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趙世瑜 | |
---|---|
出生 | 1959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歷史學家 |
趙世瑜,出生於1959年8月,四川成都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鄉土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代表作有《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全傳》,《腐朽與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長卷》等。先後獲得第五屆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研究類)、第二屆韓中青年學術獎等獎項。
目錄
學歷
1978年3月-1982年2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就讀,獲歷史學學士。
1984年9月-1987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攻讀中國古代史專業明清史方向的研究生,獲歷史學碩士。
1994年9月-1997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在職攻讀民俗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獲文學(民俗學)博士學位。
任職簡歷
1982年2月-1987年6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助教
1987年6月-1993年6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師
1992年12月-1993年8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歷史系訪問教授
1993年6月-1996年6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996年6月-2009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1999年10月-2000年2月,美國華盛頓大學傑克遜學院訪問教授
2007年6-7月,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
2009年7月至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0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史、歷史人類學、民俗學史
論著
專著
《在空間中理解時間——從區域社會史到歷史人類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三聯書店2006年。
《狂歡與日常:明清時期的廟會與民間文化》,三聯書店2002年。
《飄逝的歲月:中國社會史》,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
《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的早期發展,1918-1937》,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天子的悲劇》,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腐朽與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長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
《天地生民:中國古代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吏與中國傳統社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信仰的坐標:中國民間諸神》,海南出版社1993年。
《中國文化地理概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全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主編
《長城內外——社會史視野下的制度、族群與區域開發》,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大河上下——10世紀以來的北方城鄉與民眾生活》,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資料集
《北京東嶽廟與北京泰山信仰碑刻輯錄》,中國書店出版社2004年。
《蔚縣碑刻輯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譯著
《劍橋插圖本中國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
《神聖羅馬帝國》,商務印書館1998年。
《歐洲史學新方向》,華夏出版社1989年。
《歐洲家庭史》,華夏出版社1987年。
論文
《結構過程、禮儀標識、逆推順述——中國歷史人類學研究的三個概念》,《清華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
《「天運」紀年的利用及其本相——兼論明清以來民間教門的日常形態》,《南國學術》2017年第3期。
《明朝隆萬之際的族群關係與帝國邊略》,《清華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
《區域歷史的結構與再結構:歷史研究的「會通」如何實現》,《史學調查與探索》,北師大出版社2016年。
《在中國研究:全球史、江南區域史和歷史人類學》,《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4期。
《重觀東江:明清易代時期的北方軍人與海上貿易》,《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3期。
《「嶺南」的建構及其意義》,《四川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禮儀中國」:禮俗互動問題的歷時性建構》,《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
《「美麗的誤會」以及歷史人類學是什麼》,《人間思想》第4輯,人間出版社(台北)2016年。
《從社會史到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中國史學》第25卷,朋友書店(京都)2015年。
《從本土經驗提煉中國傳統節日》,《節日研究》第10輯,學苑出版社2015年。
《清水江文書在重建中國歷史敘述上的意義》,《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5年第4期。
《亦土亦流:一個邊陲小邑的晚清困局》,《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5期。
《衛所軍戶制度與明代中國社會——社會史的視角》,《清華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從移民傳說到地域認同:明清國家的形成》,《華東師大學報》2015年第4期。
《如何深化中國北方的區域社會史研究》,《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二元的晉祠:禮與俗的分合》,《民俗研究》2015年第4期。
《「鄙祠俚語」,文化之根》,《文化學刊》2015年第9期。
《我與「華南學派」》,《文化學刊》2015年第10期。
《晉祠與熙豐新法的蛛絲馬跡》,《史學集刊》2014年第6期,2014年11月1日出版
《反思「寫文化時代」的志書寫作》。《節日研究》第9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年。
《身份變化、認同與帝國邊疆擴展》,《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赤橋村與明清晉祠在鄉村網絡中的角色》,《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歷史司法檔案的利用與法史研究的不同取向》,《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2011年度中國民俗文化發展研究綜述》,《中國民俗文化發展報告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時代交替視野下的明代「北虜」問題》,《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12年第6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2期轉載。
《舊史料的新解讀:區域社會史研究再反思》,《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
《康熙滇南鹽法圖與山水地圖的意義》,《輿地、考古與史學新說》,中華書局2012年6月,628-640頁。
《非文字史料與多種聲音看歷史:圖像之例》,《漢學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的推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4月,441-450頁。
《傳承與記憶:民俗學的學科本位》,《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
《從賢人到水神:晉南與太原的區域演變與長程歷史——兼論山西的兩個「歷時性時刻」》,《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
《圖像如何證史:一幅石刻畫所見清代西南的歷史與歷史記憶》,《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2期。
《「不清不明」與「無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區域社會史解釋》,《學術月刊》2010年第7期。
《村民與鎮民:明清山西澤州的聚落與認同》,《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
《聖姑廟:金元明變遷中的「異教」命運與晉東南社會的多樣性》,《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河東與河西:新史學30年》,《文史哲》2009年第4期。
《文本、文類、語境與歷史重構》,《清華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後現代史學:匆匆過客還是餘音繞樑》,《學術研究》2008年3期。
《正統的意涵與民族的意涵:黃帝「傳統」的發明》,《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3期。
《多元的時間和空間視域下的19世紀中國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5期。
《從明清史看宋元史》,《清華歷史講堂續編》,三聯書店2008年,第219-250頁。
《明清史與宋元史:史學史與社會史視角的反思》,《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一個追求,多種聲音》,《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2期。
《祖先記憶、家園象徵與族群歷史: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11期。
《區域社會史視野下的明清澤潞商人》,《史學月刊》2006年第9期。
《文化自覺·科際整合·田野調查》,《社會科學茶座》2006年第3期。
《明清史與近代史:一個社會史視角的反思》,《學術月刊》2005年第12期。
《社會史向何處去》,《河北學刊》2005年1期。
《分水之爭:公共資源與鄉土社會的權力與象徵》,《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2期。
《遠親不如近鄰:從祭祀中心看城市中的行業與街區》,《東嶽論叢》2005年3期。
「Birthday of the Sun」: Historical Memory in Southeastern Coastal China of the Chongzhen Emperor’s Death, in Time, Temporality, and Imperial Transition, ed. By Lynn Struv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燕京學報》新17期(2004年11月)。
《作為方法論的區域社會史研究》,《史學月刊》2004年8期。
《一般的思想及其背後:廟會中的行善積功》,《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2期。
《傳說·歷史·歷史記憶——從20世紀的新史學到後現代史學》,《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2期。
《市鎮權力關係與江南社會變遷——以近世浙江湖州雙林鎮為例》,《近代史研究》2003年2期。
《謠諺與新史學》,《歷史研究》2002年5期。
《歷史人類學:發現歷史時期女性的歷史記憶是否有了可能》,《歷史研究》2002年6期。
Town and Country Representation as Seen in TempleFairs, in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Identity and Perception, ed. by David Faure and Tao Tao Liu, Palgrave,2002.
《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歷史研究》2001年6期。
《魯班會:清至民國初北京的祭祀組織與行業組織》,《清史研究》2001年1期。
《明清北京城市社會空間結構概說》,《史學月刊》2001年2期。
《黑山會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與民間社會》,《歷史研究》2000年4期。
《中國現代民俗學初創時期的多學科參與》,《民間文學論壇》1998年第2期。
《國家正祀與民間信仰的互動——以明清京師的東嶽廟與各頂的關係為個案》,《北師大學報》1998年第6期。
《社會史: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橋樑》,《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5期。
《自下而上看歷史——論走向民間的歷史學》,《北京日報》1998年4月5日。
《試論陳確的忠節觀》,《史學月刊》1998年第3期。
《江紹原與中國現代早期的民俗學》,《民俗研究》1998年第1期。
《廟會與明清以來的城鄉關係》,《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黃石與中國現代早期的民俗學》,《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
《打破學科畛域與歷史學的學科本位》,《史學月刊》1997年第6期。
《「中體西用」:過渡時期中國史學之我見》,肖黎主編:《我的史學觀》,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從空間觀察人文與地理學的人文關懷》,《讀書》1997年第2期。
《多爾袞傳》,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清史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一個歷史學家和文學家的選擇:中國現代民俗學運動中的顧頡剛與周作人》,《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2期。
《田野工作與文獻工作:民間文化史研究的幾點體驗》,《民俗研究》1996年第1期。
《論中國傳統廟會的狂歡精神》,《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轉載於《新華文摘》1996年第4期,英文轉載見《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97年第3期。
《明清時期婦女的宗教活動與閒暇娛樂生活》,《原學》第2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明清時期華北廟會與江南廟會的幾點比較》,《史學集刊》1995年第1期,轉載於劉錫誠主編:《妙峰山·世紀之交的中國民俗流變》,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周天游主編:《地域社會與傳統中國》,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
《論歷史學家的直覺》,《史學理論研究》1995年第1期。轉載於《成長中的新一代史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也說中國歷史上的偽問題》,《史學理論研究》1995年第1期。
《從利瑪竇到馬戛爾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轉載於張芝聯主編:《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文化與西方世界》,收於《中國文化精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
《未來的文明與文明的未來──評亨廷頓「文明的衝突」》,《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第2期。
《文化景觀學與史學研究的突破》,《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第2期。
《相互的觀點:非為比較而比較》,《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第1期。
《社會史研究呼喚理論》,《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尋找加拿大:加拿大文化多元主義之我見》,收於《加拿大文化的碰撞》,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注重歷史研究中中觀及微觀的理論取向》,《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第4期。
《關於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課的幾點思考》,《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
《明清時期華北廟會研究》,《歷史研究》1992年第5期。見《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94年第1期。該文獲首屆全國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寺廟宮觀與明清中西文化衝突》,《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4期。
《文化保持與文化變遷——加拿大唐人街研究》,收於《加拿大成功的啟迪》,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二作者。
《20世紀中國史學著作的出版》,《中國出版》1991年第6期。
《湯因比的中國觀二題》,收於《史學論衡》,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中國民間寺廟文化:一種文化景觀的研究》,《江漢論壇》1990年第8期。
《逐步建立我們自己的歷史哲學》,《讀書》1990年第5期。
《吳三桂傳》,《高郵縣誌》,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明清時期中國民間寺廟文化初識》,《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
《史學理論》,收於肖黎主編:《中國歷史學40年》,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論明代國家及官員的治吏政策》,《社會科學輯刊》1989年第6期。
《歷史必然性與歷史偶然性的層次性與相對性問題》,《史學理論》1989年第2期。
《兩種不同的政治心態與明清胥吏的社會地位》,《政治學研究》1989年第1期。
《明代府縣吏典社會危害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4期。
《史學的出路在於觀念更新》,《史學理論》1988年第3期。
《明代吏典制度簡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擴張史家視野,順應史學潮流》,《讀書》1987年第10期。
《論鰲拜輔政》,《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第二作者。
《〈女仙外史〉初探》,《漢中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2期。
《清對明議和二三見》,《社會科學輯刊》1983年第3期。
榮譽與獎勵
第二屆韓中青年學術獎、第五屆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研究類)三等獎、首屆全國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2-1994年度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以及其它各類獎勵。
學術交流
1991年5月-8月,加拿大政府FRP項目,題目為《文化保持與文化變遷:加拿大唐人街研究》(Cultural Maintenance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n Chinatowns in Canada)。
1992年12月-1993年8月,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歷史系訪問研究(research fellow)。美國科學院CSCPRC項目,題目為《比較民間信仰》(Comparative Popular Religions)。
1996年11月,在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參加「宋代以來的婦女史與社會性別史」討論會。
1997年4月,在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參加「中國歷史上的城鄉關係」討論會。
1997年11月,在韓國漢城參加第二屆韓中青年學術獎授獎活動。
1999年4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及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訪問並演講。
1999年10月-2000年2月,獲中國留學基金委資助,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傑克遜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並在芝加哥大學、印地安那大學進行演講。
2002年11月,赴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參加「歷史記憶」國際會議。
2004年11-12月,台灣中研院訪問學人並演講,在台灣明史學會及暨南國際大學、成功大學演講。
2005年12月,赴澳門參加「歷史與記憶:反思過去,建設未來」國際學術會議。
2006年6-8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授課(英文)。
2007年4月,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參加學術會議,並在匹茲堡大學與卡內基·梅倫大學演講。
2007年6-7月,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授課。
2007年8-9月,赴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歷史人類學田野工作坊授課並指導田野實踐;在台灣大學歷史系座談;在中研院史語所專題演講。
2007年12月,赴香港中文大學參加「歷史傳承」學術會議。
2008年7月,赴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參加學術會議。
2008年8月,赴台灣指導第2屆歷史人類學田野工作坊。
2009年7月,赴台灣成功大學學術交流,赴德國柏林參加社會人類學學術會議。
2011年7月,在台灣金門參與海峽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並授課。
2013年7月,組織並主持北大歷史系、中古史中心與台灣中研院史語所聯合舉辦的第三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晉城:中國社會的長程歷史》。
2014年7月16-18日,參加在新加坡舉辦的AAS(亞洲研究學會)年會,提交論文並做正式報告。
2014年7月19-28日,以北大歷史系名義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中山大學等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聯合舉辦第12屆歷史人類學高級研修班。
2015年2月28-29,Workshop on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oldiers and their Familie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at Harvard University. 「日中歴史研究者との意見交換會」,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21015年3月17-21日,提交論文並正式發言。
2015年5月22-23日,「全球視野下的歷史思維教學與研究-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提交論文並有正式發言。
2015年6月13-14日,「區域社會研究:南北比較的視野「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歷史人類學中心,有正式發言。
2015年12月18-19日,「禮儀標籤在田野與文獻中的展現」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歷史人類學中心,主持和評論。
2016年2月,明代衛所工作坊,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評論。
2017年6月,明清衛所工作坊,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持和評論。
主持國內項目
《地理·文化·人:中國文化地理研究》,第一屆國家教委青年基金項目(1987-1990)
《中國民間寺廟文化研究》,第二屆國家教委青年基金項目(1991-1994)
《中國古代胥吏的社會政治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992-1995)
《明清北京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北京市「百人工程」項目(1996-1999)
《廟會與明清以來的華北基層社會》,教育部跨世紀人才項目(1998-2001)
《歷史與社會》,教育部基礎教育改革項目(2000-01)
《華北移民傳說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2-05)
《社會史研究導論》,教育部十五重點教材項目(2002-05)
《清史·通紀第2卷》,國家清史編纂工程三級項目(2005-2010)
《民間文獻搜集與整理·蔚縣碑刻》,香港大學人文與社會研究所項目(2004-2005)
《國家與社會視野下的山西鄉村研究》,香港大學人文與社會研究所項目(2005-2006)
《從長城到黃河:山西三縣的區域社會史研究》,台灣中研院項目(2007-2008)
《10世紀以來華北村社、移民與宗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2006年度重大項目(2006-2009)
《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華北),香港AoE(卓越領域計劃)項目(2009-2017)[1]
視頻
《中國大通史》總主編之一趙世瑜教授受訪視頻
參考文獻
-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員簡介--趙世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