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邊塞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邊塞詩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作品名稱: 邊塞詩

創作年代: 唐代、漢魏六朝時代

文學體裁; 唐詩

代表人物: 高適,岑參,李益,王昌齡

代表作品: 《從軍行》《關山月》《塞下曲》

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 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 [1]

簡介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唐代漢族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作。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為前代所未見。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詩人,他的邊塞詩一方面題材開闊,內容包括:

1、邊塞風光;

2、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

3、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4、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內容不僅涵蓋了盛唐邊塞詩的大多領域,而且格調高亢。

此後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陸游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邊塞詩代表人物是:王昌齡岑參李賀

基本信息

相關起源

近幾年學術界對唐代邊塞詩涉及的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已經成為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熱點。這既有助於古代文學研究的深入,但也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認識:似乎僅唐代才有邊塞詩。這種把邊塞詩作為唐代文學專利品的看法是很難令人苟同的。

邊塞詩最早起源於先秦時代,更準確說,它起源於西周。根據是:先秦時代已具備邊塞詩產生的歷史條件與文化土壤,《詩經》中已有完整的邊塞詩篇。

邊塞概念

邊塞即指邊疆,應該說是伴隨着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標誌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正式的形成。夏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建立起強有力的國家機器,而且不斷發展和擴大其統治領域,可見疆域一開始便成為統治階級非常有興趣的中心問題。經過殷商到西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政權越來越得到鞏固和發展,疆域的劃分逐步比前代明晰。如《詩經·大雅·江漢》"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於疆於理,至於南海。'"這裡敘述周宣王派召虎領兵征伐淮夷之事,從中可見周人邊疆觀念與意識在文學實踐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邊塞詩派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湧現了大量的邊塞詩人,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七言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等,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的《出塞》、《從軍行》,王之渙的《出塞》,王翰的《涼州詞》。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唐朝的王維是邊塞詩的代表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老將行》等)此後中晚唐並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

題材介紹

邊塞詩是唐詩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以及表達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的詩作稱之為邊塞詩。邊塞詩一般出自於出征的將領或隨軍文官之手。通過對古戰場的艱辛生活和自然風光的描寫表達思鄉之情以及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在唐代邊塞詩中,多以漢朝喻唐朝的類型。

思想內容

邊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其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別離之情;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單調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艱辛;可以宣洩對黷武開邊的不滿、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情;可以驚嘆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而詩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複雜的情感:慷慨從軍與久戍思鄉的無奈;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衝突;獻身為國與痛恨庸將無能的悲慨。

因為邊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有喜有樂的。因而就造成邊塞詩詞題材十分廣泛,內容異常豐富。因為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或盛或衰,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而每個詩人前往邊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發出的感情也千差萬別,有褒有貶。情況相當複雜。

創作背景

邊疆這個概念強烈反映了古代中國同四周少數民族之間的複雜關係。歷代統治者對本王朝疆界的劃定以及派兵駐守邊疆,其目的就是"攘夷"。所以,民族關係的發展始終伴隨戰爭,而戰爭又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這一點早在周代就表現得十分突出。西周到春秋中葉,社會矛盾一直很尖銳,矛盾演化的結果必然導致戰爭,形式主要有西周"攘夷"與春秋"爭霸"兩種。這些戰爭歸根到底源於邊界問題,實質上是邊境戰爭。有了邊境戰爭,必然就有邊塞生活。在這些戰爭與生活里反映到文學裡就是《詩經》中的邊塞詩章。

不同時期的邊塞詩

漢魏南北朝時期

反映邊地戰爭的艱苦和征人思婦的相思苦。漢族詩歌體裁以樂府詩為主。代表作品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徐陵《關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中詩人分別以旁觀者的口吻,邊疆戰士的口吻,家中思婦的口吻,真實的訴說了邊塞征戰之苦。語言素樸,構思獨特。代表了這一時期的邊塞詩風格。

隋代的邊塞詩

邊塞題材較為普遍,甚至出現多位詩人同題唱和邊塞詩的盛況。詩歌體裁既有歌行體又有近體絕句。雖數量不多,但促進了邊塞詩的發展。代表作品有:隋煬帝《飲馬長城窟行》、盧思道《從軍行》、薛道衡《出塞》等。

唐代的邊塞詩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作。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為前代所未見。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基調,藝術感極強。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作家,他的邊塞詩一方面題材開闊,內容包括:邊塞風光、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殺敵報國和建功立業的抱負、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不僅內容涵蓋了盛唐邊塞詩的大多領域,而且格調高亢。此後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

初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

一方面在於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另一方面在於建功立業的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參考來源

  1. 邊塞詩(20首)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