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超強颱風浪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超強颱風浪卡(英語:Typhoon Nangka,國際編號:151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1個被命名的風暴[1]。「浪卡」(Nangka)一名是由馬來西亞提供,意為菠蘿蜜。

發展過程

發展初期

2015年7月1日,一個低壓區在馬紹爾群島東南方海面上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於凌晨1時給予擾動編號97W。此時該系統仍然在原地停滯發展,結構亦顯得散亂。受中等程度的垂直風切變影響,中心幾乎完全外露。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2時認為該系統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評級為「低」。但於入夜後,有對流雲團於系統附近持續發展,在衛星雲圖上螺旋性更若隱若現。使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3日上午7時,提升對該系統評級為「中」。從風場圖上更顯示該系統南側風力已達烈風程度。促使日本氣象廳早上8時於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對其發出烈風警報。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於下午1時30分對其評級提升為「高」,並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其後,由於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指出該系統有明確的中心且持續發展,因此於晚上8時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11W。

風切變減弱,緩慢增強

7月4日,浪卡身處於高海面溫度、低等程度垂直風切變的大氣環境下有較佳的發展,促使日本氣象廳於凌晨2時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編號1511,並命名為浪卡。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大韓民國氣象廳亦緊隨升格。台灣中央氣象局亦將其升格為輕度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表示浪卡的西方存在着干空氣,僅只能夠緩慢發展,由於從風場圖上測得40節(74千米每小時;46英里每小時),所以當局在早上8時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而從風場掃描圖上,浪卡的結構逐漸改善、風力持續提升,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於7月5日凌晨2時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亦在同日晚上8時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大韓民國氣象廳亦於翌日(6日)凌晨2時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在同日下午,從衛星雲圖上浪卡逐步發展出一「雲捲風眼」。促使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2時將其升格為颱風等級。日本氣象廳和大韓民國氣象廳亦於晚上8時將其升格為颱風。台灣中央氣象局亦同時將其升格為中度颱風。

衰弱一時,達到巔峰

7月7日從衛星雲圖上,浪卡的高層風眼逐漸清空並持續發展,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於下午2時將其升格為強颱風,更於下午5時將其升格為超強颱風。台灣中央氣象局亦於晚上8時將其升格為強烈颱風。數日來浪卡中心風力持續提高,中心氣壓甚至一度達到925百帕斯卡(27.3英寸汞柱)卻未產生雙眼牆,可見浪卡所處海域的各項條件能使其達到的強度可能非常強。即使如此,浪卡外圍雲團整合仍屬普通,故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仍未提升其為超級颱風。但由於浪卡上空的垂直風切變逐漸增強,與大氣環境所提供的優良條件互相抵消,浪卡於翌日(8日)起強度開始維持而不再增強,甚至有所減弱。經過一日的衰弱期後,7月9日大氣環境逐漸改善,浪卡重新整合併穩定發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晚上8時才將其升格為超級颱風。

巔峰一時,發展雙眼牆

7月10日,由於浪卡受到干空氣及偏北方的垂直風切變影響,浪卡開始緩慢減弱,風眼逐漸被填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率先在晚上8時將其降格為颱風。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亦在翌日(7月11日)凌晨2時將其降格為強颱風。浪卡在上午9時45分進入香港天文台的責任範圍,香港天文台將其強度評級為強颱風。晚上10時,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颱風。而浪卡在12日晚上進入眼牆置換,因此其強度繼續減弱。而浪卡亦開始出現雙眼牆,環流亦開始縮小,但同時亦逐漸修復西面的弱對流區。同時浪卡短暫停滯,為其轉向的先兆。13日凌晨,浪卡開始緩慢而穩定地向北移動。同日稍後,浪卡完成眼牆置換,開始重新增強,並同時達到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2]之下的三級颱風的強度。

眼牆置換結束,兩度增強

7月14日下午,浪卡眼牆置換完畢,其發展出約直徑100公里的大型風眼。但其環流繼續縮小。同日晚上,西面更只剩下與風眼直徑相若的中心密集雲團,而北面雲團雖然具有一定大小,但其強度偏弱。此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浪卡強度僅評為90節,但研判其將於16日凌晨增強至近中心最大持續風速100節(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下的三級颱風)。下午11時,香港天文台再次將其升格為強颱風。

視頻

超強颱風浪卡 相關視頻

來感受一下超強颱風的威力,拔樹如拔草
「特大暴雨」來襲!10 11號超強颱風「橫掃」下列區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