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辛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辛姓,為傳統漢族姓氏。以地為氏,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據《元和姓篡》記載:「姒姓,夏後啟別封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

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在2013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

中國辛姓的人口約一百一十萬七千餘,占人口總數的0.069%左右,主要集中于吉林、山東、遼寧、黑龍江四省,占中國辛姓總人口的71%。

姓氏源流

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二: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三: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後裔。

源流四: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漢化改辛姓。清時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 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莊奴;高麗有辛姓。今滿族、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1]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中東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漢水流域,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臨夏州一帶。漢承秦制,三國時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陽。劉聰以毒酒逼其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築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晉人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幹,後為河南太守。羌姚興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嚴辭拒絕羌姚興封官後被囚禁三年,後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咨議參軍。

環州堂:明朝的時候,辛野開始做儒學的訓導,後來升任為棗陽縣知縣。他作官體貼百姓,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愛戴,被認為是好官。著有《環州集》。 棗強堂:同環州堂。

孝友堂:明朝時期無錫人辛銘,字敬齋,其後人所建堂號。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號。

研究考證

《潛夫論》記載:「莘,禍融氏之後,分為八姓,已、禿、彭、嬗、曹、斯、莘」。

《通志•氏族略》記載:「辛氏即莘氏也。」

《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扎拉哩氏,亦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張氏、詹氏、年氏、白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扎拉哩•辛泰,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②滿族覺爾察氏,以地為氏,族人眾多。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的。所冠漢姓為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艾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覺爾察•阿巴泰,累官至纛章京,加授游擊世職。其子覺爾察•辛泰承襲游擊之職。在覺爾察•辛泰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