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起義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起義門原稱中和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與津水路交匯處,因在1911年見證了其腳下打響了辛亥革命的武昌起義第一槍[1]而蜚聲中外。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武漢市人民政府斥巨資將起義門修葺一新,同時增加辛亥革命碑林、風雨長廊、楚望亭、首義烽火石刻等景點,擴大為紅色旅遊景區。

歷史沿革

中和門(現起義門),是武昌城九座城門之一。自公元223年孫權開始修建武昌城始,到清末武昌城已形成了擁有大東門(賓陽門,位於今大東門立交橋附近);小東門(忠孝門,位於大東門以北幾百米處};武勝門(位於今得勝橋街口附近);漢陽門(位於今曾家巷附近);平湖門(位於平湖門水廠附近);文昌門(今武船北門所在地);望山門(今武船東門);保安門(位於今保安街);中和門(即今起義門所在地)的城牆體系。1911年湖北新軍工程營士兵熊秉坤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1926年9月,國民政府組織的北伐兵臨武昌城下,由於城牆防衛堅固,久攻不下;北伐軍勝利後,將城垣拆除,武昌城被毀,因紀念武昌起義,僅餘下中和門。解放後,中和門歷經戰火幾近塌弛。1981年,城樓在原址修復,葉劍英元帥題寫了「起義門」匾額[2]。2011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斥資將起義門修茸一新,以弘揚「辛亥精神」。

辛亥烽火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軍工程營士兵熊秉坤在其駐地(武昌城南中和門附近)擊斃了前來阻撓的清軍軍官,帶領群龍無首的新軍士兵沖入楚望台軍械庫,在獲得武裝後攻破中和門、進入武昌。進而拉開了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帷幕。

視頻

起義門

武昌起義門的前世今生

參考文獻

  1. 文化傳承 首義精神連兩岸,華夏經緯 , 2009-12-18
  2. 武漢復建武昌首義起義門 葉劍英元帥曾題字,中國新聞網,201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