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趙敬侯 | |
---|---|
概要 | |
姓名 | 趙章 |
諡號 | 敬侯 |
陵墓 | 不明 |
政權 | 趙國 |
在世 | ?—前375年 |
在位 | 前386年─前375年 |
趙敬侯 趙章 在位12年 (前386年——前375年)
趙敬侯(?-公元前375年),嬴姓,趙氏,名章,趙烈侯之子,趙武侯之侄,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75年在位。[1]
公元前386年,將都城從中牟(今河南湯陰)遷到邯鄲(今河北邯鄲),規劃成兩大區域,宮城區(行政中心)與大北城(商業中心),邯鄲迅速繁榮。此後數年相繼對齊、魏、衛、中山等國用兵。公元前376年,與魏、韓二國正式滅掉晉國,瓜分晉國殘餘領地。公元前375年,趙敬侯去世,其子趙成侯即位。
即位遷都
趙敬侯,嬴姓,趙氏,名章,是趙烈侯之子。趙烈侯在位時,將趙章立為太子。趙烈侯九年(公元前400年),趙烈侯去世,因太子趙章年幼,於是趙國群臣擁立趙烈侯之弟、趙章叔父趙武侯(亦稱趙武公)即位。
趙武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趙武公去世,趙國群臣再度擁立趙章即位,是為趙敬侯。
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堂兄弟、趙武公之子趙朝(一作趙朔)作亂,因沒有獲勝,於是出逃投奔魏國。魏國國君魏武侯出兵協助趙朝一同襲擊趙國的邯鄲(今河北邯鄲),魏軍遭趙軍擊敗後撤兵而回。同年,趙敬侯將都城從中牟(今河南湯陰)遷到邯鄲。
交戰齊魏
趙敬侯三年(公元前384年),趙敬侯派兵到廩丘援救魏國,大敗齊軍。
趙敬侯四年(公元前383年),魏軍在兔台打敗趙軍。 同年,趙敬侯下令在剛平築城作為侵掠衛國的據點。
趙敬侯五年(公元前382年),齊國和魏國為衛國進攻趙國,奪取趙國的剛平城。
趙敬侯六年(公元前381年),趙敬侯向楚國借兵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棘蒲。
趙敬侯七年(公元前380年),齊國攻打燕國,奪取燕國的桑兵。趙敬侯聯合魏國、韓國攻打齊國,兵至桑丘。
趙敬侯八年(公元前379年),趙敬侯派兵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黃城。 趙敬侯派兵襲擊衛國,但未能攻克。
趙敬侯九年(公元前378年),趙敬侯派兵攻打齊國。同年,齊國攻打燕國,趙敬侯聯合魏國、韓國攻打齊國以救援燕國 ,兵至靈丘。
分地去世
趙敬侯十年(公元前377年),趙敬侯派兵與中山國在房子縣交戰。
趙敬侯十一年(公元前376年),趙敬侯與魏武侯、韓哀侯共同將晉靖公廢黜為平民,正式滅掉晉國,瓜分晉國的殘餘領地。同年,趙敬侯派兵攻打中山國,在中人與中山軍交戰。
趙敬侯十二年(公元前375年),趙敬侯去世,其子趙種即位,是為趙成侯。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2]。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3]。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4]。
《資治通鑑·卷一》[5]。
視頻
上下五千年春秋戰國人物篇之-趙敬侯
參考資料
- 沉長雲,《趙國史稿》,中國,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