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跑旱馬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早在民國年間,鹽都區樓王鎮每年春節開始到正月半都有出會的習俗。出會期間,各村的民間藝術表演隊都要登場展演。1937年春節,樓范保(當時樓王鎮共分為六個保)由11人組成的旱馬隊參加了演出,由於馬預示着「馬到成功一馬當先」,有大吉大利之意;同時,表演獨具匠心,加上馬夫、馬婆的表演更是傳神生動、幽默詼諧,跑旱馬因此聲名大噪。起初旱馬隊就是跳跳舞舞,後來逐步和舞龍隊配合穿插表演,人們稱之為「龍馬齊舞、人旺財旺」。[1]

現在的旱馬隊在表演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創新,融入了人物和劇情,例如「八仙過海」、「白蛇傳」、「西廂記」等。在製作旱馬的工藝上也有了新的改進,不只是以前簡單的用彩紙粘糊旱馬道具,而是使用舞台服裝上用的精美布料製作的旱馬,看上去更加生動活潑,傳神威風。1997年秋,在鹽城市「樓王杯」民舞邀請賽中,鹽都旱馬隊獲表演一等獎。2006年元宵,鹽都跑旱馬——一支由農民組成的演出隊伍,跨出鄉鎮、走進了市區的舞台。

鹽都跑旱馬具有地方特色,不僅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展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農民的風采。跑旱馬是民間舞蹈藝術大花園中一朵永開不敗的鮮花,在大家共同培育下,將會更加鮮艷奪目。

跑旱馬之前,大量的工作是扎馬和馬步的培訓。扎馬的工序基本是採集材料,如鐵絲、彩紙、紗布、竹蔑子等,扎竹圈做馬肚,竹圈直徑一般為一尺三寸左右,長度要相稱,定馬頸、做馬頭和馬尾、繃紗布、剪紙、糊貼,連接頭、身、尾。這其中最難做的是馬頭,也是關鍵所在,尤其是眼睛和嘴巴,雖是人工製作,不求絕對形似,但也要趨於神似。尾巴也是難點之一,主要是要使尾巴既撐得起,又搖擺自如。一匹馬要做到盡善盡美,除了掌握關鍵之外,還得在紙張上捨得下功夫,一是要顏色多樣,二是紙張糊貼要密實,整匹馬要十張紙左右。現在做馬的材料大部分被新材料所代替,馬尾巴、馬脊毛都是用旗須子做的,紙張也由原來的一般紙張換成了油光閃亮的電光紙。

馬步的培訓比較簡單,要步伐統一,機便靈活。鑼鼓聲響起,玩馬的人就要跑起來,前面馬夫的哨子聲時急時緩、時長時短,要求每一個人知道是什麼意思就可以跑動起來。當龍、馬一起玩的時候,那既要聽鑼鼓聲和哨子聲,又要看龍上下翻滾的幅度大小和節奏快慢。這也就是說,馬步的隨和性較大。

城頭村的旱馬,有它獨到的特色,具體為:①形象逼真——頭、腰、尾比例得當,五官、鬃毛製作精細,形如真馬;②輕便靈活——用材精良、關節是用細鐵絲連接,活動自如;③色彩鮮艷——鬃毛、尾巴用旗須做成,軀體用各色電光紙搭配,熠熠發光,光彩奪目;④攜帶方便——整匹旱馬的重量只有8斤重左右,分前後兩節,不用時,兩節相互一套便可攜帶;⑤易於保管——用後拿布一包,懸樑一掛便可保存。

城頭村的旱馬聞名四鄉八鄰,曾到學富、秦南、北龍一帶表演過,每到一處,人們讚不絕口。現在的大年初一、初五、元宵節基本都要走上街頭和村舍玩上一玩,鎮裡有什麼重大慶典活動,城頭村的旱馬隊都得被邀請參加表演助興。1997年秋,參加「鹽城市『樓王杯』民舞邀請賽」,城頭村旱馬隊獲表演一等獎。從此,藝人們信心倍增,逐步把這一藝術形式傳授給小字輩。目前,城頭小學學生們組成了旱馬隊,排練旱馬舞蹈,使跑旱馬這一民間舞蹈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城頭村的旱馬隊從起初的一般跳跳舞舞,到後來逐步和舞龍隊配合表演,人們稱之為「龍馬合舞人氣財氣都興旺」,現在的旱馬隊在表演形式上有所變化,有了人物和劇情,例如「八仙過海」、「白蛇傳」、「西廂記」等,人物栩栩如生,動作引人捧腹。除此,製作旱馬的材料也有了新講究,善動腦筋的人在馬肚裡裝上直流燈泡,晚上撳鈕一按,燈光閃亮。富裕人家晚上擺喜慶宴會便請旱馬隊去熱鬧一番,送上吉祥,送上祝福,送上歡樂。

城頭村的旱馬隊,從發起人顧知山算起,前後有顧春彩、顧吉余、王元德、顧金連、金正國、金正華、張德榮、洪明等人一代一代的努力,發展到今天已有第四代傳人。目前,大家一致認為,城頭的旱馬隊不但要繼續搞下去,還要不斷創新,馬隊的精神要一代一代發揚光大。

目錄

參考來源

  1. 跑旱馬,鹽都日報 , 2008-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