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敦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趙敦華 | |
---|---|
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宗教學系主任 | |
出生 |
1949年8月18日 江蘇南通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魯汶天主教大學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趙敦華,男,漢族,1949年8月18日出生於江蘇南通。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全國優秀教師,第九屆「十佳教師」[1],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現代西方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在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和威望。
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宗教學系主任[2]、教授、博士生導師等職[3]。研究領域涉及西方哲學、基督教哲學、中西比較哲學。著有《卡爾·波普》《基督教哲學1500年》《西方哲學簡史》《人性和倫理的跨文化研究》等十餘部著作。
目錄
個人簡歷
1962.9-1968.9 安徽合肥市第一中學
1968.10-1978.1 插隊知青、產業工人
1978.2-1982.2 安徽阜陽師範學院中文系文學士
1982.2-1982.10 武漢大學哲學系出國研究生
1982.10-1988.7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博士
1988.9- 至今 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
擔任職務
北京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兼哲學分會主席
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
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
北京大學宗教學系主任
教育部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秘書
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
北京市哲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副理事長
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
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
近年科研項目
《西方哲學史》教材編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中世紀哲學經典翻譯,教育部重點基地重大項目
宗教改革與近代西方政治哲學,教育部重點基地重大項目
20世紀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哲學關係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留學生涯
中國留學生趙敦華
1982年的一個普通日子,比利時盧汶大學高等哲學研究所所長卡洛斯·斯蒂爾教授正坐在桌前,辦公室
的門被敲響了。教授習慣性地應了一聲,隨着門的推開,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陌生的亞洲人,教授不由有些意外。
當年輕人用並不十分流利但十分準確的英語告訴教授,他從中國來,將在盧汶學習中世紀哲學史時,教授更加驚訝了,但這種感覺隨即被一種喜悅之情代替:竟有人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從事他最感興趣的研究!
卡洛斯·斯蒂爾教授告訴年輕人,這將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他需要有拉丁文基礎知識,需要用幾倍於歐洲學生的努力去了解歷史背景,熟悉在這種哲學中起重要作用的基督教傳統。
年輕人默默地點着頭,他已做好了一切心理準備。他只告訴教授一句話:"我會非常努力地工作。"年輕人就這樣開始了他的留學生涯。從此,在盧汶大學的圖書館裡,課堂上,人們經常會看到一個聚精會神的身影。他,就是中國留學生趙敦華。
趙敦華 | |
---|---|
趙敦華 北大教授 |
學習如饑似渴
盧汶大學裡的英語課程班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每年,學校都邀請英美的教授來此講授邏輯學、分析哲學等。學生們漸漸發現,不管學習任務多麼緊張,這位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從不放過每一個學習機會,他如饑似渴地索求着新鮮的哲學滋養。漸漸地,盧汶的老師和學生們都喜歡上了趙敦華。他異常聰明,但態度謙虛;他話語不多,但待人熱忱;他來去匆匆,但從不忘記應有的禮貌。
自強不息
異鄉的求學生活既豐富多彩,既枯燥又寂寞。每當夜深人靜,思維從理性經緯織成的哲學世界中走出,趙敦華都會想念起遠方的祖國和親人。他想起了曾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博士的父親。
1957年,當已經是安徽農學院農學系主任的父親被打成右派時,趙敦華才8歲。此後直到1976年,他們一家沒有安生過。受人歧視的"出身"養成了他自強不息的性格,父親的教誨給了他人生的信念。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了趙敦華對書的熱愛。即便是在那些非常年月,他也從未放棄這一嗜好。那時,他把所有能得到的書都讀過了:文學的、政治的、哲學的……在一盞枯燈下,他就是啃着這些精神食糧,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
國家公派出國留學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得知這一消息,趙敦華高興得跳了起來,人生的轉機將由此開始。由於對哲學的偏愛,他把幾個志願都填上了"哲學系"。雖然他高考成績名列前茅,但一紙政審材料卻粉碎了他的夢想,趙敦華進入了安徽阜陽師範學院中文系。在師範學院的日子裡,他繼續看他對哲學的追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然後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1982年,他不僅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文學學士,還同時考取了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生,赴比利時盧汶大學學習,而專業正是他為之着迷的哲學。冥冥中的命運是公平的,它在不斷給趙敦華磨難的同時也給了他聰明的大腦和堅韌的品格。浸透了辛酸與勤奮的勞動終於為他帶來了人生的閃光點:1983年7月獲哲學學士學位,1985年7月獲哲學碩士學位,1988年7月獲哲學博士學位。在該校同期世界各國的學生中,趙敦華的成績卓然超群:所有課程均為"優秀",博士論文《羅素與維持根斯坦的對話--分析哲學問題的起源和發展》被答辯委員會評為"最優全優"。這是盧汶大學學生所能得到的最高評價,他是學校獲此殊榮的第一個亞洲人。對於這篇論文,當代分析哲學家伯姆斯評價他的博士論文是一個學術上的傑作,對羅素和維特根斯坦著作的研究作出了有獨創性的重要貢獻。
評價
趙敦華用6年的拼搏在自己的生命中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他向世人證明了自己,表明了一個炎黃子孫的風骨與志向。他的導師盧汶大學副校長海爾曼·狄丹評價他是英語哲學課程自1970年建立以來最聰明、最傑出的學生,也是最有前途的哲學博士之一,註定會在東西方哲學交流和討論中發揮重要作用。從學士、碩士到博士,趙敦華僅僅用了短短六年時間,這在一向以要求嚴格著稱的盧汶是很少有的。
歸國博士
北京大學哲學系的第一位歸國博士
1988年正是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暫時困難的時候。當時,首批出國研究生大多已完成學業,但對祖國前途的擔憂阻礙了他們回國的腳步,很多人滯留歐洲或轉去美國謀職。然而趙敦華義無反顧地回來了。他知道,是祖國培養了他,作為改革開放政策受惠者的留學生中的一員,他深知自己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1988年9月,趙敦華成為北京大學哲學系的第一位歸國博士。北大是一塊聖地。近百年來,那裡成長着一代又一代中國最優秀的學者。作為較早回國的博士,趙敦華並沒有受到特殊的優待。他和其他同樣年紀、同等學歷的學者一樣,被評為講師,住進筒子樓。物質條件是艱苦的,但趙敦華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在北大這片學術空氣濃郁而又充滿創造生機的土地上,趙敦華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於是,在北大的一間陋室里,趙敦華開始了他人生的又一個起點,他着手把博士論文的部分章節改寫為《維特根斯坦》一書,並於1989年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此書得到了已故哲學前輩洪謙先生的高度評價。每當回想起洪謙先生對自己的栽培與教誨,趙敦華的心中總是充溢着感動。
《卡爾·波普》
那段時間,趙敦華正在構思另一部著作《卡爾·波普》。作為維也納學派的一員,洪謙先生與自稱為維也納學派"殺手"的卡爾·波普有過交往。得知趙敦華有意對此展開研究,先生談了他的一些看法。這些看法給趙敦華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新維度,他把這種思考體現在著作中。1992年,洪謙先生病重住院之際,趙敦華隨同系領導前去探望。躺在病床上的先生拉住系領導的手,語重心長地囑咐,一定要繼續關心和支持趙敦華這樣有學術前途的學者,這是中國哲學繼續發展,走向世界的希望。那一幕趙敦華永遠也不會忘記。趙敦華沒有辜負前輩的厚望。《卡爾·波普》在1991年出版,受到學界關注。在此之前出版的《勞斯〈正義論〉解說》是研究當代美國哲學家勞斯(又譯羅爾斯)《正義論》的第一本中文專著,填補了中國此項領域的研究空白。
越來越好
紮實的基本功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為趙敦華的厚積薄發打下基礎。1990年,他被評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晉升為教授,並獲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並當選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不斷的探索使趙敦華的哲學研究走向更新的境界。回國以來,他的心中一直有個夙願,那就是寫一本關於基督教文化的專著。他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古希臘哲學與近代哲學如何銜接的問題,二是對基督教文化如何評價的問題。如果單單站在基督教文化圈外看這一現象,常常會被它外表所籠罩的光環迷惑,評價也自然有失公允。
《基督教哲學1500年》問世
1993年,一本關於中世紀哲學的力作《基督教哲學1500年》問世了。這是趙敦華幾年來心血的結晶,它填補了中國西方中世紀哲學研究的空白。作品在大陸與台灣同時出版,好評如潮,並很快於1995年再版。但趙敦華並沒有沉溺於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帶來的成就之中。他的研究視角又轉向了中西哲學比較,在以往的中西哲學比較中,一般做法是在中西兩位哲學家間的比較或是中西哲學概念間的比較,這種比較往往是帶有隨意性的。作為一名學者,趙敦華深知這一代人所肩負的使命。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當代中國的價值體系正面臨一次全新的整合,這將是一個伴隨着陣痛的新生過程。借鑑西方業已成熟的文化將使人們的文化與價值重建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彎路。
哲學教授
在埋首研究之餘,趙敦華也致力於言傳身教。他相繼開設了"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康德哲學"、"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等課程。他的課總是吸引着每一位對哲學感興趣的學生們。他們折服於他廣博的知識與嚴謹的邏輯思維,更喜歡他的幽默與機智。從他的課堂上,學生們所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種智慧的澆灌,更有為人做學的教誨。
趙敦華不但在自己所從事的研究中學古為今,還經常鼓勵他的學生們立足中國的傳統文化,放眼世界。他要求學生們"用中國人的眼光解讀西方哲學",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五四"以來過多用西方哲學的範疇、原則和方法來評價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的現象。在教學的過程中,趙敦華發現,與歐洲大陸一些國家相比,中國學生的哲學素質普遍較差。哲學是一種人生修養,它不僅可以啟迪智慧,更是對一種思維方式的塑造。在中外文化碰撞如此激烈的今天,把握作為西方文化精髓的西方哲學,對大學生擴大視野,豐富知識,改變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是大有裨益的。鑑於此,趙敦華相繼在北大開設了"西方哲學史"等幾門全校性選修課。這些課程受到校內甚至校外眾多學生的歡迎,每次選修的人數都有幾百人之多。其中最高峰的一年竟有逾千人選修"西方哲學史",因而不得不在北大辦公樓禮堂授課。那種熱烈場面是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人難以忘懷的。趙敦華成為北京大學"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
作為哲學系主管教學的副主任,趙敦華積極推動系內的教學改革。在他上任不久的1994年,作為中國哲學的領頭羊,北京大學哲學系迎來了自己的八十華誕。北大哲學系的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果,也為其他兄弟院校的類似改革起了一定借鑑作用。在着手系內改革的同時,趙敦華還參與了北大"文科綜合試驗班"的組建工作,力爭把哲學系建設成文科基礎人才的重要培訓基地。如今的趙敦華身兼數職:北大哲學、宗教學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北京市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等等。但是,在擔負着眾多的行政管理事務的同時,趙敦華絲毫也未放鬆他所熱愛的哲學研究與教學工作。成功對他來說是更深更遠的期待。生活中的趙敦華先生是沉靜而謙遜的。他那學者的認真和智者的聰敏給每一位接觸過他的人以深刻印象。從他的身上,將體驗到一種生命的境界。
參考來源
- ↑ 趙敦華 ,豆瓣網
- ↑ 走進當代學者 | 一生孜孜以求,耕耘不輟者趙敦華 ,搜狐, 2017-08-10
- ↑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敦華教授作客我校「哲學前沿講壇」第一講 ,長沙理工大學, 2017-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