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前子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車前子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車前子為車前科植物車前或平車前的乾燥成熟種子。夏、秋二季種子成熟時採收果穗,曬乾,搓出種子,除去雜質。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酒浸(《總錄》)、微炒(《局方》)、焙制(《寶產》)、酒蒸(《濟生方》)等炮製方法。明代又增加了米泔水浸(《醒齋》)和酒煮(《瑤函》)的方法。清代除沿用宋代方法外,又增加了酒炒(《金鑒》)、青鹽水炒(《幼幼》)等炮製方法。明、清兩代對炮製的目的也有所記述。
【現代炮製方法】
1.車前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2.炒車前子:取淨車前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略有爆聲,並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 3.鹽車前子:取淨車前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略有爆聲時,噴淋鹽水,炒干,取出放涼。車前子每100千克,用食鹽2千克。
【飲片性狀】
車前子呈橢圓形、不規則長圓形或三角狀長圓形,略扁,長約2毫米,寬約1毫米;表面黃棕色至黑褐色,有細皺紋,一面有灰白色凹點狀種臍;質硬。氣微,味淡,嚼之帶黏性。炒車前子略鼓起,色澤加深,略有焦香氣。鹽車前子微有鹹味。
【質量標準】
車前子水分不得過12.0%,總灰分不得過6.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車前子膨脹度應不低於4.0,含京尼平苷酸不得少於0.50%,毛蕊花糖苷不得少於0.40%;鹽車前子總灰分不得過9.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0%,膨脹度不應低於3.0,含京尼平苷酸不得少於0.40%,毛蕊花糖苷不得少於0.30%。
【炮製目的】
車前子味甘,性微寒。歸腎經、肝經、肺經、小腸經。具有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的功能。 生車前子長於利水通淋,清肺化痰,清肝明目,用於水腫,淋證,暑濕泄瀉,痰熱咳嗽,肝火目赤。炒車前子寒性稍減,並能提高煎出效果,作用與生品相似,長於滲濕止瀉。用於濕濁泄瀉,小便短少。如《本草備要》就有「炒研,入利水泄瀉藥」的記載。鹽車前子瀉熱作用較強,利尿而不易傷陰,能益肝明目。用於眼目昏暗,視力減退。
【臨床應用】
1.生用 (1)淋證:常與木通、萹蓄、瞿麥、滑石等同用,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用於濕熱下注之熱淋,血淋,小便澀痛,淋漓不暢或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如八正散(《局方》)。 (2)水腫:可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水腫,常配伍澤瀉、茯苓皮、冬瓜皮等,用於水濕內阻,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有增強利水消腫的作用。若慢性腎炎水腫見有腎陽虛證候者,可與附子、茯苓、澤瀉等同用,有溫補腎陽,利水消腫之功,如濟生腎氣丸(《濟生方》)。 (3)暑濕泄瀉:《楊氏家藏方》車前子散,用本品與白茯苓、豬苓、人參、香薷等配伍,治小兒伏暑吐瀉,煩渴引飲,小便不通,具有解暑益氣,利水止瀉的功效。 (4)痰熱咳嗽:車前子甘寒滑利,常與杏仁、桑白皮、黃芩、知母等配伍,治肺熱咳嗽,痰多色黃,有清肺化痰的作用。或與金銀花、蚤休、大青葉、桔梗、膽南星等配伍,用於小兒肺炎,有止咳、祛痰、平喘之功,如病毒肺炎合劑(《中西醫結合兒科試用新方》)。 (5)肝火目赤:常與菊花、龍膽草、黃芩、羌活等同用,能清肝經積熱,用於眼中生翳,血灌瞳神,羞明多眵(相當於皰性角膜炎),如車前子散(《瑤函》)。 2.制用 (1)炒車前子:濕濁泄瀉:多與白朮、苡仁、茯苓、麩炒澤瀉、豬苓等同用,能實脾、利濕、止瀉,用於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大便泄瀉,小便不利。亦可用本品炒焦研末服,治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 (2)鹽車前子:眼目昏暗:肝腎不足,視物昏花,常與熟地、枸杞子、桑椹、菟絲子等同用,能益肝明目。
【附】
1.近代的炮製方法還有酒炙法。即用黃酒將車前子拌勻,用文火炒至略帶火色。每100千克車前子用黃酒12.5千克。 2.文獻摘錄「入補益藥中用米泔淘淨蒸,人利水治泄瀉藥炒為末用。」(《大法》)
【總結】
車前子以酒制和炒法出現最早,歷代也以炒制和酒制的方法用得較普遍。近代以鹽制和炒法較常用,1985年以後的《中國藥典》則只收載了鹽制方法。古代文獻用食鹽制車前子則少見。車前子在方劑中以生品常用,其次是炒車前子。從近代實驗研究成分的變化來看,似乎以炒車前子為佳。 鹽制車前子傳統認為能引藥人腎,增強清熱利尿作用,這種認識不完全正確,鹽制車前子能增強清熱作用,未必能增強利尿作用。鹽車前子能益肝明目,可能是鹽車前子清肝明目作用較強,車前子本身又略帶補性,所謂「利小便而不走氣」。用於目暗不明,視物昏花,是因這類目疾多屬肝腎陰虧,氣血不調所致,方中用鹽車前子,一是能益肝明目,兼潤心腎;二是能瀉腎濁,避免方中補藥之膩滯,且利尿而不傷陰,與養陰補血藥同用,相輔相成,能更好地發揮全方的綜合作用。 [1]
【炮製方法】
1.車前子《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水淘洗令淨。」《本革綱目》:「凡用須以水淘洗去泥沙,曬乾。」《炮炙大法》:「用米泔淘淨。」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2.炒車前子《局方》:「凡使,須微炒燥,方入藥用。」《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水淘洗令淨,控,焙乾,隔紙炒。」《本草綱目》:「入湯液,炒過用。」現行,取淨車前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鼓起,色稍變深,有爆鳴音時取出,晾涼。 3.鹽車前子《幼幼集成》:「青鹽水妙七次。」現行,取淨車前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鼓起有爆裂聲時,噴淋鹽水,繼續炒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車前子每100kg,用食鹽2kg。 4.酒車前子《本草綱目》:「酒浸一夜……曬乾,焙研。」《醫宗必讀》:「酒拌蒸曝。」《醫宗金鑒》:「酒炒。」現行,取淨車前子,用黃酒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略帶火色,取出放涼。車前子每100kg,用黃酒12.5kg。 [2]
【炮製方法】
1.車前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2.炒車前子:取淨車前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略有爆聲,並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 3.鹽車前子:取淨車前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略有爆聲時,噴淋鹽水,炒干,取出放涼。車前子每100kg,用食鹽2kg。
【炮製性狀】
車前子呈橢圓形、不規則長圓形或三角狀長圓形,略扁,長約2mm,寬約1mm;表面黃棕色至黑褐色,有細皺紋,一面有灰白色凹點狀種臍;質硬。氣微,味淡,嚼之帶黏性。炒車前子略鼓起,色澤加深,略有焦香氣。鹽車前子微有鹹味。
【炮製意義】
車前子味甘,性微寒。歸腎經、肝經、肺經、小腸經。具有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的功能。 1.生車前子:長於利水通淋,清肺化痰,清肝明目,用於水腫,淋證,暑濕泄瀉,痰熱咳嗽,肝火目赤。 2.炒車前子:寒性稍減,並能提高煎出效果,作用與生品相似,長於滲濕止瀉。用於濕濁泄瀉,小便短少。如《本草備要》就有「炒研,入利水泄瀉藥」的記載。 3.鹽車前子:瀉熱作用較強,利尿而不易傷陰,能益肝明目。用於眼目昏暗,視力減退。
【臨床應用】
1.生用 (1)淋證:常與木通、萹蓄、瞿麥、滑石等同用,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用於濕熱下注之熱淋,血淋,小便澀痛,淋漓不暢或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如八正散(《局方》)。 (2)水腫:可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水腫,常配伍澤瀉、茯苓皮、冬瓜皮等,用於水濕內阻,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有增強利水消腫的作用。若慢性腎炎水腫見有腎陽虛證候者,可與附子、茯苓、澤瀉等同用,有溫補腎陽,利水消腫之功,如濟生腎氣丸(《濟生方》)。 (3)暑濕泄瀉:《楊氏家藏方》車前子散,用本品與白茯苓、豬苓、人參、香薷等配伍,治小兒伏暑吐瀉,煩渴引飲,小便不通,具有解暑益氣,利水止瀉的功效。 (4)痰熱咳嗽:車前子甘寒滑利,常與杏仁、桑白皮、黃芩、知母等配伍,治肺熱咳嗽,痰多色黃,有清肺化痰的作用。或與金銀花、蚤休、大青葉、桔梗、膽南星等配伍,用於小兒肺炎,有止咳、祛痰、平喘之功,如病毒肺炎合劑(《中西醫結合兒科試用新方》)。 (5)肝火目赤:常與菊花、龍膽草、黃芩、羌活等同用,能清肝經積熱,用於眼中生翳,血灌瞳神,羞明多眵(相當於皰性角膜炎),如車前子散(《瑤函》)。 2.制用 (1)炒車前子:濕濁泄瀉:多與白朮、苡仁、茯苓、麩炒澤瀉、豬苓等同用,能實脾、利濕、止瀉,用於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大便泄瀉,小便不利。亦可用本品炒焦研末服,治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 (2)鹽車前子:眼目昏暗:肝腎不足,視物昏花,常與熟地、枸杞子、桑椹、菟絲子等同用,能益肝明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