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路的變遷(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路的變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路的變遷》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路的變遷

暑假期間,妻子和小孫女一同從外地回來,我開車去南通興東機場接她們,孫女兒看着窗外一閃而過的樹木,拍着小手說:「爺爺你看,路邊的樹在向後倒呢,它們是在迎接我們嗎?」

孫女兒的歡呼,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故鄉道路的變化,我一邊開車一邊跟她說起改革開放前後老家鄉村道路的變遷。

我對孩子說,你生長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多麼幸福,現在的家鄉,交通四通八達,條條路都是硬質化,從家裡出門就可以坐汽車,你可知道,40年前,鄉下的路有多難走,我和你奶奶可是吃盡了因道路不暢交通不便的苦頭。

1973年,妻子高中畢業後,在鄰鎮的一所農村小學任代課老師,那時候是什麼路呀,狹窄不說,而且一會兒上坡一會兒下坡,不遠就是一個缺口,路面上坑坑窪窪,十來里路程要走上1個多小時,岳父家省吃儉用為妻子買了一輛新自行車,卻常常是推着走,有時還要用肩膀扛,來回一趟總被搞得筋疲力盡,有好幾次,走到半路上天下起雨來,只好將車子寄在路邊的人家。那個年代,人們因道路問題,下雨天就不敢出門。老家人有一句關於出行的口頭禪:「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這就是老家道路的真實寫照。

1978年,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以後,家鄉的變化迅猛異常,改革開放給人們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袁莊鄉村的路開始是十幾年一個變化,接着是幾年上一個台階。上世紀80年代,袁莊鎮去縣城通上了砂石公路;90年代,公路拓寬了,砂石路面換成了柏油路面;21世紀初,袁莊境內修起了苴東線和角林線兩條省道,人們出行更方面了,而且,海洋鐵路也修到了我們鎮。前年,橫穿我鎮的海啟高速公路又開始修建……家鄉人把最早通往縣城的公路看成是一條致富路,也有人把它稱為「脫貧路」。

新世紀以來,國家投資搞了一項惠民工程——村村通,這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一項民心工程,所有村莊都通上柏油路或者水泥路,解決了農村、城鄉人們出行難,也打破了農村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現在的袁莊鎮,不但村村都通了水泥路,通了客車,而且全鎮農村戶與戶之間也都通上了水泥路。老百姓的心裡甭提有多高興,看到家門口鋪上水泥路,栽上樹,又安裝上路燈,人們從內心感激:「共產黨好,改革開放好,國家惠民政策好!」。

一路走着說着,不知不覺汽車已經開進了孫莊村,進村的那段水泥路原本是3.5米寬的,前年又改造拓寬為 5米,車子走在上面不再為會車而擔心,開起來特別爽,終於到了家門口,一看時間,僅僅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妻子一邊下車一邊感慨地說,真是不敢想象,如果是在40年前,我們從南通回來這100多里路少說也得四五個鐘頭!孫女激動地說:「爺爺,您講的故事真好,以後我還想聽您講改革開放40年的故事!」聽了孫女童聲稚氣的話語,我心頭的喜悅更濃啦!

家鄉路的變遷,是祖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一個縮影。道路,在人們心中不僅僅只是通行的功能,它更承載了人們昨天的夢想,寄託着人們明天的希望。我默默祝福腳下的路,伴隨着家鄉人走向富裕的腳步,隨着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越變越寬,越變越便捷!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