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士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士熙
出生 中國福建
職業 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
知名作品 農業昆蟲
昆蟲生態與害蟲綜合治理

趙士熙,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福建省昆蟲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

個人榮譽

  • 1989年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福建省優秀教師」稱號;
  • 1998年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福建省有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稱號;
  • 1996年榮獲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授予的「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教學課程

擔任過本科生「昆蟲生態與害蟲預測預報」課程,碩士生「生態學」、「數學生態學」、「植物檢疫」、「植物檢疫法規」課程,博士生「昆蟲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害生物風險分析」課程。指導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農業昆蟲、昆蟲生態與害蟲綜合治理。

種群動態調查

瓜實蠅Bactrocera(Zeugodacus)cucurbitae(Coquillett)隸屬雙翅目Diptera,果實蠅科Tephritidae,是瓜類蔬菜和水果的重要害蟲之一,以幼蟲為害幼瓜。幼蟲在瓜內蛀食,受害的瓜先局部變黃,而後全瓜腐爛變黃,造成大量落瓜,即使不腐爛,刺傷處凝結着流膠,畸形下陷,果皮硬實,瓜味苦澀,嚴重影響瓜的品質和產量。

雌成蟲產卵於嫩瓜果內,幼蟲取食瓜果造成嚴重腐爛脫落,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把瓜實蠅列為重要的檢疫對象。瓜實蠅廣泛分布於亞熱帶地區30多個國家和地區,能夠為害的寄主有100多種。國內以地瓜實蠅種群動態的研究已報道,但不同地區因環境差異使種群動態差異較大。

近年來三明地區瓜實蠅發生嚴重,對當地瓜菜生產影響很大。通過田間系統調查,探明三明地區瓜實蠅種群動態,為瓜實蠅的綜合防治提供依據。

茶椰圓蚧研究

  • (1)茶椰圓蚧生物學的研究;椰圓蚧是茶、香蕉、可可、獼猴桃等經濟作物上的重要害蟲。該文對茶椰圓蚧各蟲期的外部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為害習性、年生活史、種群動態、生活習性、生殖特性、中間寄主)進行了研究。
  • (2)茶椰圓蚧及其天敵生態位的研究;通過對茶椰圓蚧及其6種天敵時間生態位和空間生態位的調查,測定出生態位寬度、生態位重疊和比例相似性。在此基礎上,構建時空二維生態位,並分析了茶椰圓蚧及其天敵的發生規律和相互關係。探討了天敵在茶椰圓蚧綜合防治中的控制作用,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 (3)日本方頭甲生物學及其對茶椰圓蚧2齡若蟲的捕食作用;該文研究了日本方頭甲的種群動態、捕食習性、功能反應和干擾反應。
  • (4)台毛艷瓢蟲和孟氏隱唇瓢蟲成蟲對茶椰圓蚧2齡若蟲的捕食作用;首次發現孟氏隱唇瓢蟲和台毛瓢蟲是茶椰圓蚧的捕食性天敵。該文研究了這兩種瓢蟲的生活習性及其對茶椰圓蚧二齡若蟲的捕食作用。
  • (5)茶椰圓蚧的綜合防治。

抗性比較

研究了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穀胱甘肽-S-轉移酶(GSTs)在不同發育期的變化及有機磷類殺蟲劑對蟲體穀胱甘肽(GSH)質量摩爾濃度的影響。結果表明:抗性和敏感小菜蛾GSTs比活力在各發育期中變化不大,但蟲體GSTs總活力隨蟲體生長發育而顯著增加,在4齡和蛹期達到最大值。抗性小菜蛾GSTs活力明顯高于敏感小菜蛾。

甲胺磷和水胺硫磷對敏感小菜蛾幼蟲GSH影響不明顯,但可導致抗性小菜蛾GSH質量摩爾濃度的顯著降低。

因此可以認為,GSTs活力增高和GSH的結合作用應是小菜蛾對有機磷類殺蟲劑抗性的重要機制。

風險評估

在室內抗性選育的基礎上,應用數量遺傳學中的域性狀分析法,分別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對三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順式氯氰菊酯3種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的抗性現實遺傳力(h2),並對3種藥劑在不同殺死率下的抗性發展速率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用三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順式氯氰菊酯分別連續汰選12、10和10代後,甜菜夜蛾對3種藥劑的抗性分別提高了18.1、27.6和45.4倍,抗性現實遺傳力分別為0.2567、0.3571和0.4239.假設遺傳力為實驗室汰選估算值的一半、藥劑殺死率為50%~90%、預計抗性增長10倍時,三氟氯氰菊酯需要約9~20代,氰戊菊酯需要約6~14代,順式氯氰菊酯需要約5~12代.甜菜夜蛾對以上3種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均存在抗性風險.相比之下,順式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抗性風險大於三氟氯氰菊酯。

教學成果

  • 1.參加水稻害蟲綜合防治的研究(省科委1983—1986);
  • 2.參加福建省中低產田攻關課題的研究(省科委1986—1989);
  • 3.參加再生稻主要害蟲防治對策的研究(省教委1990—1993);
  • 4.參加水稻品種對褐稻虱生理代謝影響的研究(省基金1991—1994);
  • 5.主持農作物病蟲害數理統計與測報basic程序庫的研究(省科委1985—1988);
  • 6.主持稻飛虱天敵的研究(省教委1987—1990);
  • 7.主持柰樹害蟲昆蟲群落和主要害蟲防治對策的研究(省基金1993—1996);
  • 8.參加兩蟲兩病微機監測85攻關課題的研究(省科委1990—1995);
  • 9.主持稻粉虱防治應用(省農委1995);
  • 10.主持水稻危險性新害蟲——稻粉虱的研究(省科委1995—1998);
  • 11.主持茶毛蟲種群系統與綜合治理的研究(省教委1996—1999);
  • 12.主持稻粉虱綜合防治(省農委1996);
  • 13.主持茶椰圓蚧綜合治理研究(省科委1997—2000);
  • 14.參加美洲斑潛蠅發生危害規律及綜合治理研究(省教委重點項目1998—2001);
  • 15.主持昆蟲生長抑制劑抑太保抗蟲機制的研究(省基金項目1999—2002);
  • 16.主持甲胺磷替代農藥的研製與應用(省科委1999—2002);
  • 17.主持甜菜夜蛾對擬除蟲菊酯殺蟲劑抗藥性治理的研究(省教育廳2002—2004);
  • 18.參加轉基因水稻對稻田節肢動物群落的影響及生物安全性評價(國家基金項目2002—2005)。

科研成果

  • 1.1999年「水稻危險性新害蟲——稻粉虱的研究」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獲獎人);
  • 2.1995年「褐飛虱種群系統的研究」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獲獎人);
  • 3.1991年「福建省中低產田改良增產規範化技術」獲農業部豐收一等獎;
  • 4.1991年專著《農作物病蟲害數理統計BASIC程序庫》獲福建省優秀論著二等獎;
  • 5.1995年「福建省稻飛虱預測與防治專家系統」獲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
  • 6.1998年「稻粉虱為害損失測定與經濟閾值」獲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大會二等獎;
  • 7.1991年「堅持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教書育人的方向」獲福建農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
  • 8.2000年「改革生產實習,推進素質教育」獲福建農林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

代表性論著

  • 1.計算機在昆蟲空間分布型測定上的應用,1986,福建農學院學報,15(2):146—152.
  • 2.水稻三種螟蟲生態位的研究,1992, <昆蟲生態學研究> :244—248.中國科學出版社.
  • 3.草間小黑蛛實驗種群參數,1993,植物保護學報,20(1):13—17.
  • 4.水稻品種抗性對蟲體酯酶的影響,1993,植物保護學報,20(3):193—198.
  • 5.再生稻二化螟防治指標的研究,1994,植物保護學報,21(2):141—146.
  • 6.再生稻白背飛虱為害損失測定和防治指標的研究,1995,植物保護學報,22(2):129—133.
  • 7.稻粉虱Aleurocybotusindicus的研究,1996,福建農業大學學報,25(3):339—344.
  • 8.稻粉虱及其天敵生態位的研究,1998,武夷科學,第14卷:163—167.
  • 9.孟氏隱唇瓢蟲和台毛艷瓢蟲對茶椰圓蚧的捕食作用,2002,華東昆蟲學報,10(1):72—76.
  • 10.再生稻控制稻癭蚊機理的研究,2002,武夷科學,第18卷,178—184.[1]

文獻參考

  1. 趙士熙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