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中京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遼中京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是遼朝陪都中京的城池遺址。城市建造仿北宋汴京開封城布局,分外城、內城和宮城。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撤銷衛所後,成為廢墟。1961年3月,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遺址)[1]。
概述
遼中京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大明城老哈河北岸的沖積平原上。中京是遼代的五京之一,從遼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開始,到統和二十五年基本建成,並設立了大定府,遼代帝王常駐在這裡,接待宋朝的使臣。遼亡後,金代改稱其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又改稱「大寧路」,明代初年在此設大寧衛,永樂元年(1403年)撤銷衛所,從此淪為廢墟。1959年~196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調查和考古發掘。
遼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北宋汴京開封的布局制度,有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外城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00米,南北寬3500米,南牆正中開闢有門,築有瓮城,四角有角樓。自南門朱夏門到內城的南門陽德門,全長1400餘米,正中有一條寬64米的大道,大道的兩側有用木板覆蓋的排水溝,直通朱夏門兩側的城牆下的石涵洞。在距朱夏門約500米的大道中心,殘存一座馬鞍形土包,推測可能是市樓的遺址。大街的兩側有對稱布置的街道,南北向的經路各三條,東西向的緯路各五條,路寬4~15米。由這些街道組成的坊區,是漢族居住的地方[2]。
外城的北部有寺廟、廊舍、驛館和官署的遺址。在城內西南角的山坡上,還分布有密集的寺廟建築遺址。在外城南部的東北角,靠近內城南牆的地方,保存有一座密檐式的磚塔,傳說建於遼聖宗時,是中京城
內感聖寺的舍利塔,現稱「大明塔」;塔建在高約6米的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層,高74米;塔外的第一層正面四面鑲嵌着磚雕的佛、菩薩、力士和飛天像,背面四面砌成雙層塔形,上層刻佛塔名,下層銘刻着菩薩名;塔的造型渾厚,規模宏大,是遼代佛塔建築中的傑作。在該塔的西南方另有一塔,高24米,俗稱「小塔」,也是八角十三層密檐,可能是遼代末年或金代的建築。
內城在外城的中部偏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城內多是空曠的地方,從南牆正中的陽德門到宮城南門閶闔門,有一條寬約40米的大道。大道在閶闔
門南約85米處,與一條寬15米的東西道路相交,這條東西道路兩端向北轉折,通入宮城。
宮城城址位於內城北部的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面長1000米,宮城的北牆即利用內城的北牆,另築東、南、西三牆,現尚可見到東、西兩牆南端的角樓遺址,南牆及正中的閶闔門,都已不存,閶闔門東、西180米處,發現有寬約15米的豁口,應為東、西掖門的門址,三門都有寬約8米的道路通入宮城。閶闔門北中軸線上有一處大型的宮殿遺址,東西兩掖門內則各有兩重宮殿遺址。
遼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宋汴京城的制度,由外城、內城和宮城組成。城牆黃土夯築,殘跡最高約4米。
視頻
遼中京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鐵器時代·遼中京遺址,騰訊網,2020-3-11
- ↑ 內蒙赤峰寧城遼中京遺址背景詳解,古建家園,2019-08-24