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三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趙州三橋,我仰慕趙州石橋,是從三十年前聽唱《小放牛》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開始的,卻一直無由得睹。不久前如願以償,見到的卻是三橋並列的景象。民間傳說中魯班爺爺修的那座石橋,據考,實際上是隋代
原文
我仰慕趙州石橋,是從三十年前聽唱《小放牛》「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開始的,卻一直無由得睹。不久前如願以償,見到的卻是三橋並列的景象。民間傳說中「魯班爺爺修」的那座石橋,據考,實際上是隋代一個姓李的有名石匠主建的,由於有着開創世界建橋史上的「敞肩拱橋」型的地位,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對象。那巍巍的巨石橋身,神奇的傳說,加上名馳中外的獨特構造,使人頓生敬意。在它的東邊,剛剛建起了一座新的大橋,規模與形狀雖似石橋,但由於使用的是現代建築材料,色彩更鮮亮,也更給人以凌然挺秀的感覺。相形之下,自然給人一種新老交替、皆得其宜的聯想。兩橋之間,還有一座稱作「安濟便橋」的水泥小橋。沒有石橋那樣高大巍峨,也沒有新橋那樣鮮亮新穎,但在老橋停用,新橋未通之前,它卻用自己的身軀,擔負了全部南北過往運載的重量。這座橋將來肯定得不到大石橋那種榮譽,也比不上新橋有前途。而且一旦新橋通車,它很可能是連痕跡也不會有了,但它捨身濟世,甘當承前啟後的接頭橋。這倒很給人以啟示: 在我們的幹部隊伍里很有一些負擔着承上啟下重任的同志,論資格,算不得太老,論知識,似乎又趕不上後來者,他們雖然也在拚命地學習,而且也在各條戰線作出了巨大成就,畢竟還受着 「先天」 條件的限制。即令如此,也還有兩種不同的態度,或消沉,或奮進,後來的勞績,同樣會記載在歷史上,引起人們的崇敬。事實上,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人都負着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在開創着歷史嶄新局面的今天,也就更需要許許多多 「便橋式」 的建設者和開拓者。
記得魯迅說過: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的消失,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讚美這炬火或太陽; 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這正是便橋式的人們精神狀態的寫照。
( 1983年5月23日《人民日報》)
賞析
這是一篇以物見理的短文。
所謂趙州三橋,是寫的趙州的三座名氣、地位、作用都不大一致的三座橋。一座是著名已久的趙州橋,「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對象」; 另一座是剛建成的「使用的是現代建築材料」的大橋,好替代那一座古老的趙州橋,為行人提供方便。這一古一新兩座大橋中間,有一座水泥小橋,雖然「沒有石橋那樣高大巍峨,也沒有新橋那樣鮮亮新穎」,但是在新古二橋承接之中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承前啟後」的作用。這便是「趙州三橋」之中的第三座橋,也是作者從中引發聯想的一座「橋」。作者藉助這座「橋」歌頌了我們幹部隊伍里的那些「負擔着承上啟下重任的同志」,進而歌頌了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人都推卸不了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從而鼓勵人們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決不消沉,力求奮進,為開創歷史的嶄新局面而增添光彩。這就是作者所歸納的那種「便橋精神」。
文字短而說理深,是本文的主要特點。作者寫趙州三橋的各具特色,重點在為那座水泥小橋鋪墊。當三橋並列的景象一一敘述分清之後,很自然地轉向了議論。人生也是一座橋,人們需要的也正是這種「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便橋精神」。所以當作者把文字引向議論的時候,讀者只會有共鳴感。這就是行文的巧妙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