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軒轅黃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軒轅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誕生

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里祠。黃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着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後來的黃帝。

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黃帝與炎帝是華夏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妃室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嫫母。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頭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衣。 黃帝逝世後葬於橋山。其孫高陽立,即顓頊帝。顓頊死後,黃帝曾孫高辛立,即帝嚳。嚳死,子放勛立,即。堯死,立,舜是顓頊的六世孫。黃帝,顓頊,嚳,堯,舜即是五帝。所以說黃帝是五帝之首。[1]

社會貢獻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
  • 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 鑄鼎:在荊山(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 水井: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於黃帝。
  •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製作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兵械方面,製造刀、長矛、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几案、氈、旃、印、珠、火燈、床、席、蹴踘等。

阪泉之戰

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在口耳相傳的譜系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嶠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一個發祥於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遊西偏北的杜林,於今武功入渭。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一個發祥於姜水,在今陝西境內的渭水上游一帶,今寶雞尚有清姜河,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闢新的生存空間。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歷史舞台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姜兩古族的後裔。

由於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冀州之戰

蚩尤和夸父逃脫後,他們手下的81個小頭目中有21個被俘,其中有兩個俘虜,一個叫蠻角,另一個叫利石,試圖逃脫,但是沒有成功,被應龍抓住。軒轅的部下一致認為要殺了蠻角、利石二人,但軒轅認為:大家不要搶奪別人,更不能隨便殺人。我們都應該以禮相待,和平共存,你搶我殺,對誰也沒有好處。所以決定將所有俘虜,一個不殺。並命人把食物,分發給所有俘虜。又命蠻角和利石兩人負責把全部傷病俘虜帶回去。蚩尤夸父見軒轅將被俘人員全部放了回來,大吃一驚。蠻角和利石一再對蚩尤講軒轅的仁義。蚩尤聽着就怒氣沖沖地一腳踢開蠻角,一斧砍死利石,蚩尤氣急敗壞。其餘的被俘人員,一看心驚膽戰,暗暗流淚。蚩尤又命夸父把軒轅放回來的所有被俘人員,全部押解到冀州修築城池,不許他們和其他人接觸,更不許和親人見面。蚩尤卻又說軒轅如何殘酷地殺害被俘人員,他要求部下牢記這筆「血債」,加緊練武,準備復仇。蚩尤卻又將蠻角的妻子霸占,蠻角的妻子不認識蚩尤,又打了蚩尤。蚩尤氣急,將她殺害。想到這裡,蠻角趁着天黑人靜,投奔了軒轅。

涿鹿之戰

軒轅和他的眾臣聽完蠻角的苦難遭遇,怒火滿腔。他們根據蠻角提供的情報,認為攻打冀州,只能智取,不能硬拼。商議了三天三夜,決定在九月九日,奪取冀州。蚩尤發現蠻角失蹤後,知道凶多吉少,便和夸父商議,把駐紮在冀州城內的軍隊,多一半交由夸父率領,悄悄撤出城外,埋伏在涿鹿之野,以防萬一。城內留下的軍隊,加緊冶煉銅鐵,死守冀州。九月九日是重陽。蚩尤最怕晴天,清早一起來就爬上冀州城牆觀察動向,他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細細查看,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現象。當他正準備下城的時候,突然聽到城外遠處一片呼救聲。蚩尤回頭一看,見一群披頭散髮的女人,手提肩背着東西,邊跑邊喊:「救命呀!軒轅軍隊搶人啦!」蚩尤再朝遠處一看,確實有幾十名軒轅部下的人,在後面追趕,他立即命令守城門的部下把城門打開,讓這群逃命的女人進城。又命城上的軍隊,立即舉弓射箭,擋住軒轅軍隊的追趕。這群逃命的女人一進城門,突然一下子全成了勇猛的士兵,原來他們是男扮女裝的軒轅軍隊。他們手執石斧,猛殺猛砍,把守城門的蚩尤士兵一個個砍翻在地。夜間偷偷埋伏在冀州城外的軒轅軍隊,聽見牛角號聲,知道城門已開,便從草叢中、樹林裡一躍而出,衝進冀州城。蚩尤一看,知道中計,來不及抵抗,便迅速率領殘軍從北門逃跑。軒轅和蚩尤以前在冀州雖然已打過十多次仗,但都未能取勝,今天只用了一個早上,就大破冀州。在這次戰鬥中,蚩尤軍隊傷亡並不大,最大的損失是冶煉成的銅鐵,製造成的銅鐵兵器,被軒轅軍隊全部繳獲。從此,軒轅的軍隊也有了銅鐵兵器,結束了石刀石斧的時代。

蚩尤率領的部落聯盟由於生產力水平較華夏集團略高一籌,武器製作精良又勇猛善戰,於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銅頭鐵額」、「威震天下」的英名。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在蚩尤大軍的掃蕩下,居地全失,連一個角落也沒留下,本着同一聯合體應互相救助的原則,炎帝求救於黃帝,引發了涿鹿之戰。涿鹿之戰的戰場在何處,至今仍未有定論,《逸周書》所謂「中冀」,或為冀州中部,大體約在靠近今冀魯豫三省接界地帶的河北境內。

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延續了不少時日,最後的決戰進行於冀州之野,《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述了一個傳說,「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反映戰鬥過程中,雙方先由巫師作法,希望藉助自然力征服對方,黃帝呼喚有翼的應龍畜水,以便淹沒蚩尤軍隊,蚩尤也請風伯、雨師相助,一時風雨大作,黃帝軍隊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黃帝只得請下天女旱魃阻止風雨,天氣突然晴霽,蚩尤軍隊驚詫萬分,黃帝乘機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了最後勝利。黃帝的勝利得來不易,而勝利以後,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難,不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風雨後神力大減,「不得復上」,應龍參戰以後,也「不得復上」,天上「無復作雨者」,使地上連續大旱數年。近代環境考古告訴我們,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是自然環境又一次大變化時期,不斷升高的氣溫,持續不斷的冰川融化與降雨均驟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後,從遼東半島到長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遺蹟,以後,距今4700年開始又發生了小的波動。涿鹿之戰中,那些被巫術呼喚來的暴風雨及其後的乾旱,正與氣候由平穩到發生波動的情況相合,可見這些神話不是全無根據的,它確實濃縮了對過去的回憶。

涿鹿戰爭之後,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對今天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開天闢地的意義。漢族今天占全國人口的94%,占世界人口約1/5,這不能不說與華夏族的始祖黃帝的功績有一定關係。漢族本由華族發展而來,而華族是由夏族數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發展起來的。[2]

仙人授道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着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裡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裡邊置上一張蓆子,一個人在那裡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裡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着,黃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着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鬚草便是那些龍鬚變的。

乘龍升天

黃帝的晚年,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着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着銀光的龍鬚,整個龍身透着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涌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可是那隻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

金龍帶着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群臣沒有辦法,只好眼睜睜的看着黃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說着:"並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後來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龍去鼎湖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3]

治國有方

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為后稷。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

中國史前農耕聚落分布呈現出沿小河而居的特點。它反映出早期農業在水的利用方面對於河流的依賴,依據考古發現,水井最初出現在河姆渡遺址第1—2層相當於松澤文化下層的時期,其14C測定的年代距今約5700年。這裡是長江三角洲水位較高的沼澤地帶,無需深挖即容易見水,這裡首先發明井不足為奇。而水位較低的黃河流域,開鑿水井難度較大,而水井對於農業的意義遠非長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擬。但大約到距今5000—4000年的時候,黃河流域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址普遍發現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黃河流域的經濟生活中已發生了顯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陽矬李遺址和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發現的古井,距今約四千多年,基本上與黃帝時代相符。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規定了中國文化後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

統一華夏

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4]

祭祀

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西元前442年。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批覆的「古墓葬001號」,號稱「天下第一陵」;自秦始皇以來,有歷代國家大典的祭文,歷朝歷代陵區歷經多次修復,最近的一次整修自1993年開始,為此成立了黃帝陵基金會以籌措資金,工程分二期實施,第一期工程2001年8月竣工,2004年開始每年對黃帝陵祭祀國家公祭。包括劉徹、朱元璋、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名人都曾參與拜謁或撰寫祭文。

新鄭拜祖大典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由國務院、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的在河南省鄭州市下轄新鄭市祭拜先祖黃帝的儀式。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中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等各界優秀的炎黃子孫出席歷屆大典。在「首屆全球根親(客家)文化盛事頒獎大典」被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新鄭是黃帝故里建都地,人文始祖黃帝在新鄭建立,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新鄭就有三月三風后頂拜軒轅的習俗。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據史書記載,軒轅黃帝故里在河南新鄭。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至今。[5]

史典記載

1、《山海經•西山經》

2、《水經注》

3、《左傳》

4、《史記•五帝本紀》

5、《帝王世紀》

6、《國語•晉語四》

7、《逸周書•嘗麥解》

8、《韓詩外傳•卷八•第八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