吃飯的大表哥故意鬧笑:「吃啊,吃,是胡蘿蔔。」但我卻覺得是驢屌,怎麼讓都不吃,臉還紅紅的,二舅看出了尷尬,就夾了一片香腸,對我說:「是香腸子,今年灌得不多,就這些了,吃吧,外甥,味道好着呢。」一吃,味道果然不凡,開頭還孔融讓梨地你推我讓,後來就跟表弟你搶我奪了,還真的回味無窮,香呢!

回來的路上,就眼見許多的走親戚的在雪地上蹣跚,滑出溜的雪地上歪拽着一個個的酒客,跌跌撞撞,但個個精神十足,都有着酒足飯飽的愜意自豪,遠比赴宴王母娘娘的蟠桃會還要感到榮幸。那時,過年走親訪友往往會長尾巴席,一直走到正月十五。出門開始帶走多少東西,最後回來時基本還是那麼多東西,就是饅頭油條、餅乾、桃酥等幾樣物品,只是來回倒騰了幾次罷了。

可孩子個個都願意出門,背着箢子也都不覺得累,也是見景呢!那時才有幾人出過遠門?出門都是步行,見啥都感到稀奇。西南峪姑奶奶村的古橋、老姥娘家毗鄰的二層樓、姥娘家院子裡的黃洋樹、大舅家屋檐上的的冰琉璃、大姑家院落的前後大門、二姨家家門口的老槐樹、二姑家周邊錯落有致的石屋、姐夫家一溜直通的院子、三姨家路上結冰的水庫、大姨家山上曲曲折折的羊腸小路,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現在一到那裡,也仿佛就浮現出當年的走訪光景,親情濃於水啊![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