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載維·赫伯特·勞倫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載維·赫伯特·勞倫斯 (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年9月11日-1930年3月2日)生於英格蘭諾丁漢郡伊斯威特,是風靡世界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作者。

諾丁漢郡是DH勞倫斯拜倫勳爵等文學巨匠的故鄉。諾丁漢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學之城的地位,彰顯了這些當地作家對文學世界的影響和貢獻。諾丁漢郡伊斯威特鎮維多利亞街8A號,現為勞倫斯出生地博物館(D. H. Lawrence Birthplace Museum)。[1]

勞倫斯是煤礦工人的第四個孩子。勞倫斯的母親來自英格蘭南部,受過教育,精緻和虔誠。他的父親工作之餘講方言、飲酒、而且是文盲。礦工的生活和文化,他父母之間衝突折磨的關係,都成為勞倫斯早期短篇小說和小說的主題。實際上,在離開伊斯威特之後,他仍在想像中繼續返回。[2]

勞倫斯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英國作家。也是20世紀英國文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但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說、詩歌、戲劇、散文、遊記和書信。[3]

早期

1898–1901年,勞倫斯(Lawrence)獲得了諾丁漢高中的獎學金,並在16歲時畢業開始工作謀生。在第一次患上肺炎後,他不得不放棄工作。在療養期間,他開始參觀附近的哈格斯農場,並與傑西·錢伯斯(Jessie Chambers)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02年,在國家考試中表現出色,成為伊士活學校的老師。後在傑西的鼓勵下,他於1905年開始寫作。

1906年,他的第一個創作故事,在當地一家報紙上發表。

1906年到1908年,他在諾丁漢大學學習,獲得了教師證書。於執教期間,勞倫斯在《英國評論》發表詩作和短篇小說《菊花香》。《菊花香》在倫敦引起迴響,成為勞倫斯作家生涯的開端。

1909年,隨著他寫詩和故事隨著他,並起草了他的第一本小說 - 《白孔雀》。

私奔

1910年,勞倫斯出版了首部長篇小說《白孔雀》,不久母親病逝。有傳勞倫斯為了減輕病母的痛苦,故意增加她服藥的劑量。勞倫斯和母親關係非常親密,名作《兒子與情人》(1913)曾在西方評論界引起「戀母情結」的巨大爭議。母親離世也成為勞倫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母親去世後,勞倫斯肺炎復發,在病情略為好轉時,他放棄了教師職業,轉當專職作家。

1911至12年,身體健康的關係決定放棄寫作生活。最重要的是,他墜入愛河與諾丁漢大學教授的德國貴族妻子 - 弗里達·威特里(Frieda Weekley)(馮·里奇霍芬),戀愛了。

1912年,勞倫斯和弗里達·威特里私奔,前往德國。然後去了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兩人返回英國。弗里達·威特里與丈夫離婚。

1914年7月13日,勞倫斯和弗里達在英格蘭結婚。一戰中,德國和英國交戰,所以勞倫斯夫婦被官方監視,困在英格蘭和生活於貧困中。

1915年,勞倫斯最優秀的作品《彩虹》,甫出版便因內容淫穢而被禁。

危機時期

1915年,勞倫斯訪問劍橋之後,他遇到了Bertrand RussellMaynard Keynes和其他被稱為使徒的劍橋秘密社會成員,勞倫斯開始質疑自己的性取向。幾年後解決的這種內部衝突在被遺棄的《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第一章中很明顯。

1917年,由於涉嫌向德國潛艇發信號,他們於被驅逐出縣,並在倫敦和德比郡度過剩下的戰爭歲月。勞倫斯雖然受到徵兵的威脅,但在戰爭期間寫了一些他最出色的作品。

1920年,出版了《戀愛中的女人》。在此期間,勞倫斯人住在偏僻的康沃爾郡的小屋中,由於勞倫斯(Lawrenc)的和平主義和弗里達(Frieda)的德國血統,不得不忍受來自農村鄰居的懷疑和敵意。那也是他們兩個人的危機時期。勞倫斯和弗里達經常嘔罵、打架。

《彩虹》和《戀愛中的女人》

在這一時期的第一部小說《彩虹》中,勞倫斯通過追隨布蘭文家族(居住在伊斯特伍德附近)三代人,擴大了兒子和情人的範圍,從而將社會和精神變化融入了編年史。

該書的早期部分富有詩意和神話色彩,記錄了湯姆·布朗格文(Tom Brangwen)與寡婦波蘭流亡者利迪亞(Lydia)在1860年代的愛情和婚姻。最初,這兩個人之間風風雨雨,但由於工作,家庭和孩子的關係,他們逐漸陷入了傳統的家庭生活。意識的擴展被傳給了他們的女兒厄休拉(Ursula)的下一代,即勞倫斯的下一代。小說的最後三分之一描述了厄休拉與父親的童年關係,以及她熱情但不成功的浪漫史。Ursula對Skrebensky的吸引力是由於他的社會常規性而被否定的,而她對Skrebensky的拒絕是由她成為支配性關係的象徵。小說結束時,她像保羅·莫雷爾(Paul Morel)那樣獨自康復,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艱難未來。

《戀愛中的女人》講述了這個故事,但跨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意識轉變。標題為「厄休拉」的女人是烏蘇拉,她的姐姐古德倫(Gudrun),既是老師又是藝術家,同時也具有自由精神。他們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現代女性,沒有關於其角色的刻板印象,並且具有性自主權。

儘管不確定如何處理生活,但他們不願解決普通婚姻問題。姐妹們的志向在他們的浪漫關係中得以體現:小說追隨了兩種關係的發展:一種(烏蘇拉和伯金)(Ursula和Birkin)富有成果,並且充滿希望,即使很難維持作為自由伴侶的平衡。另一個(古德倫和傑拉德)則指出了統治和依賴,暴力和死亡。

敘述的特徵是主人公的極端意識:現在,通過認真或激烈的辯論,前幾代人的口齒不清的鬥爭在口頭上獲得了成功。厄休拉的熱情與熱情相結合,滿足了伯金的知識力量。懷疑和她的情緒穩定。

傑拉德-古德倫(Gerald-Gudrun)的關係表明,他的男性統治地位是一個覆在殘缺內心空虛和缺乏自我意識上的貝殼,最終激發了古德倫的厭惡情緒。他們之間的最終衝突是在高山滑雪勝地的高空度中進行的。在對古德倫(Gudrun)進行野蠻攻擊後,傑拉德(Gerald)徘徊在雪地中,死了。伯金悲痛欲絕,離開厄休拉(Ursula)在溫暖的象徵性南部意大利重新生活。

勞倫斯早期小說的目標是尋求充實的性愛和能夠滿足現代意識的婚姻形式,但如今,他的小說都沒有幸福的結局:充其量,他們以一個開放的問題作為結尾。

晚期生活和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勞倫斯(Lawrence)和他的妻子去了意大利(1919),他再也沒有住在英格蘭。

他很快著手創作了一組小說,包括《失落的女孩》(The Lost Girl)(1920),《亞倫的杖》(Aaron's Rod)(1922)和未完成的小說。Noon先生(僅在1984年完整出版)。

所有這三本小說都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在伊斯特伍德(Eastwood)故事集和對當地習俗的諷刺諷刺,特別是在尋找配偶的部落儀式中,在歐洲,另一部小說集則是中心人物脫離了部落背景並發現了真正的故事。合夥。所有三本小說都以開放的未來而告終。然而,在Noon先生的著作中,Lawrence講述了他的主角Lawrence在1912年與Frieda在德國的經歷,從而以輕鬆的方式繼續了他在Sons and Lovers中開始的準自傳式處理。

1921年,戰後勞倫斯決定離開歐洲,前往美國,和澳大利亞向東行。開始他所謂「原始朝聖」計劃,偕同妻子離開英國四處旅行,此後僅短暫回國兩次。他們旅行的足跡遍布法國、義大利、斯里蘭卡、澳大利亞、美國和墨西哥,更曾夢想在新墨西哥建立烏托邦式的社區。勞倫斯在新墨西哥居住了幾年後肺炎復發,不得不回到歐洲。

晚年的勞倫斯移居法國南部。並開始寫作《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該作最初只在佛羅倫斯以私人名義出版,日後卻風靡歐洲。

1929年,他在法國寫了《啟示錄》(出版於1931年),這是對聖經《啟示錄》的評論,這是他最後的宗教聲明。

1930年3月2日,勞倫斯過世。他被埋葬在旺斯(Vence)。

1935年,骨灰被移交給勞倫斯遺孀。帶到二人曾居住過的新墨西哥埋葬。

重要作品[4]

小說

白孔雀 (1911) - 一個選錯了妻子的男人的悲劇

入侵者 (1912)

兒子與情人 (1913) —曾用題目《保羅·莫萊爾》

虹 (1915) —曾因「猥褻罪」而被禁

戀愛中的女人 (1920) —《虹》的續集

迷失的少女 (1920)

艾倫的藜杖 (1922)

狐狸 (1923) – 短篇小說

船長的玩具 (1923) —短篇小說

瓢蟲 (1923) -短篇小說

袋鼠 (1923)

灌木叢中的男孩 (1924)

莫爾先生 (1925) -短篇小說

羽蛇 (1926) -取材於古代墨西哥神話

逃跑的女人 (1928)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1928年最先在佛羅倫斯出版,直到1960年才於英國本土出版)

詩歌

情詩及其他詩作 (1913)

看!我們成功了 (1917)

新詩 (1918)

鋼琴 (1918)

海灣:詩集 (1919)

鳥語花香 (1923)

紫羅蘭 (1929)

戲劇

霍羅伊德夫人守寡記 (1914)

一個礦工的星期五傍晚 (1934)

一觸即發 (1920)

大衛 (1926)

墨西哥的清晨 (192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