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越州鑑湖圖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越州鑑湖圖序》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鑑湖,一曰南湖,南並山,北屬州城漕渠,東西距江,漢順帝永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之所爲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於東南者皆委之。州之東,自城至於東江,其北堤石橽二,陰溝十有九,通民田,田之南屬漕渠,北東西屬江者皆溉之。州之東六十里,自東城至於東江,其南堤陰溝十有四,通民田,田之北抵漕渠,南並山,西並堤,東屬江者皆溉之。州之西三十里,曰柯山斗門,通民田,田之東並城,南並堤,北濱漕渠,西屬江者皆溉之。總之,溉山陰、會稽兩縣十四鄉之田九千頃。非湖能溉田九千頃而已,蓋田之至江者盡於九千頃也。其東曰曹娥斗門,曰蒿口斗門,水之循南堤而東者,由之以入於東江。其西曰廣陵斗門,曰新逕斗門,水之循北堤而西者,由之以入於西江。其北曰朱儲斗門,去湖最遠。蓋因三江之上、兩山之間,疏爲二門,而以時視田中之水,小溢則縱其一,大溢則盡縱之,使入於三江之口。所謂湖高于田丈餘,田又高海丈餘,水少則洩湖溉田,水多則洩田中水入海,故無荒廢之田、旱之歲者也。繇漢以來幾千載,其利未嘗廢也。

宋興,民始有盜湖爲田者。祥符之間二十七戶,慶曆之間二戶,爲田四頃。當是時,三司轉運司猶下書切責州縣,使復田爲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於治平之間,盜湖爲田者凡八千餘戶,爲田七百餘頃,而湖廢幾盡矣。其僅存者,東爲漕渠,自州至於東城六十里,南通若耶溪,自樵風涇至於桐塢,十里皆水,廣不能十餘丈,每歲少雨,田未病而湖蓋已先涸矣。

自此以來,人爭爲計說。蔣堂則謂宜有罰以禁侵耕,有賞以開告者。杜𣏌則謂盜湖爲田者,利在縱湖水,一雨則放聲以動州縣,而斗門輒發。故爲之立石則水,一在五雲橋,水深八尺有五寸,會稽主之;一在跨湖橋,水深四尺有五寸,山陰主之。而斗門之鑰,使皆納於州,水溢則遣官視則,而謹其閉縱。又以謂宜益理堤防斗門,其敢田者拔其苗,責其力以復湖,而重其罰,猶以爲未也,又以謂宜加兩縣之長以提舉之名,課其督察而爲之殿最。吳奎則謂每歲農隙,當僦人濬湖,積其泥塗以爲丘阜,使縣主役,而州與轉運使、提點刑獄督攝賞罰之。張次山則謂湖廢,僅有存者難卒復,宜益廣漕路及他便利處,使可漕及注民田裡,置石柱以識之,柱之內禁敢田者。刁約則謂宜斥湖三之一與民爲田,而益堤使高一丈,則湖可不開,而其利自復。范師道、施元長則謂重侵耕之禁,猶不能使民無犯,而斥湖與民,則侵者孰禦?又以湖水較之,高於城中之水,或三尺有六寸,或二尺有六寸,而益堤壅水使高,則水之敗城郭廬舍可必也。張伯玉則謂日役五千人濬湖,使至五尺,當十五歲畢,至三尺,當九歲畢。然恐工起之日,浮議外搖,役夫內潰,則雖有智者,猶不能必其成。若日役五千人,益堤使高八尺,當一歲畢。其竹木之費,凡九十二萬有三千,計越之戶二十萬有六千,賦之而復其租,其勢易足,如此,則利可坐收,而人不煩弊。陳宗言、趙誠復以水勢高下難之,又以謂宜修吳奎之議,以歲月復湖。當是時,都水善其言,又以謂宜增賞罰之令。

其爲說如此,可謂博矣。朝廷未嘗不聽用而著於法,故罰有自錢三百至於千,又至於五萬,刑有自杖百至於徒二年,其文可謂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濬而日愈廢,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勝也。

昔謝靈運從宋文帝求會稽回踵湖爲田,太守孟顗不聽,又求休崲湖爲田,顗又不聽,靈運至以語詆之。則利於請湖爲田,越之風俗舊矣。然南湖繇漢曆吳、晉以來,接於唐,又接於錢鏐父子之有此州,其利未嘗廢者。彼或以區區之地當天下,或以數州爲鎮,或以一國自王,內有供養祿廩之須,外有貢輸問遺之奉,非得晏然而已也。故強水土之政以力本利農,亦皆有數,而錢鏐之法最詳,至今尚多傳於人者。則其利之不廢,有以也。

近世則不然,天下爲一,而安於承平之故,在位者重舉事而樂因循。而請湖爲田者,其語言氣力往往足以動人。至於修水土之利,則又費材動衆,從古所難。故鄭國之役,以謂足以疲秦,而西門豹之治鄴渠,人亦以爲煩苦,其故如此。則吾之吏,孰肯任難當之怨,來易至之責,以待未然之功乎?故說雖博而未嘗行,法雖密而未嘗舉,田者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廢,繇是而已。故以謂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勝者,豈非然哉!

夫千歲之湖,廢興利害,較然易見。然自慶曆以來三十餘年,遭吏治之因循,至於既廢,而世猶莫寤其所以然,況於事之隱微難得,而考者繇苟簡之故,而弛壞於冥冥之中,又可知其所以然乎?

今謂湖不必復者,曰湖田之入既饒矣,此游談之士爲利於侵耕者言之也。夫湖未盡廢,則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衆人之所睹也。使湖盡廢,則湖之爲田亦旱矣,此將來之害而衆人之所未睹也。故曰此游談之士爲利於侵耕者言之,而非實知利害者也。謂湖不必濬者,曰益堤壅水而已,此好辨之士爲樂聞苟簡者言之也。夫以地勢較之,壅水使高,必敗城郭,此議者之所已言也。以地勢較之,濬湖使下,然後不失其舊;不失其舊,然後不失其宜,此議者之所未言也。又山陰之石則爲四尺有五寸,會稽之石則幾倍之,壅水使高,則會稽得尺,山陰得半,地之窪隆不並,則益堤未爲有補也。故曰,此好辨之士爲樂聞苟簡者言之,而又非實知利害者也。

二者既不可用,而欲禁侵耕,開告者,則有賞罰之法矣;欲謹水之畜洩,則有閉縱之法矣;欲痛絕敢田者,則拔其苗,責其力以復湖,而重其罰,又有法矣;或欲任其責於州縣與轉運使、提點刑獄,或欲以每歲農隙濬湖,或欲禁田石柱之內者,又皆有法矣。欲知濬湖之淺深,用工若干,爲日幾何;欲知增堤竹木之費幾何,使之安出;欲知濬湖之泥塗積之何所,又已計之矣。欲知工起之日,或浮議外搖,役夫內潰,則不可以必其成,又已論之矣。誠能收衆說而考其可否,用其可者,而以在我者潤澤之,令言必行,法必舉,則何功之不可成,何利之不可復哉?

鞏初蒙恩通判此州,問湖之廢興於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實者。及到官,然後問圖於兩縣,問書於州與河渠司,至於參核之而圖成,熟究之而書具,然後利害之實明。故爲論次,庶夫計議者有考焉。熙寧二年冬臥龍齋。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散文成就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堂該校點,詩賦文21卷。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游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崑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視頻

越州鑑湖圖序 相關視頻

品讀《墨池記》曾鞏【北宋】
歐陽修只用六個字就「征服」了文壇,改革了北宋文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