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路基是由填築或開挖而形成的直接支承軌道的結構,也叫做線路下部結構。路基與橋樑、隧道相連,共同構成線路。路基依其所處的地形條件不同,有兩種基本形式:路堤和路塹,俗稱填方和挖方。鐵路路基的作用是在路基面上直接鋪設軌道結構,因此,路基是軌道的基礎,路基荷載,既承受軌道結構的重量,即靜荷載,又承受列車行駛時通過軌道傳播而來的動荷載。路基同軌道一起共同構成的線路結構是一種相對鬆散連結的結構形式,抵抗動荷載的能力弱。建造路基的材料,不論填或挖,主要是土石類散體材料,所以路基是一種土工結構,經常受到地質、水、降雨、氣候、地震等自然條件變化的侵襲和破壞,抵抗能力差,因此,路基應具有足夠的堅固性、穩定性和耐久性。對於高速鐵路,路基還應有合理的剛度,以保障列車高速行駛中的平穩性和舒適性。
類型
一般路基幹濕類型
路基的乾濕類型表示路基在最不利季節的乾濕狀態,劃分為乾燥、中濕、潮濕和過濕四類。原有公路路基土的乾濕類型,可以根據路基的 分界相對含水量或分界稠度劃分;新建公路路基的乾濕類型可用路基臨界高度來判別。高速公路應使路基處於乾燥或中濕狀態。
特殊路基類型
軟土地區路基
以飽水的軟弱粘土沉積為主的地區稱為軟土地區。軟土包括飽水的軟弱黏土和淤泥。在軟土地基上修建公路時,容易產生路堤失穩或沉降過大等問題。我國沿海、沿湖、沿河地帶都有廣泛的軟土分布。
黃土地區路基
黃土是一種以粉粒為主,多空隙,天然含水量小,呈黃紅色,含鈣質的黏土。廣泛分布於黃河中游的河南西部,山西、陝西和甘肅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部分地區。黃土的濕陷性是在外荷載或自重的作用下受水浸濕後產生的濕陷變形。
滑坡地段路基
滑坡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質條件下,由於各種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影響,山坡的不穩定土(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軟弱面(帶)作整體、緩慢、間歇性的滑動變形現象[1]。滑坡有時也具有急劇下滑現象。
岩坍與岩堆地段路基
岩坍是岩崩與岩塌的統稱,包括錯落、坍塌、落石、危岩。岩堆則是陡峻山坡上岩體崩塌物質經重力搬運在山坡腳或平緩山坡上堆積的鬆散堆積體。
泥石流地區路基
泥石流是指地區由於地形陡峻,鬆散堆積物豐富,特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流出時,突然爆發的包含大量泥沙、石塊的洪流。有時每年發生,有時多年發生一次,危害程度也不一樣。
岩溶地區地基
岩溶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層,在流水的長期溶解和剝蝕作用下,產生特除的地貌形態和水文地質現象的統稱。岩溶對地基的危害,一般為溶洞頂板坍塌引起的路基下沉和破壞;岩溶地面坍塌對路基穩定性的破壞;反覆泉與間歇泉浸泡路基基底,引起路基沉陷、坍塌或冒漿;突然性的地下湧水沖毀路基等。可溶性碳酸鹽類岩石主要集中在我國華南和西南,其次是長江中、下游的華中區。
多年凍土地區路基
凡是土溫等於或低於0℃,且含有冰的土(石)稱為凍土,這種狀態三年或三年以上者,稱為多年凍土。主要集中於我國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青藏高原。
雪害地段路基
公路雪害有積雪和雪崩兩種主要形式。積雪包括自然降雪和風吹雪。自然降雪一般不致對公路造成嚴重危害;風吹雪可阻段交通,埋沒車輛,主要發生在我國東北地區、青藏高原及新疆等地。
沙漠地區路基
沙漠地區氣候乾燥,降雨小、溫差大,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土中易溶鹽多,植被稀疏、低矮。我國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陝西等省區分布有大面積的沙漠與沙地。
膨脹土地區路基
膨脹土系指土中含有較多的黏粒及其他親水性較強的蒙脫石或伊利石等黏土礦物成分,且有遇水膨脹、失水收縮的特點,是一種特殊結構的黏質土。多分布於全國各種二級及二級以上的階地與山前丘陵地區。
涎流冰地段路基
涎流冰分山坡涎流冰和河谷涎流冰,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區和高寒地區[2]。山坡涎流冰由山坡或路基挖方邊坡出露的地下水凍結形成。河谷涎流冰則是沿溝谷漫流的泉水和凍雪融水凍結形成。
鹽漬土地區路基
鹽漬土中氯鹽、硫酸鹽受水易溶解,可形成雨溝、洞穴、濕陷等病害,冬季凍脹、鹽脹形成鼓包、開裂,夏季溶蝕、翻漿。鹽漬土在我國分布較廣,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等省區分布較多。
視頻
路基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公路路基及路基病害和防治措施,土木工程網,2017-1-14
- ↑ 關於涎流冰的一些小知識,十千牛,201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