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邊緣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邊緣效應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邊緣效應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性質的生態系統交互作用處,由於某些生態因子(物質、能量、信息、時機或地域)或系統屬性的差異和協同作用而引起系統某些組分及行為的較大變化。邊緣效應在其性質上可分為正效應和負效應,正效應表現出效應區(交錯區、交接區、邊緣區)比相鄰生態系統具有更為優良的特性,如生產力提高、物種多樣性增加等,反之。稱為負效應。

從自然界中的邊緣效應切入,以廣義生態學為指導,針對城市建設中 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生態問題指出:異質地域間的邊緣區因特殊的地緣條件與生態特性,潛藏源於生態關聯的邊緣效應。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性質的生態系統(或其他系統)交互作用處,由於某些生態因子(可能是物質、能量、信息、時機或地域)或系統屬性的差異和協合作用而引起系統某些組分及行為(如種群密度、生產力和多樣性等)的較大變化,稱為邊緣效應。亦稱周邊效應。

在進行多孔板尤其是96和384孔板細胞培養時,細胞在孔板中的位置會影響到細胞的生長狀態,特別是處在周邊以及四個角的孔中細胞通常會表現出分布不均等現象,稱為「邊緣效應(edge effects)」。該現象在酶聯免疫反應(ELISA)中尤為常見,表現為96孔板的外周孔顯色較中心孔深。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