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紉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紉蘭
出生 (1884-01-21)1884年1月21日
逝世 1933年5月28日(1933-05-28)(49歲)
國籍 中國
職業 革命者

趙紉蘭[1]

  • 1884年1月21日,趙紉蘭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一個富戶人家。趙紉蘭是是李大釗的妻子,是個有高尚道德和偉大品行的女性,為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中共河北省委於1936年6月追認她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2]

人物簡介

  • 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安葬着革命先驅李大釗的靈柩,陪伴李大釗長眠地下的是他的夫人趙紉蘭。李大釗烈士陵園於1983年在萬安公墓的園林中修建時,趙紉蘭的靈柩隨同李大釗的靈柩遷葬至陵園單辟的墓地上,墓碑上的鐫字由原來的「李夫人墓」改刻成「李大釗夫人趙紉蘭同志墓」。「趙紉蘭同志」,是對這位伴「忠魂鐵血」(何香凝題詞)長眠香山的傑出女性最確切的稱呼。趙紉蘭在其不尋常的一生中,不僅是李大釗的結髮妻子,是李大釗長期從事革命活動的賢內助,而且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女兒,是對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作出特殊貢獻的人。她的一生,恰如長期擺在她的靈樞前的那對古色古香的陶質花瓶一樣,樸實無華,卻悄悄散發着馥馥幽香。

人物經歷

  • 1884年1月21日(清光緒九年臘月廿四),兩個花甲前的農曆癸末歲尾,趙紉蘭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一個富戶人家。她與李大釗為同村人,比李大釗早出生有5年零9個多月。「紉蘭」一名,出自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離騷》中的名句:「紉秋蘭以為佩。」這句詩在當時的書信中被廣為引用,喻對人所施德澤或教益銘感不忘。此名熟中見雅,琅琅上口,可謂別致而不落俗。
  • 趙紉蘭在家中姊妹中行三,其上有一兄二姊。其父趙文隆多年在東北行商,在趙紉蘭問世前已同元配妻子生有一男二女,仍嫌子嗣單薄,又娶鄰村小黑坨盛家姑娘養兒育女。趙紉蘭是盛氏的頭生嬰兒。後來,盛氏又生下一個兒子,即趙紉蘭的弟弟趙小峰。當時,大黑坨村有幾戶人家立了堂號,其中趙紉蘭家立堂號為「福臻堂」,李大釗家立堂號為「懷德堂」。趙紉蘭的出生,為「福臻堂」與「懷德堂」聯姻埋下了種子。據擔任過多年李大釗故居紀念館館長的劉荊山撰文介紹,趙、李兩家有「老親」關係,李大釗稱趙紉蘭祖母為「姑奶」。李大釗的祖父李如珍與趙文隆的關係密切,曾多年合夥到東北長春、萬寶山等地開雜貨鋪,掙了一些錢。到趙紉蘭出生的前幾年,兩人因東北土匪橫行雙雙返鄉,以求安度晚年。李如珍回鄉後,於1881年翻蓋舊宅,又於1882年為從二弟李如珠膝下過繼的兒子李任榮娶走馬浮村周家姑娘為妻,只盼早日有孫兒問世,好與趙家結為「新親」。據當時的各種情況推測,趙紉蘭在年幼時,沒少跟父母到同在一條街上、相距較近的李家串門,肯定得到了李如珍及李任榮夫婦的喜愛。在趙紉蘭五六歲時,李家發生了大的變故,先是1889年春天李任榮因患肺病英年早逝,後是周氏在其去世半年後生下李大釗,也因憂慮成疾,於1891年3月7日離開人世,留下了一個不到一周歲半的孤兒。到此時,趙紉蘭已初省人事,她沒想到總盼李任榮夫婦給她生個小弟弟,而李大釗生下來如此命苦;更沒想到這個小弟弟就是她未來的丈夫,相繼喪生的李任榮夫婦就是她的公婆。大約就在那兩年,她把一顆幼小而善良的心繫在了李家,系在了「在襁褓即失怙恃,既無兄弟,又鮮姊妹」的李大釗身上。也許就在這個時候,或稍晚些,趙文隆就決定把自己心愛的三女兒嫁到李家,李如珍就準備娶趙紉蘭為孫子媳婦了。李、趙兩家何時為李大釗與趙紉蘭訂下的親事,已無從考究,當在趙紉蘭看着李大釗一天天長大時。
  • 趙紉蘭是在1899年與李大釗結為夫妻的。是年,趙紉蘭不足16周歲,李大釗剛剛10周歲。她之所以在未成年時即與李大釗成親,除當時有早婚的習俗外,與李家極缺人手,亟需她及早過門協助李如珍老人照料正在求學的李大釗有關。李大釗是靠李如珍一手拉扯長大的,自4歲起開始認字,7歲進入本村一家私塾接受啟蒙教育;就在與趙紉蘭紹婚這一年,他轉到趙紉蘭姥家所在村——小黑坨張家專館拜與李、趙兩家有世交關係的昌黎縣增廣生趙輝斗為師,正處於求學深造的關鍵時刻。而此時,李如珍已年愈七旬,老伴崔氏被病魔纏身多載,痴痴呆呆地處於癱瘓狀態。趙紉蘭的到來,無疑給這個老的老、小的小的家庭帶來了新的活力。趙紉蘭在世界即將進入20世紀時嫁到李家,圖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盼自幼聰慧的李大釗早日學有所成,希望自己儘快為李家生兒育女,使「懷德堂」的人丁重新旺盛起來。
  • 自趙紉蘭文靜、安穩地以少婦的身份在李家開始新的生活以後,李大釗沒了後顧之憂,安心讀書,學習成績提高很快。1902年,李大釗首次參加童試,不知是因染卷還是其他原因沒有考中。趙紉蘭見他心中難受,對他非常體貼,激勵他再作努力。1904年1月21日,奶婆婆崔氏病逝,她不再讓李如珍幹這干那,把家庭生活的重擔幾乎都挑在了自己肩上。1905年秋天,李大釗再度參加童試,通過縣試和府試之後因停辦科舉令下,被錄取為永平府中學堂學生。儘管如此,家裡和村里人還像他考中生員一樣着實慶賀了一番。作為李大釗的妻子,趙紉蘭比任何人都要高興,她自覺結婚6年來沒有白白辛苦,丈夫有了前程,她自己和家庭也就有了希望。
  • 在李大釗考入永平府中學堂以後,趙紉蘭歷經了家庭生活的嚴峻考驗。1906年,李如珍走完了漫長的人生里程。對於趙紉蘭來說,老人是她挑家過日子的主心骨,是家裡一棵撐天蔽地的大樹。老人死後,千斤重擔一下全落到她的肩上。按照李如珍的遺願,在他死後不要搞大發送,以省下錢來供李大釗讀書,但李大釗婚嫁在外的老姑一直對他這個過繼孫子繼承家產懷恨在心,奔喪時乘機大鬧,恨不得把家產踢盪乾淨。喪事辦完,家裡只剩下趙紉蘭和李大釗,還有幾乎空了一半的家業。在這種情況下,趙紉蘭表現得異常堅韌,「逼」着李大釗返回盧龍繼續上學。她決心挺住任何艱難困苦,依靠李、趙兩家的親友守住日見衰退的家業,即便靠典當挪借也要扶持李大釗求學到底。[3]
  • 1907年夏天,李大釗「感於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去天津考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也就在這一年,趙紉蘭生下了他倆的第一個孩子,一個俊秀的女嬰。不料,這個孩子生下不久就夭折了。這對趙紉蘭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她並沒有因此而悲傷不止,含着淚水全力支持李大釗到更大的地方求學上進。李大釗到天津上學後,花費更大了,趙紉蘭千方百計籌措學雜費用,吃盡了千辛萬苦。對此,李大釗在《獄中自述》中有所追述:「釗在該校肄業六年,均系自費。我家貧,只有薄田數十畝,學費所需,皆賴內人辛苦經營,典當挪借,始得勉強卒業。」[4]

家庭情況

  • 趙紉蘭生下一子,1909年11月2日,大兒子李葆華來到人間。時隔兩年,1911年11月21日,趙紉蘭又生下女兒李星華。兒女成雙,趙紉蘭喜不勝喜,奮力支撐家庭之舟,等待李大釗走出校門那一天到來。就在這時,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中華民國成立,政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趙紉蘭漸漸發現,李大釗不再只是悶頭讀書,對政治越來越感興趣,參加的社會活動越來越多,主要志趣並不在謀個人榮祿,而在改造社會。她有一種預感,李大釗還要離她遠去。果然,李大釗於1913年夏天結束津門讀書生活之後沒有謀差求職,掙錢養家,而是到北京謀求出國留學的途徑。就在這一年,她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待中秋節前夕李大釗回家表明他要去日本留學時,她沒有過分吃驚,只問需要家中籌集多少錢。兩三個月後,李大釗由天津登船去了日本東京,她的心也隨之去了那個遙遠的異國他鄉。李大釗走後的第一年,她過得很難。本來,眼前有了3個兒女,每天照料大點的兩個,奶小點的一個,心裡很充實。不想,不滿一周歲的小兒子患了天花,怎麼守也沒守住,眼睜睜地看着他被病魔奪去了幼小的生命,使她的精神受到極大打擊。從此,她格外精心地照料葆華和星華,惟恐這兩個孩子再出意外。過了整整3年,李大釗從日本回國後到北京創辦《晨鐘報》,因和湯化龍等政界要人發生衝突,辭去《晨鐘報》編輯主任職務,才得以在1916年中秋節趕回家鄉與她和孩子們團聚,使她久久牽掛的心終於平靜下來。李大釗在家住了些時日,又返回北京與人創辦《憲法公言》雜誌去了,她又默默地帶着孩子守在家裡。1917年春節,李大釗身羈京華,為創辦《甲寅》日刊奔忙,沒有抽身回鄉與家人辭舊迎新。這是他連續第4年未同家人在一起過舊曆年了。趙紉蘭非常惦念長期奔波在外的丈夫,身體日漸不支,到1917年4月終於病倒。是年5月上旬,李大釗得知她患病的消息,急急由北京趕回家鄉,看望和伺侯她。這一次,李大釗陪伴她有兩個半月,直至她的身體完全復元才重返北京。不料剛返回北京幾天,就趕上「張勳復辟」發生,他不得不倉皇南下,到上海一去就是4個多月。從上海回到北京不久,李大釗進入北京大學出任圖書館主任,有了正式職業;1918年2月學校放寒假,李大釗回到家鄉,為趙紉蘭過了34周歲生日,與家人過了一個團圓年。到這時,李大釗開始與趙紉蘭謀劃把家搬到北京,以便全家人廝守在一起,也免得讓趙紉蘭再為他日夜牽掛。

走南闖北

  • 1918年暑假結束時,趙紉蘭帶着葆華、星華跟隨李大釗遷居北京,這是她有生以來第—次落足她朝思暮想的北京。
  • 趙紉蘭跟隨李大釗到北京居住,驚動了李大釗在北京的許多新朋舊友。在天津上學時與李大釗共同主編《言治》月刊的郁嶷這時已在北京定居有年,特派夫人到車站迎接趙紉蘭。友人幫助李大釗在宣武門附近的回回營3號找了一處相當不錯的住宅。趙紉蘭和一家人在北京落居以後,很快就結識了一大批教授、學者的夫人。她待人誠懇,處世隨和,頗得諸位夫人的好評,是眾人公認的賢妻良母。
  • 趙紉蘭帶領孩子遷居北京正是時候。李大釗自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很快就對十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送來的馬克思主義發生了濃郁興趣。這年夏天,他乘放暑假之機特意到家鄉北邊的昌黎五峰山韓文公祠潛心研究十月革命,進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拓荒工作。全家人到北京兩個月後,正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北京舉城慶祝協約國的勝利。李大釗先是在中山公園發表演說《庶民的勝利》,後是撰文《BoIshevism的勝利》,公開讚揚俄國十月革命,在中國亮出了社會主義的大旗。之後,他不僅和陳獨秀等人一起編輯《新青年》雜誌,還一起創辦了周報《每周評論》。在那些日子裡,找他的學生也很多,他很少吃上一頓應時飯,夜裡出去回來得也很晚。到這時,趙紉蘭才覺得自己早該帶孩子到北京照料李大釗的生活,不然李大釗食宿不定,很可能積勞成疾。
  • 1919年初,北京城流行瘟疫,趙紉蘭和兩個孩子都染上了副傷寒。李大釗急忙到處找藥,終於使她和孩子很快痊癒,沒發生任何意外。到5月4日,北京城爆發了反對軍閥政府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的大示威。李大釗為領導史無前例的「五四」運動,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到陳獨秀被捕,他更是不要命地東奔西跑,冒着危險設法營救陳獨秀出獄。趙紉蘭很為李大釗的安危擔憂,整天提心弔膽,恰在這時她懷上了二女兒炎華,身子越來越不便。快放暑假時,李大釗權衡再三,決定送她和孩子們暫回老家,待局勢穩定再返回北京。一家人回到大黑坨後,李大釗帶着葆華到昌黎五峰山韓文公祠避居有一個來月,在深山古祠里寄出了與胡適論戰的公開信《再論問題與主義》,並大體完成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的寫作計劃。9月上旬,李大釗由五峰山歸來後,把葆華和星華送到樂亭城裡讀書。待一切安排妥當,他隻身回到了北京。一兩個月後,趙紉蘭在大黑坨生下炎華。當時,她身在家鄉,心仍在北京,牽掛着李大釗的一切。生下炎華後,她就一直盼望李大釗快點回一趟家,但直等到1920年2月快過舊曆年時,李大釗才風塵僕僕從天津趕回。原來,陳獨秀被釋放後仍受監視,待他悄悄到南方一行返回北京時,因在武漢等地發表演講,軍閥政府欲將其再次逮捕。李大釗見義勇為,親自化裝成商人,雇騾車把陳獨秀護送到天津。陳獨秀平安轉行上海後,他才由天津返回家鄉與家人團聚。
  • 炎華命中有難,1920年春天染上「天花」,趙紉蘭急忙寫信告知李大釗,使得李大釗返回北京不久又回家鄉一趟。幸好「天花」生過,孩子就無事了,李大釗在家住了幾日,趕在清明節前回了北京。當時,他說有重要事情趕着要辦。後來,趙紉蘭才知道,李大釗在送陳獨秀脫險時,兩人相約南呼北應,共同籌建中國共產黨;李大釗急着返回北京,是準備迎接俄國來幫助建黨的共產國際遠東局的代表。趙紉蘭見李大釗忙得難以脫身,決定再帶孩子去北京居住,以後不管怎樣,都和李大釗在一起,再也不讓他為家人分神。這一年夏天,李大釗在北京要辦的事情太多,無暇歸家度假,直待暑假快結束時才匆匆回鄉一行,接趙紉蘭和孩子到北京定居。1920年初秋時分,趙紉蘭再次來到北京。到這時,她與李大釗結婚已有20餘載,已由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女變成了日顯憔悴的中年婦女。一年之間,舊房已易新主。在她回鄉期間,李大釗見同鄉摯交白眉初教授常從天津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任教,來回奔波辛苦異常,便勸他把回回營3號的住宅買了下來。為接趙紉蘭和兒女回北京,李大釗在附近的石駙馬大街後宅35號新租了一所住宅。這所住宅也比較寬敞,獨門獨居,趙紉蘭沒有感到任何不適。她也十分願意李大釗把原來租的住宅讓給白眉初一家。白眉初是在永平府首城盧龍久居的滿人,長李大釗13歲,自兩人在天津結為「忘年交」後親如手足。白夫人是離樂亭不遠的灤州倴城人,性格開朗,熱情和善。親不親,家鄉人,趙紉蘭與白夫人交往甚篤,比較貼心。而且,兩家的兒女也相互有了伴,令趙紉蘭異常寬心。
  • 趙紉蘭重返京城,沒有想到的是,她這個從莊嫁院出來的大字不識幾個的農家婦女,竟成了堂堂的大學教授夫人。就在她到京前兩個月,北京大學評議會議決,將圖書館主任改聘為教授,並給李大釗頒發了教授聘書。李大釗當教授後,除負責圖書館工作外,還在本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師範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等開授了一些課程。這樣,李大釗在校內外的聲望越來越高,薪金也掙得多了。按說,家中的生活該富足寬裕一些,然而趙紉蘭沒有想到她這個家庭主婦依然難當。李大釗的月薪在200元左右,但每月開支都拿不回多少,只能勉強撐起家中的日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一段時間連家中日常花銷都入不敷出,愁得她雙眉緊鎖。原來,李大釗時常周濟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和工友,兜里沒錢就寫條子讓人到會計科預支,開支時扣除借款所剩無幾。也就在這個時期,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經費無從籌集,李大釗便從自己每月薪金中抽出一些錢作組織活動經費,從而使家中的日子更加窘迫。趙紉蘭得知李大釗把錢都花在正經地方後,沒有任何怨言,開始精心地籌劃家中的日常費用,一切開銷從簡,用過農村日子的辦法來應付城市生活,處處勤儉持家,不讓李大釗為家庭生活分神。李家過緊迫日子的情況,不知怎麼傳到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耳中,他直接出面進行「於涉」,讓會計科每月發薪時扣除一部分,直接送到趙紉蘭手中。趙紉蘭為李大釗的義舉默默承擔沉重的家庭生活壓力,蔡元培破例「干涉」李大釗家庭生活的開支,一時均傳為佳話。
  • 1921年春天,北洋軍閥政府斷絕教育經費,拖欠教職員薪俸,李大釗率先參加北京8所院校教職員工向政府要回教育經費和清償積欠薪俸的鬥爭,趙紉蘭予以全力支持,為維持家中生計想盡辦法,甚至典當家中的衣物。到這時,趙紉蘭在與陳獨秀等人一起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李大釗教育和影響下,已經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安於也樂於過李大釗曾倡導的「簡易生活」,以求謀得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勞苦大眾早日獲得翻身解放。

人物逝世

  • 1933年5月28日,趙紉蘭,這個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女兒,一個偉大的母親,安詳地閉攏了自己的雙眼。這一天,恰恰是農曆五月初五,民間的傳統節日——祭奠屈原的端午節,也是李大釗烈士下葬的「五七」之日。她留下的惟一遺囑,就是把自己的軀體埋在李大釗的墓旁,她要到九泉之下陪伴丈夫的忠魂鐵血。
  • 她的遺願變成了現實,她被安葬在萬安公墓,與李大釗並排埋在了一塊墓地里。下葬時,兒女們在她的靈柩前安放了一對陶質花瓶。花瓶呈淺褐色,古色古香,外形酷似略經雕飾的樹根,分別書有「鳥語」、「花香」幾字,這是親人們給她的最貼切的祭品。
  • 趙紉蘭逝世的噩耗傳開,正在家鄉一帶做黨的秘密工作的李葆華失聲痛哭。中共河北省委及時召開會議,鑑於趙紉蘭多年的表現,特別是在李大釗犧牲後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培養教育子女投身革命的壯舉,決定追認她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這一決議,刊登在中共北方局的內部刊物《北方火線》上。
  • 中國共產黨黨員,是趙紉蘭應得的光榮稱號,也是對她一生的最高評價。她是李大釗的結髮妻子,是李大釗求學、從事革命活動的賢內助。在其默默無聞的一生中,她為聲名顯赫、壯烈剛直的丈夫作了很多犧勝。她質樸厚道,深明大義,為灑血捐驅、捨身取義的革命先驅分擔了不少苦累憂愁,獻出了不少深沉、偉大的愛。她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革命女性,是中華民族賢妻良母的傑出楷模,是與李大釗一樣值得後來者永遠懷念的華夏兒女。
  • 趙紉蘭逝世時,年僅49周歲。如今,她在香山之麓的萬安公墓,已陪伴引得中華大地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忠魂鐵血長眠地下有70多年了。她還像當初一樣,依然「悄也不爭春」,「紉秋蘭以為佩」。今後,我們在過端午節祭奠我們民族的英靈、偉大的詩人屈原時,切莫忘了送一束鮮花給她,一個用屈原的詩句命名的共產黨員——偉大的妻子、傑出的母親、革命的芳魂——趙紉蘭!

外部鏈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