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聲
出生 公元1881年3月10日(農曆二月十一日)
江蘇丹徒
逝世 公元1911年5月18日(農曆四月二十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革命黨人
知名作品 《保國歌》

趙聲(1881—1911),字百先,號伯先,曾用名宋王孫、葛念慈等。江蘇丹徒(今鎮江)大港鎮人。1903年2月,東渡日本考察,與黃興結識,同年夏回國,任南京兩江師範教員和長沙實業學堂監督,積極宣傳革命思想,曾撰寫七字唱本《保國歌》

1909年10月,擔任廣州起義總指揮,並制定具體計劃。1910年6月底,與孫中山、黃興在南洋商決大舉之策。1911年3月29日率部趕往廣州參加起義未遂。5月18日,懷着壯志未酬的悲憤溘然長逝,年僅30歲。[1]

伯先公園

在江蘇省鎮江市雲台山南簏,有座為紀念辛亥革命先烈趙聲(字伯先)而建的公園——伯先公園。大門兩側牆上,嵌有兩塊漢白玉金字刻石。右側是宋慶齡親筆題寫的「伯先公園」四個大字,左側是孫中山秘書田恆在八十高齡時所書「烈士事跡簡介」。

走進這座1931年6月2日正式開放的公園,迎面是綠籬屏障,正中矗立着2.8米高的趙聲烈士銅像——一身戎裝,雙手握望遠鏡,腰挎指揮刀,挺胸正視前方,英武感人,栩栩如生。

  尋常巷陌奈君何,忍唱尊前青兕歌。

  島田橫心自壯,天門陶侃翼空摩。

  千秋北府兵無敵,一水南徐夜有波。

  何黃龍奠杯酒,髑瞵飲器發橫拖。

  站在氣宇軒昂的趙伯先銅像前,重讀柳亞子這首《哭趙伯先》,仿佛回到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

早年時期

幼極聰明,仗義執言,習文練武,8歲能文,9歲應試。14歲時有鄉人無辜被污吏拘捕,其母泣請聲父營救;而聲已入獄砸枷,救出鄉民。

趙聲天性聰穎,四五歲就能跟着父親背《三字經》、《百家姓》,17歲時考中秀才,第二年入江南陸師學堂,後東渡日本。在日本,趙聲結識了黃興、何香凝等革命黨人,眼界大開,信心倍增,多次對人激動地說:「中國事尚可為也。」他覺得「革命貴在實行」,所以不久便急匆匆地從日本返回國內。[2]

辛亥革命生崖

散發《保國歌》

在趙聲影響下,小妹趙芬、父親趙蓉曾、夫人嚴承志(原名嚴吟鳳),也都參加了革命。嚴承志曾任鎮江女子北伐挺進軍總司令,為光復鎮江和解放南京奮勇戰鬥,成為辛亥革命史上有名的巾幗英雄。[3]

1903年9月,趙聲受聘為南京三江師範學堂教習,在師生間宣傳革命。這期間,他挑燈夜戰,一氣呵成編寫了長134行共938字的七字通俗歌《保國歌》,秘密散發,鼓動人民起來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這一年,趙聲才22歲。

《保國歌》辭語激昂慷慨,讀之悲壯感人。歌詞中有許多話是青年革命家的親身體驗,如「八旗駐防防家賊,貪官個個良心黑,追比樂輸還認捐,忍氣吞聲說不得」。 龐偉說,不少士兵暗地裡把歌詞背得滾瓜爛熟,這首具有聲討清王朝的戰鬥檄文性質的歌詞,很快流傳大江南北。

率新軍入同盟會

1906年初,趙聲入南京督練公所任參謀官,隨後赴江陰訓練新軍。

當時,適逢江寧推行徵兵制,應者寥寥,遂應江寧新軍統制徐紹楨之邀,趙聲辭職返鄉招兵。他的演講、動員,使大港十里八鄉的青年絡繹不絕前來投軍,他們認準一個理:跟着趙聲不會錯!因徵兵有功,趙聲被委暫編陸軍第九鎮十七協三十三標二營管帶,後擢升標統。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李金強說,趙聲治軍嚴明,身先士卒帶兵訓練,由此曾得到九鎮統制徐紹楨的誇獎:「方今能扎硬寨、打死仗者,唯伯先一人耳。」同時,他在新軍中積極展開革命活動,先後將冷御秋、柏文蔚、李竟成等大批革命青年派到各標、協以及九鎮司令部中任軍官。這樣,在九鎮中,一支由趙聲組織領導的新軍隊伍在悄悄成長壯大,一股新的風氣在部隊中瀰漫。

1906年春,南京雞鳴寺「豁家樓」內,趙聲主持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就在這一天,趙聲、柏文蔚、倪映典、林述慶、林之夏、冷御秋、伍崇仁、陶駿保、李竟成等九鎮中大批青年軍官,以及南京各學校革命同志數十人,成為南京城內第一批同盟會會員。大家共舉趙聲為長江流域同盟會盟主,暗中積蓄革命的武裝力量。

壯志未酬魂斷香江

不知不覺間,宣統元年(1909年)到了,清廷又換了年號。

龐偉說,這一年,根據孫中山的指示,趙聲到達香港,在同盟會南方支部駐地與黃興、胡漢民、倪映典譚人鳳等,開會商討廣州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會上,趙聲被推舉為起義總指揮,並制定出利用新年春節假日(1910年2月10日)發動起義的計劃。

之後,趙聲趕往廣州,在華寧里遇興隆客棧建立起義指揮部秘密機關,並住在這裡主持起義的全部軍事行動。後因清吏在新軍一標中發現同盟會會票,起義推遲至元宵節(2月24日)

1910年大年初三(2月12日)上午,倪映典回到新軍一標駐地,適巧清吏來訓話,竭力壓制部隊鬧事,倪映典當機立斷擊斃清吏,宣布開始起義。這時,趙聲等人也都趕到廣州城內指揮機關,但與城外倪映典失去聯繫。後來,因清軍中管帶、同盟會員李景濂臨事叛變,於陣前誘殺倪映典。軍中無主,起義失敗。

李金強說,隨後,清廷在城內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在同志們的掩護下,趙聲化裝出城,並繞道澳門返回香港,易名宋王孫。數月後,在香港的黃興、趙聲收到孫中山從美洲寄來的一封信,提出在廣東重新發動武裝起義。黃興回信,認為廣東可再從省城下手,仍由新軍作主力。不久,孫中山密電黃興、趙聲等去日本面商。

6月,在日本東京,趙聲第一次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孫中山,相談甚歡。1910年11月,同盟會在馬來半島檳榔嶼秘密召開會議,制定1911年再在廣州舉事的計劃。會議結束後,趙聲第一個返回香港,設立機關,聯繫新軍,組織「選鋒隊」(敢死隊),確定計劃步驟。

「在組織起義過程中,趙聲任統籌部副部長兼交通課課長,廢寢忘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並派人攜款到蘇、鄂、湘、浙、贛等長江流域各省聯繫黨人,籌建機關,發動新軍,組織力量,為響應廣州起義做好一切準備。」龐偉說,起義行動前夕,趙聲被推舉為起義總指揮。

然而,由於廣州將軍孚琦遇刺,指揮部決定將起義的日期推遲到4月26日。由於武器未能及時運到,起義又被迫推遲至4月27日。這一天,黃興等100多名志士,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廣州黃花崗起義。

「成敗的結局,其實早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志士們赴義時的從容與慷慨。」李金強說,當黃興從死亡線上逃出來,遇見從香港帶200多志士趕來赴難的趙聲時,一切都已不可挽回,兩人抱頭痛哭。

因黃花崗起義失敗,趙聲憂憤成疾,1911年5月18日病逝於香港,葬於香港茄菲公園附近的山巔。

專家評說

  本欄目學術顧問、省社科院研究員王傑

  出師未捷身先死

  一代英魂慟世人

  中國民主革命的史冊是一本令人感奮的群英譜。

江蘇丹徒人趙聲無愧是近代民主革命文武兼備的革命家。他14歲入獄救人,飲譽「豪俠少年」;十七歲中秀才時,笑答道賀親友:「丈夫當為國宣力,區區一秀才何足言!」

人貴有志。1901年初,直面國勢危急,趙聲慨嘆「有文事必有武備,吾當為班定遠,豈能於墨汁中求生活?」遂以第一名考入江南水師學堂,因倡行改良校章,開罪監督。自動退學後,他研讀有關西方國家民主政治書籍,萌發反對清朝專制之志。

志貴於行。1903年初,趙聲赴日本考察,結識黃興等志士,遂返國創辦閱書報社、小學堂、體育會,啟迪民智;後任教南京兩江師範學堂,編寫「七字唱本」《保國歌》,秘密宣傳革命。

行貴於勇。趙聲文武一身,為踐行志業,走長沙、入保定,往北京窺清廷虛實,出榆關察東北大勢。乃決志入新軍,半年擢升標統。1906春,在南京加入同盟會。1907春,南下廣州,任新軍二標三營管帶,不久升第二標標統。參與謀劃欽州反戈未果。後又主謀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事敗遭緝捕,逃潛香港鄉間。

為籌劃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趙聲披肝瀝膽,立下驚天之慨:廣州得手後,統軍東指南京,與由黃興入鄂之師飲馬長江,直搗清廷巢穴!奈何起義幾經易期,當他率義軍於4月28日晨趕至省城,起義經已告敗,只有仰天徒嘆奈何。

因事敗抑鬱成疾,趙聲不久病逝於香港。出師未捷,悲人慟世。「大好頭顱拼一擲,太空追攫國民魂」——永祈英年長伴英魂!

人物訪談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李金強

  江南水鄉的革命典範

  趙聲的一生,短暫而輝煌。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李金強告訴記者,1905年孫中山匯集留學生及華僑,成立中國同盟會於東京,遂出現具有全國性的革命團體,革命從此由海外席捲全國。

「出生江蘇鎮江的趙聲,即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投身革命。在家鄉設書報社、創小學堂、組織體育會,普及知識,宣傳革命;撰寫《歌保國》,宣傳反清;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籌劃廣州起義;辛亥年廣州起義前夕,在香港跑馬地35號成立廣州起義統籌部。他的一生,都是在為革命貢獻。」

李金強說,辛亥廣州一役失敗,趙聲悲憤成疾,留醫香港雅麗氏紀念醫院。4月8日,病情加重,其症狀為腹痛難忍,確診為盲腸炎;17日,開刀手術,不久病情惡化。趙聲自感身體不行,將陳英士等同志召於床前,勉勵甚切,悲憤地說:「我負死難諸友矣,雪恥唯君等。」並連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聲淚俱下,自後再不能說話。第二天下午一時與世長辭,時年30歲。

英年早逝

趙聲去世後,同盟會南方支部將其遺體暫時安葬在香港茄菲公園附近的遠山巔,墓前立碑上書「天香閣主人之墓」。章太炎傳報國殤,「中外之士,識與不識,聞之皆為流涕」。黃興、胡漢民代表同盟會作「告南洋同志書」,並致函孫中山,表達了對失去革命戰友的苦痛心情。

趙聲的密友蘇曼殊以書畫蜚聲於時,有一幅《飲馬荒城圖》是得意之作,當年趙聲幾番索討,他都沒捨得割愛。趙聲英年早逝,蘇曼殊悲痛萬分,托友人將這幅畫焚於趙聲墓前。

李金強無不感慨地說,辛亥時期革命青年群起獻身為國,事敗身殞之將,趙聲即為其一,被譽為「足以振盪天下之心」,無疑為江南水鄉留下革命的典範。 只為紀念一個人而建的公園

靈柩運抵鎮江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孫中山追贈趙伯先為上將軍。同年5月,又派趙聲的弟弟趙念伯赴港,將烈士遺體護送回鎮江,安葬於南郊竹林寺畔。

1912年5月18日上午,趙聲靈柩由香港運抵鎮江。5月20日至24日,當地政、軍、警、商、學各界舉行追悼大會。

1930年9月,著名史學家柳詒徵為伯先銅像基座正面書寫了『趙公伯先之像』六個字,還撰寫了銘文。現在我們見到的銅像,是198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而重鑄的,康有為女弟子蕭嫻題書『趙公伯先之像』。

趙聲故居

趙聲故居為其太祖父留傳,始建於19世紀中葉,占地923平方米,建築面積735平方米。

故居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前後四進,東側為廂房,第三進為樓房,設書房「天香閣」,整個建築為中國傳統江南清式民居風格。趙伯先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其後裔也一直居住在這裡。

1999年12月,趙聲故居被鎮江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年久失修,故居損毀較為嚴重,也存在安全隱患,2006年6月起鎮江新區投入500多萬元,按文物管理部門修繕如舊的要求對故居主體進行了修繕。如今,趙聲故居已成為革命教育基地和對外交流的窗口。

熱點視頻

電影辛亥革命,同盟會黃花崗起義的動作場景

參考來源

  1. 趙聲:文武雙全「上將軍」, 搜狐,2011年09月13日
  2. 趙聲:文武雙全「上將軍」, 新浪網,2011年09月13日
  3. 趙聲:文武雙全「上將軍」, 新浪網, 2011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