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上京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遼上京博物館 |
![]() |
中文名稱;遼上京博物館 地點;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 竣工時間;2003年4月9日 級別;國家三級博物館 |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契丹大街西段。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占地面積4696平方米。布置展局面積1800平方米,共設有6個展廳。建築混凝土框架結構,外觀以遼祖州神秘遼代石屋為素材,表現出濃郁的契丹文化底蘊。
1959年,巴林左旗博物館成立。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館藏文物來源大多通過出土、交獻、徵集等幾種形式。截至2019年末,共有113885件/套藏品,520件/套珍貴文物。
2020年12月,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1]
歷史沿革
1959年,巴林左旗博物館成立,館舍約80平方米。館藏文物300餘件。
1960年,與文化館合併,改稱文物組。
1984年,巴林左旗博物館在北塔山下第二次成立。
2005年4月,遷現址,改稱遼上京博物館。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占地面積4696平方米。布置展局面積1800平方米,共設有6個展廳。建築混凝土框架結構,外觀以遼祖州神秘遼代石屋為素材,表現出濃郁的契丹文化底蘊。
展廳
基本陳列
「遼上京博物館「是按歷史時代為順序,利用器物與圖片做說明例證,用敘述的方式介紹遼上京的歷史和價值,並且同時向人們展示契丹人經特的遊牧民族文化。是一座集民族文化、歷史研究及參觀遊覽的專題博物館。其中以遼代石刻、契丹大字、契丹小字碑文墓誌和遼代壁畫最具特色,展出器物兩千餘套。
《遼上京歷史文物陳列》內容分為:
"建城」:敘述契丹人的起漂傳說和早期生活狀況,到北方草原第一都遼上京的出現。
"宮廷」:重點介紹遼上京的宮廷生活和契丹人的「捺缽」習俗。
「軍事」:介紹遼代的軍制和驍勇善戰的契丹騎兵。
「經濟」:介紹當時遼上京區域人們的遊牧經濟生活狀況。
「外交」:介紹以遼上京為起點的草原絲綢之路。
「商貿」:介紹遼上京當時的商業活動和契丹人的造瓷、紡織、制玉等作坊經濟。
「文化」:介紹遼代的音樂、舞蹈和體育等。
「宗教」:介紹契丹人信奉「薩滿教」,建國後的佛教盛行及多教並行情況。
「皇陵」:介紹遼上京附近的祖陵、懷陵、慶陵。
「葬俗」:介紹遼契丹人獨特喪葬習俗和上京附近發掘的墓葬情況。
《上京的衰亡》:介紹遼上京被女真人攻陷後的沿用到元初廢棄的過程。
《石刻文物陳列》:包括涉及遼代的宗教、墓葬、建築等諸多石刻藝術。
《巴林左旗簡史陳列》:內容分為「遠古的奧秘」介紹巴林左旗奇特的冰川和冰白群地貌。
「文明的曙光」:介紹巴林左旗境內烏力吉沐淪河與沙里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東胡足跡」:巴林左旗地區在商周時期是東胡族系的舞台。
「鮮卑走廊」:鮮卑西遷過程中在巴林左旗留下重要痕跡。
「契丹政權」:簡要介紹遼上京的建立和影響。
「金代臨潢」:介紹金代沿用遼上京的情況。
「明清時期」:介紹巴林部的形成和巴林左旗的由來。
「近現代史」:展示巴林左旗清末至1980年前後歷史和文物。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館藏文物來源大多通過出土、交獻、徵集等幾種形式。據中國博物館志顯示,共有館藏文物15932件,其中國家級文物57件、級451件、三級230件。截至2019年末,共有113885件/套藏品,其中珍貴文物520件/套。
重要藏品
「侍宴」畫像石、「伎樂」畫像石:出土於楊家營子鎮石匠溝,均為高114厘米,寬74.5厘米,厚9.2厘米,石質為綠砂岩。各雕刻有12個契丹人物。
契丹大字銀幣:出上於遼上京遺址城西,直徑4厘米,穿徑0.7厘米,厚0.2厘米,重21克。正面鑄有四個契丹大字,背面鏨刻有四個契丹小字。
「敬食圖」壁畫:出土於查干哈達蘇木召廟滴水湖遼墓。繪有契丹男子三名,皆髡髮,着圓領長袍,足蹬高靴,左側人物長袍飾有鹿紋。兩人端着盛有饅頭、包子等麵食的大圓盤,另外一人手拿浣中,正在為墓主人備餐。
永寧郡主墓誌:出土於林東鎮盤龍崗村,與其夫蕭興言合葬墓。長94.5厘米,寬95.5厘米,厚11厘米,石質為綠砂岩。共有陰刻契丹大字36行,1486個字。
商羊首青銅刀:林東鎮塔子溝村出土,通長37厘米,寬3.6厘米,柄長13.5厘米,柄首寬3.4厘米。直刃,刀脊稍向內彎,刀柄飾凹線紋,內飾雙排連珠紋,柄端鑄盤角羊首,窄腮尖唇、昂首遠視。反映了本地東胡時期與中原王朝的某些關係。
藏品保護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文物藏品登記與管理已逐漸轉變為計算機操作,通過計算機對文物的體貌、特徵、歷史、來源、屬性等進行概述,並配有文物照片等,建立了套比教完整的文物檔案。做到科學有序的管理文物,方便快捷的利用文物。遼上京博物館兼管巴林左旗境內田野遺址的保護工作。
1984年,遼祖陵契丹大字殘碑等四件文物,參加內蒙古博物館組織的赴日本九州《中國內蒙古——北方騎馬民族文物展》。
1993年,羊首青銅刀等27件文物參加內蒙古博物館組織的美國洛杉機《成吉思汗文物展》,之後又到法國展出。
1995年,紅山文化玉簡參加了與台灣合辦的《紅山文化玉器展》。
2006年9月,契丹人物「侍宴」、「伎樂」畫像石等10件文物,參加了內蒙古文物局組織的美國紐約《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文物展》。
2007年10月,穹廬式九鹿紋骨灰罐等3件文物,參加內蒙古文物局組織的意大利《遼宋金元文物展》。另在上海、廣州、北京等大型博物館也做過交流展覽。以上展覽均有人型圖冊出版。
學術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科研逐年得到發展,僅就遼文化研究方面的著述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300餘篇冊。在遼代墓誌研究、契丹壁畫修復研究領域取得了較高聲譽。
遼上京博物館的出版物有:博物館協編《臨潢史跡》(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王青煜《遼代服飾》(遼寧畫報出版社,2002年12月);王青煜《護身符》(遼寧省萬卷出版公司,2005年2月);博物館協編《大遼韓之古家族》(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金永田《真寂之寺攬勝》(遼寧畫報出版社,2003年);金永田《紅山古玉臧珍》(遼寧省萬卷出版公司,2005年);唐彩蘭《遼上京文物擷英》(內蒙古遠方出版社,2005年)。
學術交流
新中國成立前,俄國、日本、法國的一些學者較為關注遼上京地區的文物狀況。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考古學家鳥居龍臧第一個來巴林左旗調查,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在巴林左旗曾建過「偽滿洲史跡保存館」。形成過「祖州城」等報告和著述。
1989年5月,東北亞細亞古文化研究所所長89歲的三宅俊成,專程來遼上京博物館做調查工作,回國後曾撰寫調查著述。此人偽滿時期在巴林左旗做文物工作。
1994~1999年,韓國著名學者金在滿、金渭顯專程到上京考察,有論文發表。
1999年,日本國學院遼代考古學特別研究員今野春樹到遼祖陵調查,報告刊發於日本1999年54期《貝塚》雜誌。
2002年,日本青山大學關口廣次,2004年京都大學承志到遼上京調查,回國後皆有著述出版。
2006年,奈良考古學者武田和哉行,在博物館研究韓匡嗣家族墓地出土若干墓誌,有專著《草原王朝契丹國遺蹟與遺物》在日本出版。
2006年初,鳥居龍藏後人鳥居貞義兩次來遼上京訪問,準備在2008年5月舉辦鳥居龍藏訪問巴林左旗100周年小型學術活動。日本太谷大學滕原崇人,將遼上京著名佛學大師鮮演有關研究資料寄來進行學術交流,意欲做進一步合作研究。
另外,國際、國內性的契丹考古學術研討會自1983年7月至2004年7月,以遼上京及周邊為活動地域的會議有六次。除中國學者外,另有,日、韓、美、英、德、俄羅斯和港台專家參加,較大會議規模達140餘人。會議皆有論文集出版。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
機構設置
單位性質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為國營事業單位。
經費來源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經費來源為財政撥款。
機構設置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共設有宣傳教育、文物科技保護、考古調查、大遺址保護、研究室、保管、保安等11個部門。
人員編制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共有工作人員18人,編制12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0人,初級以上職稱12人,專業技術人員12人。
服務觀眾項目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有序廳服務台出售遼文化叢書(全天標價)。
觀眾接待
2005~2006年度,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年均參觀人數1萬餘人次。
隸屬關係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文化局。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契丹大街西段。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五,9:00—11:00,14:30—16:30,其他時間預約。
門票價格
成人10元。
交通路線
北京——大廣高速——丹溪高速——305國道——遼上京博物館
廣州——南韶高速——滬渝高速——京台高速——長深高速——遼上京博物館
上海——瀋海高速——長深高速——濱萊高速——榮烏高速——長深高速——大廣高速——丹溪高速——305國道——遼上京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文物|走進遼上京博物館,探尋契丹的起源,快資訊 , 202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