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辣椒瘡痂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辣椒瘡痂病

辣椒瘡痂病
原圖鏈接

辣椒瘡痂病又名細菌性斑點病,主要危害葉片、莖蔓、果實;葉片染病後初期出現許多圓形或不規則狀的黑綠色至黃褐色斑點,有時出現輪紋,葉背面稍隆起,水泡狀,正面稍有內凹;莖蔓染病後病斑呈不規則條斑或斑塊;果實染病後出現圓形或長圓形墨綠色病斑,直徑0.5厘米左右,邊緣略隆起,表面粗糙,引起爛果。

中文名: 辣椒瘡痂病

外文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

屬 於: 野油菜黃單胞辣椒斑點病致病型

類 型: 屬細菌

症狀

辣椒瘡痂病1
原圖鏈接

主要為害葉片、莖蔓、果實,尤以葉片上發生普遍。苗期發病,子葉上產生銀白死小斑點,水漬狀,後變為暗色凹陷病斑。如防治不及時,常引起全部落葉,植株死亡。成株期一般在開花盛期開始發病。葉片發病,初期形成水漬狀、黃綠色的小斑點,擴大後變成圓形或不規則形,暗褐色,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病斑,粗糙呈瘡痂狀。嚴重時葉片變黃、乾枯、破裂,早期脫落。莖部和果梗發病,初期形成水漬狀斑點,漸發展成褐色短條斑。病斑木栓化隆起,縱裂呈潰瘍狀瘡痂斑。果實發病,形成圓形或長圓形的黑色瘡痂斑。潮濕時病斑上有菌膿溢出。[1]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稱野油菜黃單胞辣椒斑點病致病型,屬細菌。

侵染循環

病原在種子、病殘體上越冬,成為初次侵染來源,也可以隨病殘體在田間越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帶菌種子可作遠距離傳播。病菌與植株葉片接觸後,從氣孔或傷口侵入,在細胞間繁殖,引起表皮組織增厚形成瘡痂狀,病菌通過風雨或昆蟲傳播蔓延。[2]

發病規律

病原細菌主要在種子表面越冬,也可隨病殘體在田間越冬。旺長期易發生,病菌從葉片上的氣孔侵入,潛育期3~5天;在潮濕情況下,病斑上產生的灰白色菌膿借雨水飛濺及昆蟲作近距離傳播。發病適溫27~300C,高溫高濕條件時病害發生嚴重,多發生於7~8月份,尤其在暴風雨過後,容易形成發病高峰。高濕持續時間長,葉面結露對該病發生和流行至關重要。[3]

防治措施

1.實行輪作,與非茄科蔬菜輪作2-3年。

2.在無病新*育苗,以防種子帶病菌。

3.種子消毒,種子先用冷水浸2-3小時後,用50℃溫水浸種30分鐘,再放入冷水中冷卻,然後催芽播種。

4.高畦種植,避免積水,做到下雨地里不積水。

5.深翻*壤,加強松*、追肥,促進根系發育,提高植株抗病力,並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搭配,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草木灰、生物菌肥。

6.藥劑防治,可選用以下藥劑防治:1:1:200倍的波爾多液,鏈黴素或新植黴素4000倍,60%琥乙磷鋁(DTM)可濕性粉500倍液,77%可殺得(氫氧化銅)可濕性粉400-500倍噴霧。以上藥劑任選一種,交替用藥,每隔7-10天噴一次,視病情連噴2-3次。[4]


相關視頻

辣椒瘡痂病的症狀與危害


辣椒又得瘡痂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