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近一代聖人——孔子(61)(王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近一代聖人——孔子(61)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走近一代聖人——孔子(61)》中國當代作家王巧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近一代聖人——孔子(61)

讀完《孔子傳》我感慨萬端,這位生活在距離我們2500多年前的一代聖人,被後人立於神壇的偉人,原來也是一位生活悽苦個性剛毅隨和的普通人。他的一生,是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一生;是學識、思想日益升華、傳播的一生;是尋尋覓覓、顛沛流離而又輝煌的一生。幾多酸甜苦辣、幾多艱難困苦、幾多滄海桑田,他卻愈來愈高大,不愧為名揚寰宇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曲阜人。他三歲喪父,與年輕的母親相依為命過着貧寒的生活,然而在母親的嚴格教導之下自幼聰敏好學,不恥下問,多才多藝,無所不能。十七歲喪母后,牢記教誨,立志刻苦學習成為高貴的人,光宗耀祖,為國出力。

他二十歲初露鋒芒,管倉庫、養牛羊、增人口,卓有成就。三十歲設杏壇廣收弟子,教書育人。五十歲,終於出仕執掌魯國相事,政治抱負得以施展,使魯國大治。五十五歲,無奈之中離開故國開始十四年周遊列國的活動,宣揚「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六十八歲返回故鄉,老妻已逝,唯一的兒子不久也離他而去。終究不被重用,也不求仕,專心從事文獻整理和教育事業,培育「治國齊家平天下」的賢才。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譯《易》,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七十三歲,唱着「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離去。弟子三千心肝碎,服喪三年不忍去。

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聖人,在我看來首先源於他的博學好學。飛禽走獸、自然風情、音律歌賦、治水治軍方略等等,他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他自幼跟母親學習,再跟祖父學習、入鄉學後又拜訪名師、各行各業能人。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十九歲向師襄子學習音樂,從最初的技巧學習,到最後領會樂曲的主旨,直到通過一支曲子揣摩出作曲者是誰(自悟「武王操」)。連老師都離座向他施禮,表示敬佩。

說到孔子的好學,不能不提他的母親顏徵在。比起孟母教子的故事,孔母教子的故事更平凡更具有現實意義。這位單身母親為了給兒子提供一個理想的讀書環境,在兒子7歲的時候,變賣了所有家產及首飾從窮鄉僻壤的鄹邑遷至國都曲阜的闕里居住。後來又花掉所有積蓄送兒子上學堂,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不僅如此,她還利用一切機會,帶領兒子拜名人增見識,參加各種培訓班。而她自己除了忍受精神上的孤寂、世俗的偏見外,還要承受難以想像的生活壓力。為此,她不得不起早貪黑養蠶、紡紗、織布、種菜、上集市。為了減輕母親的重負,孔子暗地裡做過吹鼓手、車夫等等。因為操勞過度顏母35歲便早早離世。然而,這位剛強獨立的母親對孔子以後的發展個性思想的形成無不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他的一生。

孔子不僅愛學習,更重要的是會學習還能陶醉其間「三月不知肉味!」他的學習有嚴格的計劃性,往往集中數年的時間,專事某一方面的研究,非常投入、刻苦!正因為學習有計劃性、專注性、嚴密性,所以他學習一樣精通一樣,最後成為通才!可是即使他已經被當時的社會各層普遍認可,他還依然不斷研學提高,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就像他的弟子記錄的那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對他來說,已是人生的一大樂趣,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在反覆的學習與實踐中,不僅能培植人格、更能增長智慧,這種成長的幸福感又有多少能領略到呢?

偉人是如何造就的?單看這一點我們便知一二。他們尚且如此努力不斷學習,何況我們這些凡人?再看當今社會,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信息瞬息萬變,沒有學習能力沒有判斷能力的人簡直無法生存。不只是學生要學習,就是走上社會走進生活的成人也得繼續學習。與其被逼着學習不如主動學習,接受新事物適應新變化緊跟時代步伐。如果我們能像孔夫子那樣,積極學習立身之本,尋找發現事物的規律融會貫通,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是更好嗎?踏上前人開闢的成功之路,我們不是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嗎?

孔子的偉大,還在於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平民教育家」。古代,學在官府,平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是孔子,第一個辦起「有教無類」的平民學校。野人子路、奴隸冉耕、富商子貢、達官貴人南官敬叔都是他的學生。他最早使用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學相長。」他積極倡導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他嚴格要求治學嚴謹,「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更注重「因材施教」,即上常科又上專科,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就連學生提出的同一個問題,也會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給出不同的答案。所以他的學生有的成為將才、有的成為辯士、有的善禮樂、有的通理法。

[1]

作者簡介

王巧,男,陝西乾縣人,農民,小書商,迄今已在報刊發表文章一百餘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