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心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轉心瓶 |
轉心瓶 |
中文名稱 :轉心瓶 文學家 :趙壹 年 代 :漢代 文學體裁 :賦 |
轉心瓶是中國陶瓷藝術的珍品。屬於清代創製的一種瓶式。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轉"轉心瓶"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制組成。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裝飾繪畫,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猶如走馬燈。[1]
釋義
轉瓶,顧名思義為可以轉動的瓶子,即在一個瓶內,套裝另外一個瓶子,外瓶和內瓶均有畫面,外瓶一般鏤空,可以通過外瓶和內瓶的轉動看到不同的畫面。它分為轉心瓶和轉體瓶兩種形式,內瓶可以轉動的叫轉心瓶,外瓶可以轉動的,就叫轉體瓶。許之衡在其名作《飲流齋說瓷》中記載,"瓶之腹玲瓏剔透,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裳殊品也"。2011年,一件乾隆時期的琺瑯彩"吉慶有餘"轉心瓶曾經以5.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轉心瓶的價值可見一斑。乾隆時期的黃釉爬花雕龍轉心瓶(如圖),高44.35厘米、中徑5.5厘米、底徑13.5厘米。在黃釉的背景下,雕刻有層層纏枝花朵。在腹部花朵之上,有一條張牙舞爪、騰雲駕霧的龍,龍呈紅色,鱗片和條紋畢現。畫面繁複而不雜亂,瀰漫着花香,又透露出皇族的威嚴,簡直巧奪天工,美艷非常。這般的技藝,加上黃色以及騰飛的巨龍,可以判定是宮廷之物無疑,平常百姓人家是與之無緣的。瓶的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樣,說明該瓶製作於轉瓶的鼎盛時期---乾隆時期。只不過,本瓶外瓶不是鏤空雕刻,不能轉出畫面。
製作
轉瓶的製作難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製成雞心狀的鈕,把內瓶的底心做成雞心狀的槽,鈕和槽要絕對吻合。尤其是要考慮外瓶和內瓶的乾燥率,以及掌握好燒成後的收縮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鈕和槽不吻合的話,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費。所以,製作轉瓶的代價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過,"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給宮廷的東西,取悅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計成本的。清乾隆時期是中國瓷業最鼎盛時期之一,乾隆皇帝重視文化事業,其創造非凡與超前事物的理念在瓷器製作領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景德鎮御窯場為迎合其標新立異的追求,器形屢有新創,奇巧之物層出不窮。正如許之衡《飲流齋說顏色釉釉上彩釉下彩、刻劃鏤雕等不厭其煩,瓷》中對乾隆瓷盛讚不已:「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齊集一身堆砌雕琢,華絝至極。乾隆朝前後要做之至,幾於鬼斧神工。」轉心瓶就是乾隆官窯最著名品種之一,是我國整個古代制瓷史上設計最精巧、工藝最複雜的作品,代表着中國瓷器工藝技術與裝飾技藝最高水平。燒造方面,考慮外瓶和內瓶的乾燥率,以及燒成後的收縮率,稍有不慎,便可造成鈕、槽不吻合,便是前功盡棄。故乾隆御窯製作轉瓶的代價十分巨大,往往是「百里挑一」。轉心瓶僅專供宮廷,取悅帝王之用。據乾隆十八年《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十八年五月十二日……傳旨……江西燒造門龍舟、燈觸人旋轉瓶一件……十九年初四日送到。」燒造一件轉心瓶耗費半年多時間,難度之大由此可見。據清代文獻記載,轉心瓶存世十分稀少。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窯廠曾經先後燒造數件可以旋轉的瓷瓶及瓷碗等,轉心瓶每一個部件尺寸都要經過精心計算,反覆燒制,得出實際樣品。再根據樣品燒造中表現出的問題逐一從工藝上加以解決,並在全部部件燒造成功後組成樣品,紋飾、色彩、樣式全部獲得皇帝首肯後才正式燒造。除此之外還要關注燒造時的溫度火候控制,一旦出現少許變形便會使整器的製造前功盡棄。內外均以粉彩彩繪的轉心瓶需二次燒作,成品率極低。複雜的工藝及艱難的燒制歷程,使得存世的轉心瓶件件都是無價之寶。
發展
轉心瓶是景泰藍產品中的一種,源於元清時期,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或是紫銅胎上,燒制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元朝時期疆土遼闊,與阿拉伯地區交往頻繁,發明於西亞細亞的琺瑯飾品便從當時傳入我國。明景泰年間,由於政府的重視,琺瑯的製作工藝日趨成熟尤其是藍釉料有了新的突破。經過工匠的吸收和改進,成為獨具特色的琺瑯藝術--景泰藍。到了清朝,景泰藍的製作工藝和地位更是達到了頂峰。康熙十九年,武英殿、養心殿設立造辦處;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琺瑯作"改歸養心殿專門製造宮廷專業器物,從此景泰藍的等級上升到了頂峰。現代泰和坊景泰藍中國景泰藍私人定製品牌秉承傳統,守正出奇,如今景泰藍在中國的發展更加受人矚目。北京泰和正信工藝品有限公司作為立志打造中國景泰藍行業領軍企業,自建立伊始就以傳承中國傳統工藝,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傳統手工藝為已任,是業內經營理念先進、獨到,設計能力強,集設計、生產、銷售於一體的中國景泰藍私人定製企業。聚集了眾多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在京設立景泰藍生產基地,其產品系列包含了景泰藍行業大師精品、獲獎作品、典藏系列、故宮高仿等精品。清乾隆 粉彩暗八仙紋雙耳轉心瓶 高37.3厘米 口徑16厘米 足徑13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結構
轉心瓶是通過子母榫鉚結構把內外瓶結合在一起,且內瓶可以轉動的觀賞用瓶。乾隆時除生產有轉達心瓶外,還生產有轉體瓶,二者的差別是轉達心瓶以內瓶轉動為特徵,而轉體瓶則以套在外面的瓶轉動為特點。一般情況下外瓶或套瓶多有鏤孔,內瓶則繪有各種內容的開光圖案,在轉動時可以透過鏤孔看到內瓶上的內容。有的在以套瓶與外瓶壁上繪製可以搭配成組的分體圖案,也有書干支字相配記月日者。由於內外瓶分體,所以在燒造時採用分體單燒的辦法,內外瓶相接合的地方和榫鉚處為素胎。圖為: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乾隆年間)轉心瓶也名交泰、套瓶,「交泰」寓意「上下一體,天下太平,萬事如意」。「轉心瓶」瓶體一般是以瓶心、夾層、瓶身、底座等分燒組合而成。在一個鏤雕外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裝飾繪畫,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猶如走馬燈。[2]
魅力
轉心瓶的魅力,在於「轉「,這一千迴百轉里,是破靜為動之美,是爐火純青之功,是乾隆鼎盛王朝海納百川之絕妙呈現。它體現着創新求變的設計理念,是工藝技術與裝飾技法進步的結晶,給當代陶瓷藝術設計創作以積極啟示。
相關視頻
拍賣現場:乾隆御製洋彩「時時報喜」轉心瓶 8000萬人民幣落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