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躲金洞(郭法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躲金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躲金洞》中國當代作家郭法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躲金洞

那個夏日早晨,好不容易逮着個星期天、且在夢中暢遊的我突然被一陣吆喝聲驚醒:「日頭都曬着屁股啦!還不起來給豬薅草去!」娘一邊催促着我,一邊把打草籃扔到我的跟前。睡眼惺忪中,我極不情願地擓起荊籃(北方農村用荊條編就的籃子),當然,籃里還不忘放進那本借來的、少皮沒毛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

給豬打草其實是個幌子,不過是想找一個安靜地方讀書而已。黑龍山裡有數孔廢棄多年的土窯,雖已破敗不堪,卻十分隱蔽,且冬暖夏涼,恰是讀書的好去處。


我沉浸於《林海雪原》緊張曲折故事情節中,以至於王莊煤礦中午報時的汽笛聲早已鳴響竟渾然未覺(上世紀60年代人們少有鐘錶,每隔一個時辰,王莊礦上都要拉響一次汽笛,向人們提示時間,俗稱「放氣」)。正當我為孤膽英雄楊子榮深入敵穴、活捉座山雕而擊掌叫好時,土窯門口卻陡然傳來一串一驚一乍的聲音:「啊哈!可讓我給逮住了!原來你藏在躲金洞裡呢!」

你打的豬草呢?面對娘的質問,覷着空蕩蕩的草籃,我尷尬而羞愧地低下了頭。我擓着空籃,像俘虜一般被娘「押送」着回家吃中午飯去了。 後來我曾問過娘,啥是「躲金洞」啊?娘愣怔了一下:人老幾輩子都是這樣叫的呀!

第二年初春,我國北部邊陲珍寶島發生戰事。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廣積糧」的偉大號召,全國人民也都在備戰備荒。作為黨員的父親當仁不讓,一有空閒便在我家居住的土窯里挖洞不止,說是「戰備洞」,挖好了能防原子彈。那天,爹正掄着那把老钁頭揮汗如雨地挖着戰備洞。我問爹,啥是躲金洞?爹擦了擦滾落在額頭上的汗珠,緩緩說道,躲金洞就是當年躲避金兵的窯洞啊!咱家現在居住的土窯過去就叫躲金洞,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呢!爹望着窯外那一孔亮光,用低沉沙啞的嗓音念誦起那首流傳於豫西地區的古老歌謠:「躲金洞,躲金洞,躲進洞裡逃性命。金軍鐵蹄踏中原,十室便有九室空……」

許多年以後,我對父親的話曾做過一番考證,始知其言不虛。

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在金軍鐵騎的猛烈攻擊下,京城開封陷落。翌年四月,金軍押解宋徽宗、宋欽宗以及皇后、嬪妃、諸王、大臣等18000餘人北撤,將開封府城皇宮中金銀財寶、圖書文籍洗劫一空,使立國160餘年的大宋王朝蒙受了空前的奇恥大辱。靖康之難也使中原地區慘遭血與火的洗劫,「屍盈郊邑,血滿道途」。金軍實行類似於後來清代「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嚴酷政策,淪陷區人民披髮左衽,蓬面如鬼。位於豫西鞏義的北宋皇陵(七帝八陵)亦慘遭塗炭。金兵打開陵墓,哄搶墓中珍寶,焚燒陵寢,一時間煙火瀰漫,屍骨遍野……為躲避金軍鐵蹄的蹂躪,豫西地區的百姓紛紛在山澗溝壑等隱秘處挖洞築穴,名曰「躲金洞」。

有一年夏天,我去三門峽避暑小住,盤桓於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三門峽地坑院,不禁為先民們的生存智慧所折服!這種北方農村罕見的「下沉式窯居村落」,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且院落互通,洞洞相連,可「系牛馬,置碾磨,積粟鑿井,無不可者」,這豈不是躲金洞的「升級版」?相比之下,冀中的地道村已屬「小兒科」了。如今,「躲金洞」一詞依然是豫西一帶的人們常掛於嘴邊的口頭禪,然而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躲金洞」這一被血淚浸泡過的名字里曾飽含着金軍凌辱下的中原人民多少恥辱和悲傷呢?!

在備戰備荒、準備打仗的歲月里,將愚公精神發揮到極致的父親每天堅持不止,他下定決心要讓全村洞洞相連,以便在未來戰爭爆發時能夠確保一方平安。


但漸漸地,父親挖洞的速度越來越慢了。這倒不是他鬆懈了自己的鬥志,而是沉重的疾病使父親不得不無奈地放棄自己「深挖洞,防核戰」的宏偉計劃。幾年之後,當父親帶着深深的遺憾撒手人寰時,他親手挖掘的「戰備洞」也成了半拉子工程。

父母在,家就在。沒有了父母親,如今遠在省城的我已很少回老家了。有一年夏天,我回到故鄉,在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古老村落里尋訪我的誕生處,發現父親當年挖掘的深達百米的「戰備洞」已成廢墟,黑龍山腳下曾留下我無數少年足跡的「躲金洞」也已蕩然無存。我不免有些惆悵——這裡曾揮灑過父親辛勞的汗水,也曾深埋着父輩們未及實現的夢想。但此時此刻,我的心裡似乎又有着更多的歡喜——一孔孔「躲金洞」早已被一棟棟寬敞明亮的樓房所替代,綠意盎然的黑龍山,寬暢平坦的鄉村公路,田野里翻滾的金色麥浪,鄉親們燦爛的笑臉,猶如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展現在我的眼前。我想,沐浴和平的陽光,共享安寧的生活,這不正是父輩們當年所孜孜追尋的美好夢想嗎?[1]

作者簡介

郭法章,字令典,出生於河南省新密市,1978年12月參軍入伍,1996年12月轉業至鄭州。系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