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路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路環(葡萄牙語:Coloane)古稱鹽灣、鹽灶灣、九澳島或阿婆尾,因東北角之九澳灣與島上九澳山而得名。此外,路環的葡文名稱,有人認為是音譯自該島的粵語古稱「過路灣」。現在是澳門的一個地方,是組成澳門的四大部分(區域)之一。由於該島大部分地還沒開發,植被豐富,風景優美,因此路環被譽為澳門最後的後花園[1]。路環島的最高峰疊石塘山半山以上的地區,被劃為郊野公園和媽祖文化村,受到嚴格保護。

路環原為一個獨立島嶼,北海岸線沿石排灣馬路至映山湖(今離島醫院用地)東岸,因為長期填海,現已和氹仔連成一體,而兩島之間因填海而成的區域就是現在的路氹城

歷史

路環原屬廣東省香山縣(即今中山市),但在1864年遭葡萄牙占領,成為澳門的一部分。

明朝《嘉靖香山縣誌》指橫琴以來有九澳山,後來隨着路環開發,九澳的範圍縮小至九澳村一帶。

路環在清朝時是產鹽之區,西面海灣故稱鹽灶灣,其中譚公廟對出海面即是鹽田,對澳供應至二十世紀方止。

1910年發生了一場葡兵與海盜的大戰,是為「路環慘案」。7月初,18名新寧縣學童在路環被海盜綁架,鄉民稟告兩廣總督袁樹勛,袁因路環屬澳葡政府管轄,不能派兵前往緝拿。7月中澳督馬葵士派遣兩支部隊進攻,由于海盜頑抗,葡兵被擊斃數人,炮台亦被占領。澳督聞訊後增派一炮兵部隊共106人支援,惟仍不敵匪徒,死傷多人。隨後調集水陸各軍全力進攻,路環各村民因被海盜挾持,致被炮擊引致死傷。7月18日晚,大批海盜在暴風雨下乘船逃走,多人遇海難喪生。7月19日,葡軍全面包圍路環九澳並登陸,縱火焚燒九澳村,村民數百家家毀人亡。有一艘逃難的村民船,被葡軍追逐擊沉,船上38人全部喪生。葡軍最後救出18名人質,另有40餘名海盜被生擒。9月,治安警察局審理案件,判處8名海盜流放非洲做苦力28年。路環慘案發生後,當地人因不滿葡方除擊斃海盜外亦誤殺村民,紛紛要求政府廢除條約收回澳門。清政府鑑於群眾強烈要求,派駐法國大使劉式訓赴里斯本,再次提出劃界談判問題,但此事最後不了了之。事後,島上的居民和警察終於成功地將海盜驅逐出路環。今日路環上則有「打海盜紀念碑」[2]

直至1969年,連接氹仔與路環連貫公路建成。現在,路環仍然保持原有自然風光,到處鳥語花香,有海灘、步行徑、燒烤區等,瀰漫一片清新自然景象,與繁囂的都市形成一強烈對比,路環已成為人們的休閒和度假勝地,但每逢周末,路環各處亦會人來人往,熱鬧擠擁。

視頻

路環 相關視頻

澳門最後的後花園——路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