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跟着徐霞客游鳳慶(文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跟着徐霞客游鳳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跟着徐霞客游鳳慶》中國當代作家文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跟着徐霞客游鳳慶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最後的遊歷中,在雲南省的鳳慶縣呆了足足12天,寫下萬言日記。對於鳳慶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宣傳財富。不論是茶還是核桃,不論是山川還是人文,都在他一萬多字的遊記里,記得一清二楚。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八月初五,從昌寧到鳳慶習謙,習謙給了徐霞客的第一印象,不是這裡熙來攘往的市集,而是離他入住的公館後面的河邊露天溫泉。徐霞客入住的公館,就是後來成為鳳慶十景之一的古梅寒驛。《舊志》記載:「驛置錫鉛,距城西北80里,舊有古梅數株,寒香欲透,能逢使者前來,月魄初浮,可贈客懷東去。」江西贛州府的張偉銑職居千戶,隨鄧子龍將軍平滇,以軍功敘議授「驛承」之職,分守錫勐(錫鉛、勐佑)二里,世萌永襲。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順寧知府李文淵(滿洲國監生)賦七律一首:石蹬寒莎古道斜,梅花點點映皇華。隔村臨水偏疏落,臥雪擋風獨聱櫟。豈為題詩逢醉尉,漫因折寄失牛車。幽香觸動平生癖,盡日淹留賣酒家。以贊古驛寒梅。時隔近300多年,古梅僅剩數根枯節於石縫中,驛堂早已換新裝。

習謙溫泉,這是徐霞客從昌寧縣入鳳慶縣境內途中發現的第一奇觀。使他精神爽快:「破盡而錫鉛之取聚落倚之,此右甸(昌寧縣)東分支南下第三重地之盡處也,其前東西二溪交會,有溫泉當其交會之北矣,水淺而以木環其四周,無金雞(保山金雞村)永平之房覆,亦無騰越(騰衝)左側之石盤,然當兩流交合之間,而獨有此,亦一奇也」。這裡的「獨」「奇」兩字其意遞次深入,用得絕妙,顯然是對這一溫泉的很高評價。時隔383年,習謙溫泉依然存在。當時的習謙謂之錫鉛,徐霞客問了當地人地名的來歷,都說是這裡出產錫礦與鐵礦,所以稱為錫鉛。

離開習謙村,但見木蔭藤蔽,如相連的幃慢,翠色連片,上下蔭蔽,左右重疊變換,屢屢不斷。由於千百年的雨水沖刷,從勐佑起到縣城的路差不多都在溝槽里行。在中和村,有客館,向西靠着山峰屹立,匾額題為「金馬雄關」。旁邊有兩家人,就是所謂的塘報營了。明代塘報作為明代官方新聞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基層組織逐級向上傳播軍事情況,並在統治階層內部發布的信息傳播工具。從山岡平緩前行二里,又稍下走一里,有一座山峰在道路中央突起,穿過峰上的山坳上走,有一二家人緊靠在坡東,這是望城關。據《順寧府志.雍正》記載:「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往永昌大道,雄峙於半山高阜處,俯瞰新舊兩城......」。從望城關到府城是十里,均是逶迤下坡,路倒也漸漸寬起來。坡腳到府城新城的北門,足有二里。這時已是下午,穿過一條街走出南門,進入龍泉寺。龍泉寺所在的位置叫舊城,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城池。此時,龍泉寺開堂講經剛完,僧俗擾擾攘攘,正準備就餐。徐霞客此刻也是飢腸轆轆,顧不得那麼多了,撂下擔子,飽餐一頓,晚上就在寺內住宿。

初八日,徐霞客向東前往雲州,先後路過瓦罐窯、鴨子塘、象莊。象莊是未改設流官時土人酋長猛廷端養象的處所。然後經燕子岩,住在鹿塘,即現在的洛黨鎮政府所在地。雖然時間尚早,但前方很長一段都沒有食宿的地方,徐霞客就在下榻入住。

第二日從雲州返鳳慶,徐霞客到了東山寺。進寺後,沿石階逐級上登,正殿前邊用樓作為大門,而後面有層層樓閣。正殿前的大樓現在還在,幾近翻修,幾乎不見原貌了。樓閣上層所供的玉皇大帝,恐怕也不是現在供奉的吧。徐霞客登上樓閣,放眼就是西山交相迴繞,府城的城牆迴旋盤繞,都可以平視就盡收眼底了。《順寧府志》記載:東山寺系明嘉靖中,土府勐效忠建,萬曆年廢。僧人如寶,募請知府余懋學重修。過東門的亭橋,進入順寧府東門。找腳夫未找到,而大雨如注,只好再次來到龍泉寺,就在那裡住宿。 順寧,舊時名叫慶甸,本來是蒲蠻的地方。土官姓猛,就是孟獲的後代。萬曆四十年(1612),土官猛廷瑞專權放肆,秘密蓄謀反叛,開府陳用賓討伐誅殺了他。這也只是一面之詞罷了,從歷史的角度看,猛廷瑞並非心存謀反之意,而是被人離間或利用,落得了被滅的下場。徐霞客還從當地人口中得知,龍泉寺的基址,就是猛廷瑞居住的花園。寺前的池塘深而清撤,在池中建的水月閣,有彼岸花的墨稿。庭院中全是出水的洞穴,雖然小一點但出水的地方不止一處。又往西三丈,有一眼井,很小,又淺,水從井中溢出,向東注入池塘中,塗塗發聲,是龍泉的源頭了。

這是八月,從縣城到高梘槽的路上,隨處可見老百姓收核桃的場景,徐霞客了解到,府境內所吃所燒的全是核桃油。這裡的核桃殼厚而肉深嵌,一文銅錢可以買得裝滿幾石臼,把它捶碎後蒸,箍緊榨成油,勝過芝麻油、菜子油了。這是鳳慶境內關於食用核桃油最早的記述,估計也就是鐵核桃吧,僅「捶」碎後才能「蒸」,說明核桃之硬,非捶無法將其榨成油品。抵達高簡槽(今高梘槽)時,天已昏黑,便宿在高簡槽。店主老人姓梅,很能安慰客人,特意煎了太華茶來給他品飲。

天漸漸亮開,但見緊鎖霧靄的瀾滄江,似乎還在酣睡。沿着被水沖得似是而非的小路,徐霞客直奔瀾滄江,他將在這個叫白鶯哥渡的渡口過江。關於瀾滄江渡,《順寧府志》記載:「府東北八十五里,渡無虛日,舊設小舟,每為秋水沖沒。雍政三年(1725),知府范薄造大舟,改渡下流,稍近十里。」過了瀾滄江,上三台相井、沿二台寺外的馬幫路漸漸爬升,翻過馬鹿塘山脊經石灰窯,抵達阿祿司。「三里,躡岡頭,有百家倚岡而居,是為阿祿司。」據「魯史村志」載: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順寧府設司訊於阿魯王私宅,稱阿魯司訊,同年開闢為街場,亦稱阿魯司街。阿魯司街初為鄰近村落村民集市貿易,街天不過幾百人。後來,內陸人到此落籍入戶逐漸增多,茶馬古道人馬也以此為棧,魯史發展成了夾江地區的集市貿易中心。這天是中秋節,徐霞客事先從順寧府買了一個燒餅,把它揣在懷中作為賞月的食品,但月亮被烏雲遮住。

383年過去,徐霞客在魯史住過的董家大院幾經修葺雖然還在,但樑柱歪斜,屋脊殘斷。一位老人在裡屋造飯,火苗撲躍,皸裂的砧板上有一條尚吐着氣泡的魚。被蟲蝕蛀的窗紙,溜進暮色,已經褪色的標語尚能看懂那個時代的興奮與不安。十六日黎明,飯後往北行。過犀牛街,徐霞客注意到,這是一個規模僅次於阿祿司的小街。小街多為漢人居住,街頭有一座太平寺。而黑惠江就在離犀牛街不過幾百米的山腳。《舊志》載:黑惠江俗名小江,原來建有橋叫來宣橋,是順寧(今鳳慶)通往蒙化(今巍山)的重要橋樑。初為藤橋,清順治七年(1650),通判楊廷壁牽頭所建,後因李忠武之亂,橋被一把大火所毀。康熙元年(1662),知府米璁重建,雖然是木橋,但有兩根鐵索綰縛,橋上面居然還有類似涼亭性質的瓦屋20餘間,然而1669年再次被毀。畢竟是兵荒馬亂的歲月,耗財無數的黑惠江橋說毀就毀了。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府徐欐重建,1693年黑惠江遇上水漲,橋被毀。1715年,知府殷邦翰倡修,嘉慶三年(1798)再次被毀,從此不再修復改為擺渡。橋毀之後,渡江最先使用的是竹筏,用數十根龍竹製作,擺渡起來雖然安全,但龍竹船不防水。後來改用獨木舟,雖然防水卻載人少。後來當地的能工巧匠製作小船,載客與安全性能都大有提高。1991年開始使用鐵船一直沿用到今天。時下,雖然犀牛江大橋已於兩年前動工,但由於種種原因,至今尚未竣工。過黑惠江,有一座規模很小的茶房寺吸引着徐霞客。徐霞客認為此處奇境不可錯失,就沿着迴繞的石瞪穿過岩石關隘登到閣上。閣子是新建的,下層的後方,有一片石峰聳立在中央,與後面的山崖夾立,中間分開一條線,而中層就覆蓋在石縫上,峰尖鑽出中層的上方,上層又重疊在中層上建起。閣子後部都是就着山崖作為牆壁,並用鐵鏈把他們連綴起來,橫系在山崖上的石孔間,閣子前方飛檐重窗,吞吐煙雲,實在是處勝地。徐霞客感到非常遺憾,不能把被子鋪蓋留在此地,依傍山崖躺臥在明月下了。隱庵和尚為徐霞客烹茶挽留住宿,徐霞客擔心馬幫向前走去來不及追上,匆匆辭別他出來。十八里後來到桫松哨。這裡是順寧府東北境的盡頭處,與蒙化府分界地方,因為嶺上有杪松哨最大,所以起這個名。

從習謙到杪松哨,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孤獨背影,他用孤筇雙履丈量自然山河,用如櫞大筆記述尋山訪水的際遇,篳路藍縷,一路走來。沒有浩蕩的隨從,齊全的旅遊裝備,卻能「能忍飢數日,能遇食即飽」。然而,長期的田野旅行考察,使徐霞客積勞成疾,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當他離開鳳慶抵達雞足山時,先是全身出現疹塊,後來「兩足俱廢」,偉大而艱辛的旅程基本也就劃上句號了。[1]

作者簡介

許文舟,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徐霞客研究會理事,臨滄市作協副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